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先行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兴起
2022-08-15汤深语
汤深语
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计算机技术。它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理论的新型模型,并融合了分布式存储,点对点网络、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手段[1—3]。区块链技术随着比特币的兴起为人所知,其去中心化等特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它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有学者认为虽然比特币本身备受争议,但是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却将彻底改变整个数字世界[4]。区块链技术2015年传入中国,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区块链元年”,但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区块链技术演进和应用落地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预期。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表区块链学术论文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研究机构正引领着全球区块链研究,中国将成为世界区块链技术的领导者[5]。
这样一种全新的、还不成熟的,但具有多种应用前景的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显示出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有学者通过研究文献发表情况分析了中国的区块链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角色[5],还有学者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政策[6,7],更多的前人研究则是关注区块链技术对中国电子政务[8]、能源[9,10]、互联网金融[11]等具体行业应用带来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微观的视角,技术传播的角度重点讨论区块链技术是如何在中国逐渐兴起的?区块链技术传入中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它在中国传播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 区块链技术的起源与特点
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2]。如何去定义区块链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1],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12]。但区块链技术诞生于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是毫无争议的[13]。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研究密码学的学者们的共同邮件组中发表了一篇“比特币: 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用交易(Transactions)、时间戳服务器(Timestamp Server)、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网络(Network)、激励(Incentive)、回收硬盘空间(Reclaiming Disk Space)、简化支付验证(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合并或拆分货币(Combining and Splitting Value)隐私(Privacy)、计算(Calculations)十个模块介绍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1)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次年中本聪在网络中挖矿(mining)(2)“挖矿”是对虚拟货币生产过程的形象比喻。以比特币为例,人们通过“计算”获得系统的记账权,成功获得记账权的人将会得到一定比特币的奖励,这就是比特币的发行机制。这个过程和黄金的开采过程有些相似,人们消耗了一定的资源(电、计算机硬件等)来获取电子货币,因此被称为挖矿(mining)。,获取了最早的比特币,比特币所使用的底层技术就是区块链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一直以化名出现,从未公开过自己的真实身份,也给区块链技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本意是解决传统交易模式当中的信任问题。他在论文结语中表明电子货币交易中常遇到双花问题(double-spending),即一份电子货币支付两次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不基于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论文首先讨论了传统电子签名的数字货币框架,它虽然提供了强有力所有权控制,但它的缺陷在于没有解决双花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点对点网络,通过工作量证明来记录交易历史,并且能通过诚实节点控制大部分CPU计算的方式使攻击者很快变为无效计算。”[14]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人们需借助信任的第三方金融机构来完成交易,尽管这样的交易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运行良好,但这是建立在第三方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交易者在主观上对中介机构的信任。但人类主观的信任并非牢不可破,那交易的中介能否转接到客观的事物之上?中本聪设计出了这样一套交易系统,一个个数据区块以链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从狭义上看这就是区块链。区块链要求数据的写入加盖时间戳,由此引入了时间维度,来证明区块数据的存在,实现各个数据节点可以自我验证,区块链的各区块呈链状相连,记录了从创世区块到当前区块的数据的完整历史,因而可以追踪数据历史。通过不可篡改的时间数据写入,实现了去中心化信用监管。每个人都有全部的账本信息,当诚实的节点控制大部分CPU 能力的时候,攻击就会变得不切实际,从而实现了在没有第三方信任背书的情况下电子货币也不会出现双花问题。
区块链技术因此也具备了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15],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除了中心化的监管。根据去中心化的程度不同,区块链也可以被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公有链上任何节点都可以向任何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区块链计算中,任何人都可以下载获得完整区块链数据(全部账本)。私有链则和公有链相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数据,只有被许可的节点才可以参与并查看所有数据。联盟链是指由某个群体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每个节点的权限都完全对等,大家在不需要完全互信的情况下就实现数据的可信交换,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交易,但不过问记账过程[16]。
区块链技术发展呈现出三个阶段。依仗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比特币在数字货币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它相较于传统集中式记账技术更好地实现了防篡改,保护了数据的一致性。2009年比特币实现了第一笔交易,从此开启了一股数字货币的热潮。在比特币开创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先河之后,2013年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又提出了一个名为“以太坊”(Ethereum)的区块链平台。以太坊尝试解决比特币协议拓展性不足的问题,平台内部内置了以太作为数字货币交易,还首次将智能合约应用到了区块链上[12]。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比特币和以太坊这两个重要的技术应用为节点,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1.0阶段即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阶段。区块链2.0阶段则是以以太坊为代表,这阶段区块链技术融入了智能合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编程环境,拓展到了货币以外的更多应用场景,例如通过智能合约,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应用[17]。区块链3.0阶段则是将这项技术融入到更多实体的行业和人类的生活当中。当下的区块链技术正从2.0阶段迈向3.0阶段, 梅兰妮·斯万(Melanie Swan)更是将区块链技术誉为继大型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全球计算范式的第五次颠覆式创新([18],页28),也是人类信用历史上去中介、去第三方的伟大革新,将会在社会多方面产生影响。
二 区块链技术传入中国的三个初期阶段
本文认为区块链技术传入中国可以分为三个初期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2014年,人们的关注重心是货币金融属性的比特币,但尚未关注到它的底层技术,直到比特币大热引起金融风险的预警,才唤起了人们对技术的初步关注。第二个阶段是2015—2016年,这是技术研究的聚焦阶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术团队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到健康档案的数据保护中,实现国内学术研究应用中“零”的突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王飞跃团队在自动化学报发表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一文,充分认识到并肯定了技术的重要性,在区块链的技术产业已经初现雏形之后,推动了技术研究的发展。2016年10月之后为第三个阶段,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的指导编撰的《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为标志,区块链技术在中国得到自上而下的全面推动,专业学会、高校开始成立区块链相关机构,区块链技术也从金融行业向社会其他行业扩散。
1.初步关注:从比特币到防范金融风险
区块链技术诞生的直接原因被认为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货危机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于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倒台,它使得美国政府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出台,给区块链这种具有更加稳定价值的数字货币的诞生创造了机会[19]。人们开始期盼一种不被政府全面掌控,也不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过度发放的货币。
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比特币的成功是因为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人们对于信任的依赖。信任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货币与信任之间又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区块链技术开创了一种新的信任模式,货币(比特币)无疑是最巧妙的应用。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人类对不确定性会有一种天然的焦虑,金钱出现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20],页167—179)。但是金钱构建的互信系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节点来进行维持,例如当今世界美国通过将美元与石油挂钩,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元的流通依靠的就是美国的信用背书。但这种金钱构成的互信系统如果中心节点失效,信任系统也会随之瘫痪,与信任挂钩的货币也会失去价值,上文提到次货代危机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美元的信用。而区块链技术建立起的信任机制不依赖于中心节点,解决了传统信任模式中的弊端,因此一种新式货币正是区块链技术传播的最佳应用,比特币应运而生。
区块链技术传入中国的第一个阶段,人们的关注重心同样是货币金融属性的比特币,尚未关注到它的底层技术。中文网络论坛“巴比特”是比特币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播媒介。据该论坛的官网介绍,2011年,论坛的创始者长铗与吴忌寒就翻译了中本聪的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巴比特”论坛成为最早译介比特币的中文媒体(3)巴比特论坛发展过程. https://www.8btc.com/us/about.。由此开始逐渐有中国的网络用户用软件进行“挖矿”获取比特币。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讲师魏武挥在《科技创业》杂志2011年第8期发文《比特币的乌托邦》,标志着国内对比特币的研究逐渐起步[21]。有关比特币的学术研究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中从2011与2012年的仅有数篇,到2013年增多到190多篇。但是早期关于比特币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行业,研究内容也集中于表层应用的介绍,关键词主要包含“虚拟货币”“去中心化”“中央银行”等,研究并未深入到其底层技术,即区块链技术本身。
随着比特币在中国互联网热度的越来越高,引起了政府在金融领域的风险预警,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技术的初步关注。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比特币风险的规范(4)中国人民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2804576/index.html.。在社会范围内,比特币可能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其匿名性和跨国流通性或隐含非法活动,参与比特币交易有较高的投机风险。这则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政府也表明了政府在比特币热潮初期的态度。在“通知”之后,国内研究开始关注到比特币本身的运行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晓晨、张明在《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比特币:运行原理、典型特征与前景展望》,在比特币的运行原理一节中就提到了区块链这项技术,介绍了散列、工作量证明、公开密钥密码体系、交易、区块与挖矿六个概念[22]。这是区块链首次在中文学术期刊中被提及,由此之后中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
2.技术聚焦:中科大团队的破“零”与王飞跃团队的研究推动
虽然比特币已经在中国掀起了一轮金融热潮,但直到2015年国内的学术研究才透过应用看本质,开始对区块链技术聚焦。“货币”属性的加持与互联网病毒式的传播,金融业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可能给未来世界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冲击[23]。不同于基础学科先有理论后有应用,这次数字货币反推了学术理论的研究。中国的传入过程也和区块链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技术正从数字货币破圈,随着人们认识深入走向了应用场景更加广阔的2.0阶段研究。
国内首篇以区块链技术为主题的中文学术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赫、李晓风等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S1期发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样机器人数据保护方法》。作者在文中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了物联网数据保护方面。该团队设计研发了远程自动空气微生物采样机器人,用于完成公共环境监测、医疗机构空气质量检测和卫生防疫部门的现场采样等工作任务;由于涉及监测现场敏感数据,如大气污染信息、医疗卫生数据等,且监测采样可与相关单位、人员的工作成绩考核有关,因而会存在人为篡改和破坏采样机器人采集的传感数据的情况;特别是当拥有系统管理权限的人员有可能参与伪造或增加/删改数据的情况下,仅采用传统的数据保护技术,如数字水印、数字签名等,很难实现采样现场数据真实性保障[24]。该团队受到了加密数字货币技术原理的启发,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将去中心化、无需信任的数据真实性保障方法运用到了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中。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袁勇、王飞跃在2016年《自动化学报》第4期发表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一文,是迄今为止对于国内区块链技术研究影响最大,引用最高的一篇文献。在本文发表之际,区块链的相关产业已经初现雏形,但是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研究却还在萌芽阶段,不管是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还是在“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数据库,以区块链技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都还在百余篇左右。作者在文中把比特币誉为区块链技术赋能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并认为区块链作为其底层技术,今后不仅仅将只应用在数字加密货币,必将延伸到金融和其他诸多行业之中;另外文章还解构了区块链的核心要素,详细阐述了区块链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应用现状等;最后还展望了今后可能由区块链技术驱动而实现平行社会[1]。
3.全面推动:政府引导与行业扩散
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着举国体制的特色,我们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一项新技术传入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官方的认可”可视为传入完成的标志。2016年7月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发文《关于委托开展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研究的函》,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同年10月在北京成立,并发布了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指导编撰的《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5)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 http://www.cbdforum.cn/bcweb/index/article/rsr- 6.html.。白皮书中提出了中国区块链标准体系框架,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才能促进协作,实现共享,它的发布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传入进入全面推动阶段。2016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 12/27/content_5153411.htm.,又把区块链技术列为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项目之一,区块链技术在中国正式开启了新的发展时代。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在其《创新的扩散》(DiffusionofInnovations)一书中曾提出创新的传播有五个过程:获知、说服、决定、实施和确认[25]。区块链技术在2016年通过中国政府“决定”(确定采用一项创新活动)并进入到了“实施”(投入创新运用)阶段。
随着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国的专业学会、高校也逐渐设立了区块链技术的专委会和研究机构,还开展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的全国学会中,就有诸多学会设立了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委员会:2018年3月中国计算机学会正式开始组建区块链专业委员会(7)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关于成立区块链专业委员会的公告. https://www.ccf.org.cn/c/2018- 03- 08/623487.shtml.;中国自动化学会在2018年6月正式成立区块链专委会(8)中国自动化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 http://old.caa.org.cn/index.php?m_id=53&me_id=167&ac_id=4409.; 2018年11月,中国电子学会成立区块链分会(9)中国电子学会.关于成立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的公告. https://www.cie- info.org.cn/site/content/2884.html.。在高校层面,从2016年起陆续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始设立区块链研究的相关中心或机构(表1)。
表1.部分高等院校设立区块链机构情况
除了基础研究的推进,技术的应用也从金融行业向其他领域扩散。在医疗行业,医疗数据的保存、校验和同步的难点造成了各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数据困难,区块链技术则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方案[26]。在供应链领域,区块链搭建的平台可解决核心企业不愿提供信用背书的难题,简化烦琐的纸质申请流程,促进了相关环节的信用、征信业务[27]。在教育领域,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个体学信的大数据、开发学位证书系统等[28]。在司法领域,也有学者提出区块链技术在某些具体的社会场景当中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要比法律解决方案有更低的社会成本,因此这项技术也有形成新的治理模式的潜质[29]。
三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初期特点
1.应用先于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行业应用先行,技术研究滞后的特点。区块链技术的早期的采用者多以有金融和互联网双重背景的人士为主,随后则是金融和互联网企业开始跟进。中国市场上涌现的区块链公司主要还是依靠主流的开源平台,如以太坊、超级账本(Hyperledger)等直接进行应用的开发。这些企业的积极探索加快了区块链应用的落地,但他们也少有触及区块链底层技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2013—2015年与区块链技术有关的企业开始逐年增加,2015—2018年更是迎来了一波成立热潮。而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中文文献发表情况进行统计,以区块链为主题的学术研究直到2015年才开始起步。我们将两项数据大致拟合可以得到中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在2015年以前就通过数字货币迈入区块链技术领域开始探索,而此时的学术研究尚未起步。直到区块链技术传入的第三阶段,随着自上而下的推动产业与学界才共同发力,2018年以后随着技术研究的深入,企业的数量有所回落,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技术门槛有所提高。
图1. 中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图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的区块链政策也更加强调技术的应用。姜南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区块链政策,指出自2016年以来中美两国的区块链政策都大幅增加,但是中国的政策侧重于区块链的应用,着重推动了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数字身份,食品安全,军事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而美国的政策则将区块链视为一种金融技术工具,相关的监管政策更多,更注重安全和风险防范[6]。
从早期学术研究的开展情况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倒推了技术发展。区块链传入过程中的学术研究呈现以金融机构为主,研究相对分散的特点。首先是学术研究作者较为分散,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体研究或稳定的研究团队。即便是当时比较高产的几位作者,如张锐、叶雷等人,也鲜少与其他作者合作。其次早期研究机构繁多,但以金融单位为主。2015—2016年共有113家机构发表过和区块链相关的文献。其中发表文献数量前十机构的信息见表2,可见,早期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一共有559篇与区块链相关的研究文献,发表机构多达113家,数量最多的机构清华大学也只有8篇。另外研究机构多和金融业相关;其中发表数量前十的机构中,分别有5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启东市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另外5所高校的作者也多来自于与金融相关的学院。
表2. 2015—2016年发表区块链中文期刊作者主要机构
2.从单向到多元互动的传播路径
如果将区块链视作一种新技术,相较于过去“旧”技术的单向传播,它在中国的传播没有明显的方向。技术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技术传播的方向也一直在改变,区块链这类新技术的传播则模糊了技术传播的方向。在古代,中国的技术传播受时空的限制,往往呈现单向传播的特征,即中国向外的单向转移。而近现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崛起,大量新的技术又从西方传入中国。
信息时代技术的传入和过去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的转移和传播愈加轻量化、全球化以及高效性。信息技术资料的流转可以简单的通过几十行代码或者电子信号1与0的变化轻松实现。西方学者贝特兰·吉尔(Bertrand Gille)在他建立的以技术系统概念为基础的全球技术进化模型中否认中国古代技术的单项转移,主张中西方技术相伴随进化、双向传播,以及平行发展,努力将中国塑造为西方技术文明的他者[30]。而区块链这类新的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就不成熟,国际上区块链技术也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类新技术的传播更能体现出技术的并行发展和互动性发展。从技术的传播看,各国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起步时间较为接近,因此突破了传统技术单向流动的特征,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甚至已经突破了双向传播的中级阶段。换句话说,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全球性态势,技术的传播路径越来越模糊,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是各国各领域研究所共同塑造的。
3.强调自主可控的“去中心化”
中国是一个中心化的大国,区块链技术则是以去中心化的特点而闻名,中国对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监管并未缺失,而是引导其走向自主可控的研发道路。在比特币引起金融行业触动时,令中国政府更加警惕的是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但并未深入到底层技术的关注,伴随着2016年学界研究的起步,政府出台了自上而下的技术发展规划,全方位探讨技术风险与技术管理问题。
近年来学界研究认为区块链技术仍存在隐患。金融领域股权众筹和P2P借贷引发的争议尚未良好规范,去中心化暗藏危险,区块链的发展容易陷入到“无政府”的状态中,届时出现“监管难”的问题。因其使用大量数据而可能存在的数据伦理问题,看似区块链技术中人人都拥有数据,但谁是数据的真正拥有者?去中心化也许避免了资本垄断问题、第三方失信问题,但是无法避免技术的失控状态,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垄断。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失控》一书中描述了大自然中的生物系统如蜂群、蚁群还有如今计算机连接下构成的社会网络,无不都是分布式的构造,他认为所有的产业都在向分散式的结构靠拢,同时未来社会也将朝着这个趋势发展[31]。区块链的出现也回应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即人与物都是一个结点,在去中心的网络中联结,每一个行动者都可以独立发挥关键作用。同样在区块链的结构中,并不存在中心,仅是以网状结构呈现。这样的方法就破除了主客体的二分与对立,每个结点都是一个主体,在网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参与者享有与他人对等的权利。这也是现代哲学中的基本转向,使用关系来代替实体研究。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区块链的布局需要强调自主可控的去中心化,这样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环境中的落地,才会实现社会与技术的共同发展。
从技术自主论视角看,技术总是按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有着自我发展、自我决定、自我扩张等特点。因而技术管理方需要及时介入、有所选择的发掘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中国的技术管理在自身国情特点上有序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如今区块链技术也应用到电子政务方面,官方层面所使用的区块链技术更加强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国的科研机构从底层核心技术出发,针对密码算法、共识机制、身份认证等模块进行技术攻关,已经在国产化的密码算法、可切换的共识机制、具有隐私保护的身份认证等核心模块取得一定成果,为中国实现技术层面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 结语
区块链技术传入中国经历了金融关注、技术聚焦与政府引导下的全面推动三个阶段。不同于技术转移的先研究后应用路径,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应用先于研究的模式。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的传播模糊了技术传播的方向,究其原因在于,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数字货币,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互动。在区块链技术研究的早期,这项技术就不仅仅只是从业科学家的研究,如今这类新技术的学科广度在不断地延伸,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量交叉学科和综合研究开始出现,同时研究的方法和方式也愈加多样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社会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也愈加频繁,甚至出现了社会应用需求反推技术研究进步的情况。从技术管理来看,中国自主可控地引导区块链技术发展则是为新技术传入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