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循环视角下科学综艺节目的意义建构以《加油!向未来》第三季为例
2022-08-15于溪莫扬
于 溪 莫 扬
《加油!向未来》于2016年在央视开播,因其严谨的科学内容、创意的策划、新颖的形式受到广泛关注,节目的热播随之带动多档不同主题的科学综艺节目陆续出现,科学综艺节目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科学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共播出三季,收视率在所有科学类节目中排名第1且全网播放量突破6亿次,豆瓣评分8.6分,荣获第25届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荣获“2018年十大科普自媒体”并在网络投票中获得该项的第一名。
已有相关研究中,多位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与形式角度、科学传播与电视娱乐相结合的角度对《加油!向未来》进行分析,研究为实践提供了一定指导,但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到节目的环节设置[1]、传播者组成[2]以及节目的互动模式[3]。目前学界对科学综艺的研究多关注内容层面,其文化属性往往被忽视。从文化视角对科学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可以对现有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在对索尼随身听进行分析时,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和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循环理论,主张在表征、认同、生产、消费、规制五个环节(图1)的结合中,文化产品往往能被建构(确定、抵制、更改和协商)出文化意义。文化循环过程的五个环节经常被单独拿出来进行论述,但在现实世界中各个环节是以一种复杂的和偶然的方式不断地相互重叠和相互缠绕的([4],页3)。
图1. 文化循环理论
为发现科学综艺节目在大众科学文化形成中的特殊作用,本文从文化循环视角出发,选取《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进行案例分析,就如何做出更有文化意义的科学综艺节目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 表征与认同:符号选择与意义创造
表征是通过语言生产意义的过程([5],页16)。认同则代表异质化的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意义认可。张小琴(2004)指出电视语言是一种复合符号体系,是图像、声音、画符等多种符号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表意系统[6]。从文化循环视角出发,电视节目的表征环节是通过复合的符号系统创造意义的过程,在传统的画面、声音和文字的基础上,电视传播符号能指系统可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展开。
在《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节目中,通过选择具有视觉震撼的科学实验、设置充满竞争的答题环节、发射具有宣传效应的科普卫星、选择参赛选手完成对科学综艺节目激发受众科学兴趣、传递科学精神与树立青年科学偶像的意义创造,并通过广告宣传建构公众对上述意义的认同。
1.激发对科学的探知欲
文化产品中的组成元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挑选的,远非客观和中立的,尽管它们的表面形式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它们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选择和如何被解释([5],页172)。在《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表征实践中,节目组通过环节/功能符号、环境符号、色彩符号、镜头符号以及自然音响的选择,建构出科学实验神奇有趣、具有视觉震撼的意义。如在第1期检验穿甲弹威力的实验中,节目组来到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试验场,利用高速摄影这一特殊的摄影技术来记录,呈现出子弹穿破十层钢板、火花四射的精彩场面,满足观众对大制作场面、高品质视听画面的偏好。而每一期节目录制现场的背后显示屏在显示节目名称的同时,配以太空和星球的元素,营造科幻、神奇的现场氛围。因此,节目通过内外场联动、上天入地验证实验,设计大型实验道具营造视觉冲击,使用蓝色的主色调并配合星空、电流、宇宙等极具科学色彩的元素,利用高速摄影、航拍等技术放大实验细节,捕捉客观环境中发生的自然音响等,呈现了科学的某一特性,放大现实的某一方面。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提出“神话”理论:语言学的意义由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组成,节目的能指(电视符号系统)指示出来的所指(神奇有趣、具有视觉震撼的科学实验)属于一级系统,但是一级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可以产生一个具有神话意义的二级系统,即对观众而言,科学是有趣的。在这个意义传播过程中,作为新的能指连接着另一个所指,即科学实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愉悦和兴趣,科学综艺节目激发了受众了解和探索科学的欲望。
2.践行科学精神
乔恩·米勒(Jon D. Miller)在1983年提出,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包括对以下内容的理解: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关键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7]。大部分学校教育和科学节目均重视关键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传播,而对科学的规范和方法有所缺失,但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更为核心。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注重传播科学方法:如在第3期小朋友利用滑轮组拉动飞机的实验中,在每组实验间设置40分钟的间歇,让小朋友恢复体力,从而控制实验变量。节目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小规模实验、控制变量、排除干扰因素等来传播科学方法。此外,节目还以实验为依托抒发科学共同体为探求真理不断钻研、宇航员等群体为科学事业奉献的科学精神。在实验后,通过讲解将实验中的原理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
第三季节目将答题环节与实验环节符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题目关注了科学家群体并通过解说对科学精神加以补充(如第4期介绍数学王子高斯)。题目也聚焦动物保护(如第5期关于藏狐的线索题)、最新科研进展(如第1期中科院科学家们完成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等从而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播。
此外,节目组还大胆设想向太空发射科普实验卫星。尽管卫星未能顺利入轨,但这一尝试仍然表现出节目组和各位专家不畏困难探索科学的精神。选手也在发射现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如小选手徐晨阁在现场拉住了一个穿着实验服的科研人员说:“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去你们那里工作!”(1)从造星到造梦, 《加油!向未来》节目组的导演们没打算停下. 2018- 11- 22.https://www.sohu.com/a/277243024_663268.节目组的这一尝试也激发了节目选手和观众参与科学的愿景。从追梦到为所有科学爱好者造梦,节目团队用实际行动传达了努力创新、不断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3.树立青年科学偶像
科学偶像是名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跨越公共和科学领域,成为科学内部和外部意义建构的焦点[8]。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中重要的冷媒介,是参与再现和阐释偶像的重要渠道[9]。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节目中的选手均为“素人”,“素人”即普通人,来自公众,与公众的距离更小,因此更能在公众间形成多元化互动讨论。每一个选手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具有符号的转喻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新时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青年群体的缩影。此外,节目也注重表征选手在答题过程中的讨论、思想观点的交锋、对题目中出现的科学人物与科学事件进行观点表达与补充:如在第3期中选手对题目中出现的伦琴射线进行补充,介绍相关背景;第5期中,选手对科学家惠更斯的主要事迹进行介绍,表达自己的观点。节目播出后,陈鲲羽、凌然、徐晨阁、张昊琳等选手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青年群体树立了榜样,对于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从事科学技术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表征通过人物形象符号的选择以及同期声语言符号的呈现来树立青年科学偶像,从而营造出年轻一代学科学、爱科学的文化氛围。在娱乐节目充斥荧屏、明星当道的当下,节目成为一股清流,使青年科学偶像这一群体成为更值得表征的对象,在这一层面,节目表征完成了意义争夺的作用。
4.建构公众对科学的认同
广告宣传促使人们选择这一文化产品并产生消费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语言努力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认同,通过最大限度唤起人们幻想和欲望来发挥作用([4],页26)。在科学综艺节目中,广告宣传在公众与节目之间建立一种认同,从而使公众产生进一步的观看行为。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宣传片强调科学在身边以及科学原理的奇妙生动,除了利用央视内部资源、与行业内优秀宣推公司合作、与赞助商和节目新媒体版权合作方等多方资源有效联动、覆盖全媒体全平台等传统宣传途径外,还创造性地在开播前以科普大事件“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为主题,利用漫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主动传播。此外,节目提前启动“空间实验征集”,极大调动观众兴趣与好奇。
广告宣传也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表征来建构认同的手段。节目广告建构了公众对科学的认同以及如何能够具有这样的认同:科学是有趣的,只要你观看了这个节目,你就将发现科学的魅力、爱上科学。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表征的实践活动使特定文化产品产生意义,随后将广告分析与文化产品如何表征和联系不同个人、不同社会群体的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即将认同问题与表征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二 产品设计与意义赋载
生产环节关注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被赋予意义的,即把特定意义“编码”进产品之中。因此,这一环节不仅关注产品在工艺技术方面是如何生产的,也需要分析产品在文化方面是如何生产的。
在《加油!向未来》节目中,通过策划阶段媒体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的配合、拍摄阶段对科学性的坚持及后续生产阶段对衍生品的开发完成对科学性与娱乐性的综合、传递科学精神及扩大节目后续社会影响力的意义赋载。
1.策划阶段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文化中间人指“从事的职业是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且工作涉及进行呈现与再呈现”[10]。依据此概念,节目的设计者是关键的文化中间人。科学综艺节目的设计者分为两部分人群:媒体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媒体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协同合作,保证科学性与娱乐性
《加油!向未来》的媒体工作者在创作节目之初,就将激发科学兴趣当作节目的目标。节目第一、二季节目制片人兼总导演王宁在新华网采访中指出“做科普是困难的,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和重新点燃大家对科学的热情”(2)幕后强音《加油,向未来》将科学搬上舞台 让综艺更有营养.2016- 07- 01.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6- 07/01/c_129106361_2.htm.。节目第三季在前两季的基础上加大生命科学从而呈现温暖科技,展示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科学偶像(3)《加油!向未来》8月12日开播 深耕青少年好奇心.2018- 08- 03.https://tech.sina.com.cn/d/v/2018- 08- 03/doc- ihhehtqh3076349.shtml.。第三季节目中科学共同体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分:其中,实验团队拥有丰富的科学传播经验,从选题到最终呈现保证节目科学性;命题团队创新题目形式,打磨题目表达;科学策划全程参与,为节目把关;现场科学顾问用简洁语言、生动表达为选手和观众普及科学内容。各团队保障节目不同环节的科学性,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媒体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交流妥协、协同合作将科学性与娱乐性赋予在节目中,呈现出具有科学内核和娱乐化表现形式的科学综艺节目。如在《媒体人和科学家的相爱相杀》的演讲中,吴宝俊和王雪纯指出两个团队在对节目的不同观念中努力寻找平衡点,从而达成对科学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加大节目的传播力度。而以命题团队为例,命题组长吴宝俊在采访中指出命题小组与媒体工作者在节目开始前商量答题模式及题目形式,并努力在出题时融合科学性与艺术性。
2.拍摄阶段
生产文化是组织或团队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观、观念和工作模式,生产环节中的生产文化同样对产品意义赋载具有重要作用。《加油!向未来》拍摄中的挑战环节体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命题组组长吴宝俊指出在现场录制时,节目组也最大程度上保证科学精神的传递:鼓励选手在实验和答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选手在对题目题干和内容存有异议时可以随时叫停,在现场与科学顾问或者命题团队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在第7期节目中陈鲲羽也曾对折痕图有疑问希望再次展示图纸,随后曹则贤老师作出合理解释。在双向、平等的交流过程中,选手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并且懂得在未来科学研究中不应只是被动接受、害怕提问,而应该不断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挑战环节同样对科学共同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节目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正是由于节目组在生产过程始终坚持对科学性的追求,才使得节目最终将敢于质疑、理性讨论的科学精神传递出来。
3.后续生产阶段
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中,对生产环节的分析需要关注节目的制作公司以及节目在播出后的后续生产定位。《加油!向未来》由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创传媒”)制作,公司在成立之初即被定位为央视战略型重点内容制作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央创传媒已经初步创立并完善了“平台+市场”的有效联动机制,并努力打造大内容、大传播、大产业链及大融媒体产品的“内容大生态”[11]。
近年来,许多综艺节目积极进行IP探索,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IP化打造,但科学综艺节目在这一领域仍较少涉足,缺少进行IP化探索的充足条件以及相关意识。央创传媒在《加油!向未来》播出后,积极结合内容产品特色,进行周边衍生品开发,在常规衍生品基础上,还打造科学实验秀、课程及相关教学用具等,深耕节目IP扩大品牌影响力。如节目创造性地推出首个科学实验秀《加油!向未来》之“明日星辰”,将节目中出现的一系列酷炫实验、严肃的科学知识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具象地呈现出来。目前已建构以优质节目内容为IP源头,涵盖小程序、影视、音乐、书籍等领域产品的IP传播矩阵,向产业链上下游纵深发展,从而在社会范围中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好营造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文化产品的设计者通过生产环节将想要建构的意义赋载到产品之中,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文化同样也对意义产生影响。而从节目设计进一步扩大到对文化产品生产组织的关注,可以聚焦到产品的后续生产定位。这些对生产环节的分析促使我们回想表征和认同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引导我们进一步研究消费的问题。
三 消费选择与意义建构
消费指通过使用文化产品而产生意义。在文化循环的视角下,意义的产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不会在预先规定的地方停下来,文化产品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生产者送出、消费者收下,而永远是在使用中产生的。
通过分析受众对《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评价和讨论,可以发现这一节目通过消费获得意义的过程,以及相比表征与认同环节的意义创造与生产环节的意义赋载产生哪些变化。首先,在豆瓣网友对节目的评价中,除了“科普”“科学”“实验”“知识”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外,还出现了“好看”“喜欢”“有趣”等关键词,“陈鲲羽”“学霸”“青少年”也成为被提及较高的高频词(图2)。由此可见,作为一档科学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在受众中实现了传播科学、激发科学兴趣、树立青年科学偶像等意义的建构。其次,通过对节目的弹幕进行分析,发现一部分受众只是关注节目的综艺元素及产生的综艺效果,但也有受众聚焦节目中出现的科学实验,对相关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争论、纠错、补充等,在弹幕中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科学讨论氛围。
图2.《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豆瓣短评的词频分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进行了意义的再生产,这体现在关注选手真实经历及形成特定粉丝文化上。多数参加节目的选手成为了激励公众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榜样,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而部分选手的反面案例也同样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如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选手李嘉晖在节目播出后被曝学术不端、学历造假,在网络平台引发公众对科研伦理、留学生造假乱象的关注。而随着节目的播出,也形成了以节目为中心的粉丝文化,如节目弹幕中出现“鲲凌cp”的说法(选手陈鲲羽和凌然),视频网站也出现网友对两人的剪辑,网友通过对节目进行再加工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两人答题PK、互动上。虽然使用的“要素”在生产阶段已经确定,但是这些要素如何使用——使用到何种程度和有什么结果——则不能预先确定,粉丝群体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新的意义建构。
受众的消费活动同样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生产与消费相互接合,文化产品得到了“最后的修饰”。《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后几期节目在录制时,第1、2期节目已经上线播出,因此节目的设计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来进行动态调整,为节目效果呈现留出较大空间,更加有利于科学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如选手凌然在节目播出后受到网友的调侃。主持人在选手答题后指出“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屏幕背后的只言片语真的不算什么,只要心中有科学的信念,一定可以到达梦想的彼岸”,在极大呈现节目效果的同时,也传达了科学精神。通过生产与消费相结合,文化产品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与分享。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消费与生产彼此联系,但又不能决定对方,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意义是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对话过程中实现的。
四 社会语境与科学传播
规制环节关注文化产品的使用对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规则所产生的影响。科学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对传统的科学节目与娱乐节目的划分提出了挑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众传播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壁垒。
1.打破科学节目与娱乐节目的文类界限
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指出任何分类系统都是一种秩序,而且是一种拒绝“不适合成分”的秩序[12]。对现有社会语境中的分类系统或规则的打破既存在危险,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好处。进一步聚焦于影视领域,文类范畴指属于它的各单个虚构能用相似的情节、主题、场景、风格、象征手法等进行分类。
国外对科学主题节目的研究提到教育娱乐(Edutainment/Infotainment)这一特定类型的节目,而中国一直将科学节目与综艺节目区分进行制作和研究。因此,节目制作者尝试打破科学节目、综艺节目这两种文类界限,推动文类进化,产生新的文类形式——科学综艺节目,并由此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传播形式。通过坚持以科学为内核、并且借鉴综艺节目的娱乐化表现形式,《加油!向未来》有效实现了科学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也引领了科学综艺节目的热潮。
2.打破大众传播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壁垒
目前,在大众文化中进行的科学传播活动与传统科学教育间未能形成系统的联系,两者处在不同的空间,且在公众的一般观念中后者往往具有高于前者的价值。而《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打破两者壁垒,有效连接了大众传播与传统科学教育,在社会语境中实现激发科学兴趣与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结合,对两者的跨行互动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吴宝俊在采访中指出很多学校将节目视频截下来用作教学材料,一些老师将节目中出现的简单、较易操作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在新疆、云南等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也会组织学生观看节目。此外,节目内容同样被应用于大学课堂中: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的老师给文科专业的学生讲物理类课程时,会使用节目片段,教学效果较好。
大众科学传播活动可以成为传统科学教育的一种补充材料,这些实际例子都说明科学综艺节目中呈现的内容因为趣味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等,可以创造一个独特的教学情境,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育体系知识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内容成为优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打通了大众传播与学校教育的隔阂。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优秀的文化产品会对社会规则产生有益影响,文化意义组织和规范社会实践,影响公众的具体行为,从而具有真正的实际效果。
五 结语
文化循环理论可以成为重新认识科学传播实践的崭新视角。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不再把科学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活动,而是将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换、建构与分享。因此,科学传播从知识导向转为文化导向。
在社会语境下,相比于传播科学知识,通过科学综艺节目营造科学文化更加重要也更具影响力。科学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包含社会中的所有成员,是欣赏和支持科学传播活动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环境。 “三维科学素养地貌”模型以及 “模拟科学传播:登山类比”模型中均将科学文化比喻成为激励和支持公众的总体氛围,只有具备科学文化氛围,公众才会更多地参与科学。从文化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发现科学综艺节目这一文化产品在五个环节的接合中建构出与科学有关的意义:通过符号选择表征与科学有关意义、利用宣传手段激发公众对科学的认同、生产中进行意义赋载、消费过程中关注意义再生产、在社会中对规制产生影响。《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创作者不仅关注意义建构的各个环节,而且也关注不同环节之间的影响,这也是《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能够在整个社会中建构出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文化氛围并取得成功的原因。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同样契合了在整个社会中激发好奇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氛围。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在讲话中频频提到好奇心,认为“科学家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4)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 09- 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 09/11/c_1126483997.htm.。此外,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得到强调和重要阐述,特别是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成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为这一类型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未来的科学综艺节目应该更加重视科学文化相关意义的建构:第一,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在节目表征中通过电视符号选择与呈现来放大科学一方面的特性,并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来建构公众对科学的认同从而产生观看行为。第二,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节目表征中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呈现,在节目的生产阶段通过科学共同体角色细分、严谨的生产文化等来保证节目的科学性。第三,树立青年科学偶像。使青年科学偶像这一群体成为更值得被表征的对象,在社会语境下完成意义的争夺。第四,打造节目IP。结合科学综艺节目的特色,打造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同名衍生品,向产业链上下游纵深发展,扩大文化影响力。第五,关注消费并进一步调整生产。节目设计者应关注科学综艺节目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意义,根据受众评论、反馈及意义再生产,对节目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与调整。最后,重视节目与传统科学教育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大众科学传播活动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壁垒,使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节目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