基于三维认知模型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
2022-08-18王飞飞
王飞飞,田 涛,叶 勇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0 引言
自彼得·德鲁克提出“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管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分支,并且是诸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战等逆全球化趋势的抬头,国家间、企业间的供应链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同时,也成为国家或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一种重要手段,如美国对华为供应链的制裁,造成华为手机业务遭到了巨大挫折。因此,一个国家或企业供应链的完整度和抗冲击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17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期间,国家政府部门又出台文件对供应链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国政府已认识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大意义。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作为此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1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企业竞争从个体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体系竞争,导致企业管理从个体管理到体系管理的转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宏观的视角,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并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供应链系统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的专门人才。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在管理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宏观视角出发,诊断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定性或定量工具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在经管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分析供应链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运筹学、博弈论、专业知识等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组织、协调和优化等方面,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企业供应链运转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2)该课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抽象思维过程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抽象成精简的图形,同时也需要运用诸如运筹学、博弈论等科学方法对抽象出来的供应链模型进行数理建模和分析;(3)该课程可为学生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目前供应链管理及优化研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研究生专业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在本科生阶段储备扎实的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对未来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或学习深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供应链管理在大多数高校被设置为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个别高校也将该专业作为诸如农林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专业任选课,一般均为2学时,32学分。由于供应链管理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且很多知识点又较为枯燥和抽象,且课时有限。因此,几乎所有高校目前的主要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导致学生很难准确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针对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活跃度,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研究。其中,混合式教学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探索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如何克抗认为由于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既发挥了老师引导、启发和监督的作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然而,引入高校后,在诸如供应链管理这类抽象概念较多的课程采用该教学范式后发现,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并进一步传导到课堂教学,最终导致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效果更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水平,黄花叶等认为可通过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因为BOPPPS教学模式可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混合式教学在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教学中的效果。赵国英等则探讨了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症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近三年在安徽农业大学教学及对省内其他高校的调研发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课堂无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知识掌握程度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远没有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
2018~2021年以来,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及国贸专业的大三学生持续跟踪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系统掌握课程内容,且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浮于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管理学其他课程相似,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且供应链管理中的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导致学生难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经验相结合,造成学生对课程中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为肤浅;(2)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大量的用于解决供应链问题的定量模型,而调查发现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前期并未系统的学习过运筹学、博弈论等课程,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书中涉及的众多定量模型方法,从而也必定影响学生运用定量方法解决供应链问题的能力;(3)供应链管理要求从整体最优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并寻求协同方案,但因受企业管理或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知识的限制,在分析供应链时往往从单个企业的收益最大化视角出发,这明显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分析视角相悖。
2.3 问题致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程自身性质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的原因,还有老师授课方式和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自身性质。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学课程体系大家族中的一员,该课程必然具有管理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供应链管理的艺术性,必然导致该课程中具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因此,要想提高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掌握深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践,而实践的匮乏正是目前在校学生最欠缺的;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性,必然导致该课程中包含一定量的定量模型方法,然而由于管理类学生在高中期间多为文科生,数学基础较差,且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运筹学、博弈论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吃力的现象。
(2)学生认识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对该课程的认识普遍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偏见,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在现实中用处有限,且其中的知识点只要死记硬背下来即可。正是这一偏见,导致学生从心理层面就轻视该课程,必然导致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度较低,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老师授课方式。由于课时有限,一方面,大多数老师授课时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点的讲解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时,虽然会通过讲解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案例讲解的方式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因此,该方式对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帮助仍然是有限的。
(4)课程体系设计。正如前面的分析,由于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因此,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往往对学生数学相关课程的要求较低,且整个课程体系中,通常并未加入运筹学、博弈论等数学相关课程,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做到灵活运用定量模型分析供应链问题。
综上,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该课程的学科内涵,难以做到将供应链管理中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没有认识到该课程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明晰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才能真正学好该课程。所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科学内涵
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鲍尔索克斯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因此,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思维观、分析方法和最优化方案。思维观决定了在诊断供应链时的视角需从系统、整体和全局最优的视角出发;分析方法就是当我们诊断出供应链中的问题后,需要借助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找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最优化方案则是要求我们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需满足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提供能达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同时,实现最小的成本(包括人、财和物)投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供应链管理的认知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管理的三维认知模型
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是在系统的思维观指导下,诊断出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制定可行方案,最后通过方案评价和筛选得到该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因此,从图1的认知模型中可知,系统的思维观是航标,分析方法是路径,最优化方案是目标。三者紧密结合,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闭环,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涵。只有在系统的思维观指导下,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最终才有可能得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如果诊断问题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比如以局部或单个企业效益最优为指导思想,那么得到的最优方案必然难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甚至会导致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
作为供应链管理认知模型的航标,遵循正确的思维观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在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基于正确的方向。在确定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全局思维为指导思想时,要坚持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代替局部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诊断出造成供应链不协调的问题在哪,这是我们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石。
作为供应链管理认知模型的路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关键,它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精准的找出造成供应链问题的原因。不同的分析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前提,因此,需要根据供应链问题自身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比较擅长分析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比较擅长对各原因进行度量,确定主次原因。因此,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产生问题的原因。所以,在供应量管理课程教学中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定量模型方法的掌握是同等重要的。
作为供应链管理认知模型的目标,最优方案是核心,它决定了问题的解决程度。首先,选定的最优方案应该确保问题的解决程度达到顾客的标准;其次,执行最优方案时,还要考虑成本投入问题,在确保问题解决程度达到顾客满意的前提下,同时还需要追求投入成本的最优化;最后,最优方案一定是适应当前决策环境的,即具有可行性。
4 基于供应链管理学科内涵的教学改革建议
由图1可知,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容,是由三部分环环相扣组成的整体,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帮学生梳理清楚该课程的学科内涵,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授课内容的碎片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学科内涵,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调整和改革建议,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1 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增强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应打破书本的章节限制,应以问题为导向,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图1的循环体系进行重新串联,形成若干知识模块。在每个知识模块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用案例或现实中的问题作为引子;其次,指明解决该问题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再次,明确分析该问题过程中,涉及哪些概念和知识点,需要用到的分析方法是什么,以及该方法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得出备选方案,并比较分析各备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最优解决方案。这种基于学科内涵设计的课程知识模块,可以使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形成多个闭环的知识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而且可以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4.2 教学重点
虽然通过4.1部分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各知识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但由于课时有限,每个教学模块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又比较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在各知识点上的时间。因此,课程教学重点应因专业而异,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完成了运筹学、博弈论等前修课程,数理基础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深入讲解模型方法的原理;而对于市场营销这类前期并未系统学习过方法类课程的专业,可适当减少模型方法的教学时间,应把重点放在逻辑训练和抽象概念的梳理讲解上。总之,应紧密围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前修课程学习情况,确定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
4.3 教学方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较为实用的课程。但由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课时安排上相对较少,教师只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教学上。此外,由于老师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把控能力,可以尝试采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合作的模式,其中,校内老师可以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校外老师,可以着重于供应链实务教学,达到在不增加课时量的前提下,做到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供应链知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4 考核方式
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抽象概念,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数理模型。但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最常用的方法是闭卷考试加平时作业的方式,考核方式单一。此外,试卷中对于学生概念等抽象知识点的考核较多,忽视了学生抽象建模,模型求解及结果解释等能力的考核。因此,可适当增加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块,可以在已有的考核方式中,适当增加案例讨论、课堂分组讨论、课下分组调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达到考核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结束语
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三维认知模型,界定该课程的科学内涵和核心思想,并根据该课程的科学内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并运用该课程知识的能力。
该课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方式,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管理类具有相似属性的课程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定位、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行教学时,要适当把握各知识模块在讲解过程中的难度,并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广泛引入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趣味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