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8-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日语思政院校

申 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00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大学日语相关课程开展了较为广泛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课程类型来看,多集中在日语专业所开设的一系列专业课程领域,教学对象均为日语专业的学生。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是以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1][2][3],如何在专业教材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4],以及如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相结合[5]等内容为焦点,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创新等相关内容。但先行研究缺乏围绕大学公共日语课开展的相关课程思政研究,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持续影响,以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高考生日益增长,加上非日语专业零基础各专业学生,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的学习群体日趋多元。在中医药国际传播和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加强日语与医学交叉融合中,将课程思政和学科育人有机统一,建成符合中医院校实际的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对完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学科理论意义。

因此,本文将以中医类院校为例,从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思政的现状、改革对策、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的相关改革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的教学对象多是学习两门外语且拥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大学生,他们不可避免地更加频繁地接触多元文化。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日语的文字、发音很多源于中国,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在日本得到发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近代以来,大量的日语外来语流入中国,日语对汉语的反哺趋势显著[6]。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已经发展到了文明互鉴的新阶段,自发性民间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但同时也警示我们在高校大学公共日语教学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杜绝“精日现象”的必要性。另外,中医在日本流传至今,已经被逐步加以日本化,现状上汉方医学与中医已经形成“同源异流”的关系,加强学术交流,能够为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7]。在文明互鉴中取长补短,医学日语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提醒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思辨能力,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医学日语相关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

在基础课程阶段,大学公共日语教学主要使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中级。初级教材每册包括6个单元共24课的内容,每单元末还设置了阅读文、实用场景对话、词语之泉和日本风情等板块。中级教材每册包括基础日语知识和4个单元共16课的内容,单元末不仅设置了日本文化专栏,还设置了日本人关注度较高的中国信息板块,向学习者提供了用日语介绍中国信息时比较有用的日语表达方式和词语。在后续的医学日语入门相关提高课程中,涉及医患会话、医学词汇、日本汉方和西医文献阅读等相关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无一不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语言、文化、思维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批判性地了解日本文化,发挥外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等因素的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在中日文明互鉴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抓住教学内容与医学的相关性,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由此可见,在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切实可行的。

二、 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主体。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很多问题。第一,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道德价值培养,多日本文化介绍而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第二,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思政教育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第三,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的教学内容在与医学融合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符合教学对象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政治占位,提升他们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的觉悟和能力,如何根据中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的课程特质,全面挖掘思政元素,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碰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意识,是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

三、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策

(一)设计思路

从设计思路来看,应遵循大学公共日语的教学特点,在教学内容中找到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充分挖掘育人目标也就是“德育”内涵,将思政元素与具体课堂教学环节自然融合,将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实施路径

从实施路径来看,首先应该从提升日语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和医德教育意识入手。大学教师这个身份就要求日语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觉悟和能力,但不可急于求成,要合理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实施计划,逐步让学生接受和认同。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日语学科以及医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在交流中学习,努力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其次,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合理科学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公共日语的课堂教学中。最后,还应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从学生的中医相关专业特点出发,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其能够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后找到一个适合中医类院校教学对象特点的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三)充分挖掘核心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元素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核心。基础日语课程和医学日语入门等提高课程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分析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如图1所示,可以以“传统文化沃土”与“中日文明互鉴”两大主题为切入点,兼顾医德教育、三观教育、科学精神、大国担当四大方面内容,深入挖掘核心思政元素,建成以小组协同法和对比教学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学资源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医德教育就是创造一个多元的学习环境,从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风尚。三观教育是品质修养和人格养成的教育,即为人师表从自我做起,同时利用一些周知的名人案例,从如何做人方面影响学生。科学精神是鼓励学生要有远大的学术志向,尊重科学,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要尝试解决问题,努力取得研究成果并从科学研究中获得乐趣。大国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特别是疫情肆虐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和国际救援中的大国担当。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不能照搬硬套,要在实践中总结,在探索中创新,建成符合中医院校教学对象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更替和方法论的创新。

图1 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核心思政元素挖掘路径

(四)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首先,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以《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为例进行分析。第14课的课文标题是求职活动,内容包括日本大学学生指南上的求职注意事项、求职高峰期时日本街头求职大学生劳累奔波的景象、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日本求职的流程四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将思政元素合理自然融入其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应知识模块,可以从大国担当和职业精神两个方面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提前通过微视频对语法表达和文章结构的重点部分进行讲解,或者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选角度准备一个中日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对比报告,在下次课上用日语进行发表。然后,教师结合课文中的重难点,对学生发表中出现的日语发音、词汇、表达方式以及整体结构等进行反馈。最后,结合学生的发表内容提炼思政主题,并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改革措施。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征入伍等的招聘招募和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等等。这些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此外,还可以从日本医学生极其高昂的学费和艰难的求职现状来凸显国内医学生的身份认同。当然,也应该取长补短借鉴日本好的地方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成为一个具有稳定且持久医德品质的医疗从业者。

其次,在医学日语入门提高课程中,还涉及医患会话、医学词汇、日本汉方和西医文献阅读等相关内容。以内科医患会话中的肝脏疾病医患会话为例,在讲解医患会话中出现的医学日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情景,以任务教学法以及小组协同学习法为中心,让学生分组以Role-play的形式用日语设计一段中医肝脏内科的医患会话。会话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小的医患矛盾场景,并在课堂上用日语进行展示。教师通过回放录像的形式从日语发音、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反馈,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医患沟通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有效开展Role-play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服务患者、关爱患者的自省意识。医德人文教育不是要实现直接提升医德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一种多元化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最持久和稳定的教育[8]。

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向学生推送1-2篇相关的医学日语阅读文献,进行阅读拓展,并要求学生用日语撰写2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实现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适合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的育人载体和方法。

表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公共日语的案例分析

四、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在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恰当评价,还可以为教师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提供依据[9]。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都需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除专业知识部分的评价以外,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政治素养、思辨能力、医德医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细化其评价标准。比如,医患会话学习中的role-play情景展示部分,教师在对语言学习部分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还应对德育部分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是否充分理解了患者的诉求,是否给与了患者必要的尊重,是否和其他医护人员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等。最后,要将德育评价合理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最好以语言描述为主,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个人成长。

五、结语

中医类院校应积极推进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文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协同效应。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改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应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仔细梳理、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和学科育人有机融合,并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而和谐的思政氛围,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日语思政院校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赢在耐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