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辑祥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发展

2022-08-15冯立昇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机械工程清华大学机械

王 罡 冯立昇

清华大学是我国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至今已走过逾110年的光辉岁月。机械工程学系与机械工程学科是清华的重要组成。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始建于1932年,是清华最早成立的工科学系之一,在清华机械工程系建成90周年之际,开展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也能够借此深入剖析中国近代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的属性特征。学界以往对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及学科史的研究,多从人物角度展开,尤以对刘仙洲先生(1890—1975)的研究为显[1—4]。但对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的李辑祥教授(1903—1975)之研究,至今仍语焉未详(1)目前李辑祥教授的事迹材料,大多是其学生的回忆文章,具体参见[5—7].。本文在查阅清华大学档案馆藏文件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学生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深描李辑祥教授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活动轨迹,藉此探究李辑祥教授对机械工程学系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影响贡献,并总结推广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一 执教清华,至诚服务

李辑祥(1903—1975),又名筠韩,陕西西安人。1917年入读清华学校中等科,成为清华留美预备部学生之一,后升入高等科。1925年,他从留美预备部毕业([8],页644),赴美留学,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于1927年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读研究生,于次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9],页233)。1929年,李辑祥学成回国,入职沈阳冯庸大学,担任机械科主任、材料力学、机床教授([10],页50)。1930年后,李辑祥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设计委员,东方大港工程师兼总务科长,中央大学机械系教授,安徽省建设厅技正兼省会电厂总工程师,在南京、安徽等地从事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工作([11],页4)。之后又任职于江南铁路公司,先后担任正工程师、公务处副处长、工程组材料主任,期间与清华大学校友、路桥工程师洪绅(1899—1969)合作完成了我国西北、西南与蒙古等地区的交通计划设计,并发表于《建设》《铁路月刊》《铁路学会月刊》等业界刊物[12—16]。

1931年,梅贻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大力推进和拓展工程学科的建设。1932年秋,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了工学院,由原有土木工程系及新成立的机械工程学系和电机工程系组成,梅贻琦亲自兼任院长,机械工程学系由庄前鼎(1902—1962)担任系主任。机械系创设之初,急需高水平师资加盟助力[17]。1934年9月,受到清华大学的邀请与感召,李辑祥就聘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18],页86),并兼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设计委员[19]。之后,李辑祥在清华执教长达42年,直至逝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良好的人文氛围、完备的实验设施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无疑为李辑祥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李辑祥积极参与各项学校事务,且“长于事务,负责任”[20]。在全面抗战前,他多次当选清华大学典礼委员会主席;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又多次被推为教授代表,列席校务委员会会议([18],页282)。李辑祥积极为学校事业发展、机械工程专业建设献言献策,协助学校解决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对机械工程学系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辑祥任教清华期间,用专业知识解决了清华大学的生活设施问题。1931—1932年第一学期,清华大学注册学生总数达到742人(女生66人)([18],页71)。1935年同期,应有在校学生变成了1415人(实际注册1233人)([18],页91)。四年间,清华学生人数扩充近一倍,宿舍相应增加,配套的生活设施却无法跟进。突出表现为“宿舍……最上层用水不足,其故因距打水帮浦(按:‘帮浦’为水泵英文pump音译之旧称)太远,水力不够”[21],难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委托机械系制造打水机。李辑祥主动承担此项任务,亲自主持设计制造了离心力双吸式打水机(离心泵)。1936年2月5日,系主任庄前鼎致函校秘书长沈履:“现机械系李(辑祥)先生自己设计一打水帮浦,已交铁厂制造完成,仅须一电动马达拖动,估价以上海万泰洋行最低马力二十匹,价四百四十元,于二星期内可运送到校,为此函请斟酌核夺办理为祷。”[21]沈履及时批示同意订购电动马达,离心泵很快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学校用水问题。该泵全机高22寸,宽22寸,长32寸,重约300余磅,由北平金兴盛铁工厂按图承造,水盘及其配件均使用黄铜制造,外壳用生铁铸成,轴承为滚珠式,除了滚珠轴承需要进口,其他配件均已实现国内制造,每分钟可打水约400加仑。李辑祥和助教戴中孚还为这一设备写了专题论文《一百五十尺压力离心泵之设计及制造》,发表于1937年出版的清华《工程季刊》上[22]。

李辑祥在系务管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先后以代理系主任和系主任的身份署理行政事务。1936年,机械工程学系主任庄前鼎被南京国民政府借调到资源委员会,任中央机器制造厂代理筹备主任([23],页277)。1936年10月后,由李辑祥代理系主任,主持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日常事务([24],页240)。此后,除1938年1—7月(经中英庚款理事会借聘赴广西大学任教)、1940年6月—1941年5月(因病休养)之外,一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李辑祥一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及复员后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其中一段时期亦称“机械工程学系教授会主席”)。而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近乎完全是全面抗战前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班底(2)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在仪器设备、课程设置方面,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完全一脉相承。仅在师资方面,加盟了来自南开大学的孟广喆(1907—1989)教授。而孟氏本就是清华大学工程学系首届毕业生(1929年)、1932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是清华大学培养的工科人才。参见[25]。。因此,单就机械系而言,西南联大机械工程学系可以视作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西南联大阶段”,直至抗战胜利、北上复校,李辑祥均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系中的行政事务,为机械系的方方面面殚精竭虑。综合分析大量相关档案史料,李辑祥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下文几个方面。

二 “理论与实践并重”,倾心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辑祥在清华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传授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他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的选课分组,再到校内外实习安排,以致学生的就业与留学,李辑祥皆参与其中。他入职清华后,担任机械设计教授,为机械系三年级学生开设了“机械设计原理(一)(二)”和“水力机械”课程及四年级的选修课“水力机械设计”,并且编写了《机械设计原理讲义》和《水力机械讲义》([11],页23—48)。西南联大时期,他讲授的课程在档案中有较为完整的记录(表1)。

表1. 民国时期李辑祥为机械工程学系开设课程汇总(3)表1据清华大学档案馆藏历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整合而成。

在西南联大时期,李辑祥主要讲授了“机械设计”“水力机械”和“工业管理”三大类课程。“机械设计”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原理、机械设计制图、机械设计装备,是机械工程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水力机械”类课程,是研究以流体为工作介质与能量载体的机设设备,属于机械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李辑祥的专业及学术特长。而“工业管理”类课程,则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涉及如何计算分析、合理调配工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生产原料、机器设备等要素,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通过课程安排,体现出李辑祥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教育理念:其一,贯彻“通专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他系统性、分阶段、由浅入深讲授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理论素养。其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讲授以外,李辑祥与其他教师一起,引领学生开展工厂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实地领会知识理论之要义,在生产实践中体悟何谓“学以致用”。他在欢迎抗战荣归的联大学生时,“勉励他们要结合实践和对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钻研理论”([6],页283),这是他开设实习实践课程的初衷。其三,立意高远,旨在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统筹技术能力与企业管理之复合型人才。李辑祥充分认识到工业管理人才对于“实业救国”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国之重器”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能够服务于工业化生产所应具备的工业管理的素质及能力。

除常设课程之外,李辑祥还承担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与事务性工作。如西南联大于1943年元旦开办留美预备班,李辑祥为留美预备生进行课业辅导。联大为预备班安排了每周一次的“大师讲座”,李辑祥在讲座中担纲“机械工程发展及趋势”一讲([26],页262—263)。李辑祥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据资料记载:“(李辑祥)历来认真备课,注重教学方法。因之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很受同学欢迎……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外语能力,他专门用英语讲授……他重视考试,精心设计考题,使试题内容不但能反映学习水平,而且难易适度。”([6],页284)

李辑祥以严谨的学术标准对待教学工作,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据西南联大工学院学生周锦荪回忆:“机械原理是李辑祥开的,课程管理很严格,小考不断,所以这门课就学得很吃力。另外我最怕的是到工厂去实习,最初学木工,推刨、上木工床这些;后来学精工,就要学习钳工、打锤……”([27],页19)后来担任高级工程师的马芳礼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离休教授郭世康,同为西南联大时期的机械系毕业生,都曾在毕业后留系担任助教,他们也回忆:“他(李辑祥)认真指导课程设计,要求同学们认真工整地写设计报告,画出水力机械总装图,并要上墨……还要检查同学们的笔记,予以修改评分。”([6],页284)结合战时西南窘困的环境,李辑祥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坚守和认真,由此可见一斑。在经历严苛的课程教育和工厂实习之后,机械系学生还需要在三年级走出校园,进入专业部门实习六周。李辑祥亲自协调安排实习工作,与实习单位反复沟通,颇耗心力。以1936年为例(彼时李辑祥代理系主任),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实习安排情况见表2(图1为机械系动力组第一届毕业生)。

表2. 1936年暑期清华大学机械系实习安排汇总表[28—36]

铁路系统的机厂是战前机械系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李辑祥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在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工作五年,在交通系统积累了广泛人脉,由他亲自出面斡旋沟通,确保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图1. 庄前鼎、李辑祥(前排左四)、刘仙洲等教师与机械系动力组第一届毕业生合影(1936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辑祥于1938年秋季学期结束广西大学借聘、复归西南联大机械系。但是,清华大学的校外实习并未因战时终止,机械工程等能直接服务国防需求的相关学科,反因战争形势的发展,日益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特别是1940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致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要求其自秋季学期开始,“增设机械系一班……招四十人……第三、第四两学年暑假应派往工厂实习”[37]。机械工程系与各实习单位的对接工作剧增,为保障沟通效率与实习效果,李辑祥不厌其烦地亲力亲为。

战后复校北归的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又恢复到战前状态。如1948年的校外实习,机械系三年级学生仅被安排在交通部平津区铁路局北段管理处长辛店机厂、交通部平津铁路局唐山机厂和交通部公路总局平津区汽车修配总厂。这三个单位距离学校较近,且都位于城市内部,此种安排应是受到解放战争局势的影响,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权宜之举。即便处于战时状态,机械系的校外实习也从未废除,足见作为系主任的李辑祥对于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坚持与执着。

三 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学生就业

经历系统的课程修习和工厂实践之后,“就业”成为学生迈向社会的艰巨挑战与必由之路。不论是在抗战之前还是抗战当中,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李辑祥皆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协调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合作,倾力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马芳礼和郭世康回忆:“(李辑祥)为给应届毕业的同学介绍工作耗尽了心血……当时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主要由系主任或名教授向社会推荐,只有少数就业机会是由社会上各单位要求提供。机械系的毕业生主要由李老师自己或由刘仙洲老师向外介绍。”([6],页283)时任西南联大总务长的郑天挺教授(1899—1981),在1948年发表题为《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一文指出战前和战后的就业反差:“在战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最严重最困难的问题,所以当时有一句口号说,‘毕业就是失业’。抗战军兴,全国大学大部分迁入后方,因为抗战期间努力建设,新兴事业多,处处需要工作人员,所以大学虽然集中,而大学毕业生的出路反到不成问题。有三五部门,不但不成问题,而且每个人全有好几处的选择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几乎使我们忘掉。”([38],页123)随着情形的转变,李辑祥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脉络,也正如郑氏所言,经历了由低潮到激增的发展轨迹,同时在安排、斡旋、协调方面,他倾注较大心力。

在全面抗战前,李辑祥代理系主任,因学生就业安排与意向单位的往来信函、公文鲜有档案记录,可知罕有成案,足见推荐就业异常艰辛。全面抗战爆发后,校外实习的情况发生了转变,机械工程专业成为战时急需,该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量增加。据资料记载:“敝系本年度(1946)应届毕业学生约三十余名,因迁校关系,彼等就业问题似有及早决定之必要,兹拟请以校方名义与交通部及资源委员会函洽,就所属机关之需要,请其早日赐示,以便分派为荷。”同日,总务处做出的批示为:“照往年例办理,他系亦应照办。”[39]这表明,战时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的就业,多由国家交通部、资源委员会等部委按需分配、统筹安排。此外,因应战时需要,机械系还得服从军工部门的征调,选派高年级在校生支援国防建设。例如,1944年,国民政府各军事机关即分两次调用西南联大工学院机械系四年级学生22人[40]。

在毕业生就业和高年级学生征调从军等事上,李辑祥虽然减少了与用人单位的斡旋沟通,但“曾为清华工学院毕业同学就业与政府当局打了不少笔战。遇见有各方面问题时,他总是不惮烦的同你说明”([20],页236)。可以想见,在与有关单位就签注公文、遴选人员和呈递信函等方面进行协调的过程中,仍旧牵扯耗费他极大的精力。

清华大学复员北归以后,机械系的就业情况较之战前有了很大改观。档案所见情况,具体列述见表3。

表3. 1947—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表[41—52]

续表1

根据表3,复员后的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的就业选择多元化,招聘单位涵盖高等学校、军工单位、政府部委、铁路系统以及企业单位等多种类型机构。这一时期,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的就业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得益于担任系主任的李辑祥,他带领全体机械系教师呕心沥血,克服战时恶劣生活条件与简陋科研环境的束缚制约,竭力保证机械系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内相关单位建立起牢固稳定的实习合作模式,获得多方的普遍认可。

四 创造有利条件,建强师资队伍

李辑祥在任期间非常注重优秀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根据当时的时局变化,李辑祥灵活创造引得来并留得住优秀师资的有利条件,建设起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教授,绝大多数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思想开明,兼收并蓄。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9],页582)他阐明了高水平师资在大学中的核心作用,李辑祥亦深谙此中道理。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师资队伍一直处于增长态势。1936年4月,机械系教师队伍状况,教授8名:庄前鼎(兼系主任)、王士倬、刘仙洲、李辑祥、殷祖澜、史久荣、华敦德(Frank Wattendorf,美籍)和殷文友;专任讲师2名:冯桂连、汪一彪;讲师1名:王季绪;金工实习教员1名:钱启福;助教6名:曹国惠、张捷迁、董树屏、戴中孚、葛祖彭和顾逢时,共计17位教师([11],页4—5)。之后,机械系航空工程组在南昌建造风洞,抽调部分教师与首届机械系毕业生前去支援,机械系教师队伍由此分驻两地,清华大学校内师资减少,教师的课业压力增加。李辑祥在代理和正式担任机械系主任期间,采取诸多举措建强师资队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注重提高教师的职称和薪资待遇。囿于校方实际经济条件的匮乏,提高待遇的请求难以达成,从而影响机械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譬如1937年6月17日,李辑祥致函校秘书处:“查董君(董树屏)毕业中大,学识经验均甚丰富,又兼工作十分努力,系中甚为倚畀。请于廿六年度(1937)起,除每月照例增薪拾元外,另增伍元用示鼓励。”但被校长梅贻琦以“另加薪办法恐影响于他系,或有困难”为由婉拒[53]。1939年2月6日,李辑祥再次致信秘书处:“本系教员曹国惠及戴中孚二先生来校服务已过五年,系方对二先生依赖甚殷……拟请由二月份起,酌各加薪若干。”[54]仍被梅贻琦以“存待下年发聘书时注意”为由搪塞过去[54]。但李辑祥争取提高机械系教师待遇的努力由此可见。1947年10月,当李辑祥申请为“热工试验室导工张吉和二等技工王增全……除照章每人加工资五元外,另特加工资五元,计共加十元,并提升二等技工王增全为一等技工”时,获得了梅贻琦的批准[55]。在职称评定方面,尤其在清华复员北平之后,李辑祥每年年中都会上报本系教师的续聘、解聘与改升事宜[56—59]。特别是将改升事宜列为常态化工作,有利于激励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其二,着力延聘海内外卓越人才,充实建强师资队伍。例如,1940年12月30日,李辑祥写信给梅贻琦,催促梅贻琦尽快发放机械系新聘教授周承佑的薪金[35]。1945年8月28日,在梅贻琦启程赴重庆前夕,就引进师资问题,李辑祥又告知其“前任中央机器厂第一厂厂长,现任重庆战时生产局材料处(或制造处,生不甚确知)副处长吴学蔺先生系一学者,现我国冶金方面杰出人才,对教学深感幸趣”[60],希望梅贻琦在渝期间,能够与吴学蔺面洽聘任清华大学机械系事宜[61]。

其三,选聘优秀学生留校任教。抗战与内战的接连爆发,使得就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辑祥结合机械系自身实际发展需求,遴选聘用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留任清华,既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机械系学生激增、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困难。李辑祥担任系主任期间,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留校任教人员见表4(图2为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43届毕业合影)。

表4. 西南联大暨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留校任教人员汇总表[62—67]

续表1

李辑祥善于发现人才,更加注重在工作实际中锻炼培养人才。他的学生郭世康、马芳礼回忆:“李老师非常关心……助教的培养,积极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6],页283—284)李辑祥在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热力工程(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设置安排助教岗位,创新助教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观摩协作模式。各课程的助教并非相互独立,除担任本职课程的专门助教外,还需担任其他专业课程的助教,根据李辑祥的“意图和要求,据以全面安排改题、答疑等辅助教学工作”。这实际上是在机械系内部组成“由一名为主的助教负责,另由其他助教参加”的“助教团”,助教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既能够做到本门课程的“专”,又能够旁涉机械系其他课程,丰富和完善助教的专业知识谱系,进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解决同学疑难,巩固课堂所学,又可锻炼提高助教水平”的目的([6],页283—284)。

李辑祥从严锻炼助教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取得显著效果。在前表助教名单当中,吴仲华、王补宣、郑哲敏和潘际銮相继荣膺两院院士,郭世康、黄敦、周麒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生从事相关研究,其他几位助教也都在工业建设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李辑祥为机械工程领域潜心培养了多位知名学者,充分彰显其在作育英才方面的远见卓识。

清华毕业生的海外游学群体,也是李辑祥“选人用人”的重点关注对象。1945年8月28日,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孟庆基,即将学成归国之际,李辑祥向梅贻琦具信陈告:“本系毕业生孟庆基考取清华留美,现在美国专攻机械制造学,业将届完竣。生拟于其毕业后,请其回清华机械系任教。”[68]次年2月8日,李辑祥与工学院长施嘉炀联名致函梅贻琦校长,自1946年起,聘请清华留美公费生孟庆基、钱伟长二人为机械系副教授及教授,并最终促成[69]。1948年6月25日,机械系教员王补宣因出国留学请辞,李辑祥致函梅贻琦:“请准机械系教员王补宣辞职,请聘新教员连孟雄”,并指出“兹有本系毕业连孟雄先生曾考取教育部公费留英,近因家事必须返国,连君曾在本系任助教四年,去年在英国Birmingham(伯明翰)大学研究一年”[70],强调连氏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和助教的身份背景,表明李辑祥对自己悉心培养的优秀学生持久关注且充满信心。

图2. 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43届毕业合影①(4)此图为1943年西南联大机械系应届毕业生合影,这届毕业生包括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和第二任驻美大使章文晋(第三排左四),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部总工程师杨南生(最后排左二),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王补宣(二排左一),华南工学院教授周泽华(后排左五),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系教授郑以华(后排右一)等,前排的教职员有机械系主任李辑祥(前排左三)、孟广喆(前排左二)、刘仙洲(前排右二)和吴仲华(前排左一)等教授和讲师(参见[73])。

除以上几个方面,李辑祥对于促进中国机械工程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多有贡献。李辑祥为了增进国人对世界机械工程领域的了解认知,普及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他先后翻译了12位西方各国机械工程名人的传略[71—72]。在机械系创建不久,便成立了全系师生参加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35年10月,李辑祥与刘仙洲、庄前鼎、王士倬、王季绪、顾毓瑔等人联名发函,在机械工程领域征求学界同道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起人。至1936年1月,共征集到发起人152名,遂于清华大学成立机械工程学会筹委会。之后,成为该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6年10月,机械工程学会与机械工程学系共同创办了《清华机工月刊》,为此机械工程学会召开大会成立出版委员会,推举庄前鼎担任出版委员会主席,刘仙洲任总编辑,李辑祥担任该刊学术栏和会友消息栏的编辑,后又接替庄前鼎任出版委员会主席,但仍兼任会友消息栏的编辑。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述略》,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介绍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起和成立经过及学会开展的学术工作。在第2期上他又发表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述略》一文,对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展经过、组织情况和学术交流活动做了全面介绍。1936年11月6日,他在清华机械工程学会作了题为“关于机械制造我国应如何逐步推进”的讲座,从原料、资本、人才和时机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机械制造应有之步骤和人才训练培养之计划。他还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机械制造应有的过程,即“一、仿制外国之优良产品;二、以试验方法改进仿制品;三、改进有效即可设计;四、发明,此发明系设计后自然的结果”[74]。

五 结语

1936年以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发展,浸透着李辑祥教授的心力。他将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紧密衔接、并行不悖,对待学校和学系的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以“通专结合”“循序渐进”的高质量教学为学生授业解惑,秉持“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抗战时期,作为国防建设所需的热门专业,李辑祥领导下的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更是为军工单位输送了数以百计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李辑祥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谋划构建利于师资队伍优质发展的举措机制,不断培育扶持具备发展潜能的师资力量。李辑祥教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无不体现着以“师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推动促进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办学实效,引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向着高水平、制度化、可持续模式发展,为后继者奠定了坚实基础,机械工程领域桃李满庭芳、蜚声中外,他厥功至伟,值得被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机械工程清华大学机械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调试机械臂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