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2022-08-16李孟璐
李孟璐,柳 亮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当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医学教育面临的新变革等形势,都给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培养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于某个学校的学习、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满意程度[1]。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未来职业满意度、学业成绩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2]。目前国内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研究较多,但对医学生或医学院校专业满意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地方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专业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地方医科大学大一到大四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班抽取,每个本科专业、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教学班,对样本量大的临床医学专业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6个教学班,共抽取5300人进行调查,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60.5%。于2016年10月至11月发放调查问卷5300份,回收问卷5252份,回收率为99.1%;有效问卷5218份,有效率为99.4%。其中男生1730人(占33.2%),女生3488人(占66.8%)。
(二)研究方法。
借鉴李淑芬[3]开发的《大学生专业满意的结构内涵测量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专业产品满意、专业服务满意和专业社会满意3个维度。《大学生专业满意的结构内涵测量模型》的有效性已经在实证检验中取得证据确认,在统计学上具有合理性。本研究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
(三)统计学处理。
回收问卷后进行资料转换,选项采用Likert 5点式计分法(5=“非常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极不满意”),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度越高,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回收的问卷使用Epidata 3.1软件编程双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对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分层的研究对象各维度得分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二、调查结果
(一)专业选择原因及满意度情况。
在选择就读本专业原因时,学生选择“看好本专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占22.4%,“听从父母长辈建议”的占21.8%,选择“其他因素”的占19.8%,按照“个人兴趣”的占18.3%,“服从调剂”的占17.7%。对所学专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调查总数的56.0%,“一般”的占39.7%,“不满意”的占3.5%,“极不满意”的占0.8%。
(二)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在专业满意度各影响因素对比中,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最高,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满意度最低,对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培养特色”和“培养方案”满意度不高,见表1。
表1 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况(分,
(三)不同性别的满意度对比。
不同性别学生的“专业产品”和“专业社会”两个维度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满意度高于女生,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的满意度对比(分,
(四)不同年级的满意度对比。
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满意度得分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最高,大三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最低,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的满意度对比(分,
(五)不同专业的满意度对比。
不同专业学生满意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最高,运动康复、麻醉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英语、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学生专业满意度也较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满意度最低。临床药学、法医学、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新办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等非医学类专业,专业满意度均不高。医学类专业占该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61.9%。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是该校优势特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历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都在90%以上,因此专业满意度普遍较高。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服务”和“专业社会”2个维度的满意度均低于平均值,该专业整体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不同专业的满意度对比(分,
三、讨论与建议
(一)总体满意度一般,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调查总数的56.0%,专业的满意度整体不高。低年级学生专业满意度普遍比高年级学生高,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尚未经历专业实习、见习、就业、考研等教学环节,且对专业学习仍充满期待、向往和好奇。在所有因子中,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满意度最低。因此,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内涵和就业前景,对提高专业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对专业教育认识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该校在开展新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已实施班级导师制,聘请校内本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企业人员做班级导师,每月固定时间与学生分享本专业学习经验和就业形势,继续增加专业课教师、行业企业人员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对学业和职业进行合理规划。针对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满意度最低、“就业前景和信心”不明朗,学校开设全程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和就业辅导。同时,医学院校应不断拓宽专业教育渠道和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优秀校友、企业人员讲座培训、用人单位宣讲等开展就业择业、专业前景、专业适应性等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特色”满意度不高。地方医学院校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集中资源建设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一是要发挥医学优势,加强传统医学专业建设,积极开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专业,做到“大而强”;二是对有发展潜力、有学科支撑、有师资等教育资源保障的非医学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办出医学特色,做到“小而精”;三是对现有专业进行再调研、再论证,适时撤销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缩小就业前景差、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的招生规模。
(三)教学模式单一,培养方案亟待完善。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不高。地方医学院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打破传统的专业边界,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转专业细则,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选择。同时,倡导实施双学位和辅修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增强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要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着力发展新医科专业。按照教育部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依托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加强本科专业基础建设,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非医学和新办专业质量亟待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非医学类专业和新办专业满意度低于医学类专业。结合与部分专业师生的访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类专业的学生并非首选志愿入学,一部分学生调剂就读,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二是这类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学科基础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专业教学经验积累不够;三是这类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学科和学术影响力,受传统观念影响,得不到全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认可,往往被称为“小专业”“非主流专业”而被边缘化;四是部分非医学和新办专业影响力不足,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和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部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尚未建立或未有健全的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给毕业生就业和择业带来了较大压力。地方医学院校应加大对非医学专业和新办专业的投入力度,在师资队伍与人才引进、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需结合自身优势,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与综合性院校专业趋同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寻求与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纵深合作,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协同育人,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办学水平、专业结构、生源结构、毕业生实习等因素制约,调查样本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本次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专业满意度的基本路径。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卫生健康事业需求,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发挥医学学科优势,增强非医学专业的医学特色,提高社会对非医学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提升学生专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