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2-08-16贾茹
贾 茹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 康复科,天津 300400)
中风是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表述,而肢体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后遗症,常表现出肌张力升高、肌肉僵硬症状[1~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位在脑,与肌肉张力异常相关,常规病因治疗难以改善运动障碍,需辅助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中医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干预由来已久,且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其中按摩、穴位敷贴等特色护理技术均注重全面性,兼顾病根与临床表现,在改善肢体功能中效果确切。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9岁~75岁,平均(62.38±1.45)岁;瘫痪时长1个~9个月,平均(5.26±0.31)个月。观察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62.31±1.42)岁;瘫痪时长2个~9个月,平均(5.28±0.3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第3版《神经病学》[3]中脑卒中的相关诊断:伴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肌肉痉挛、肢体僵硬;患者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者。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关标准:主症见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见头痛、眩晕、目偏不瞬;舌胖而淡,脉沉细迟。
1.3 排除标准
存有视野缺损者;重要脏器功能不良者;依从性较差者;患侧肢体皮肤损伤者;存有精神疾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入组后,对所有患者施以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行动困难、卧床不起者做好皮肤护理,勤翻身,保持被褥干净整洁;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疏导其内心不良情绪,提高战胜疾病信心;制定高维生素、低脂肪膳食日记;指导患者做关节被动活动、翻身运动等肢体康复锻炼,并以拍打、按压措施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进行干预。①穴位按摩:患者取平卧位,先以、捏、揉等手法松解患肢,促使患肢放松;之后上肢瘫痪者阴侧选曲泽、尺泽、内关、极泉穴,阳侧选合谷、外关、手三里、列缺穴;下肢瘫痪者阴侧选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穴,阳侧选风市、申脉、阳陵泉、承山穴。上述各穴位点按30次,最后对膝、踝、髋三关节做被动活动,40 min/次,1次/d。②穴位敷贴:清洁局部皮肤,选取草乌、丁桂散、路路通、黄芪各50 g研磨成粉末状,以姜汁拌匀成膏状,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无菌纱布上,上肢瘫痪者选曲池、外关、太冲、合谷、足三里穴,下肢瘫痪者选悬钟、阳陵泉、血海、环跳穴,将药贴敷于上述穴位上,并固定,30 min/次,1次~2次/d。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肌张力:于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以改良Ashworth量表(MAS)[5]评估。0级:被动活动患侧肢体于整个范围内无阻力;Ⅰ级:患肢活动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Ⅱ级:患侧肢体于大部分范围内均有阻力,但可以活动;Ⅲ级:整个范围内均有阻力,活动困难;Ⅳ级:患肢僵硬,阻力大,被动活动困难。等级越低,肌张力越好。②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6]评估,量表共100分,分数高,运动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7]评估,量表分为10个项目,满分100分,分数高低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肌张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肌张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张力比较 例(%)
3.3.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Fugl-Meyer、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4 讨 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受损所致,患者肌肉不受神经控制,多会出现肌肉痉挛、行动不便,甚至丧失行动能力,给其日常生活造成众多影响。目前,西医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以药物干预为基础,并指导患者行康复训练,以恢复相关功能。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机在中风后脑脉闭阻,脑髓神经受损,经络不通,气血瘀阻,无法濡养经脉,进而出现肢体痉挛现象,临床干预应注重调补气血、舒筋通络[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肌张力优于对照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在调节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穴位按摩与穴位敷贴属中医护理措施,其中穴位按摩是通过特定的手法,顺延患肢经络与气血运行方向对特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活络之效,进而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状况,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穴位按摩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肌肉新陈代谢,进而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患肢肌张力。穴位敷贴将药物与穴位刺激相结合,通过药物对穴位进行刺激,不仅可激发经络之气,还可使中药浸入皮肤,经经络传导发挥调整脏腑阴阳、调和气血等作用[9]。本研究中两种干预方法均取足三里、阳陵泉,其中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可调和气血、舒经通络;而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可发挥舒经活络、行血祛瘀等作用;在两穴位基础上根据患肢情况对应取穴,能够调气血、通经脉,进而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节肌张力。现代研究发现,穴位按摩与穴位敷贴不仅可改善肌肉挛缩症状,还能够促进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达到调整肌张力的作用[10]。在常规西医护理干预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可发挥协同作用,整体与局部兼顾,进一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调节肌张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进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