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的差异研究
2022-08-15李军鸽王永春孟珈同邱智东唐秋竹
李军鸽 王永春 孟珈同 邱智东 唐秋竹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经典名方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1],是古代医者通过实践与检验得到的智慧成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自2018年起随着关于经典名方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指导文件的颁布[2-3],经典名方已经到了实质开发阶段[4],主要包括本草考证研究、物质基准研究和制剂研究,其中本草考证和物质基准研究应秉着遵古原则,应按古代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些经典名方在药材基源[5]、饮片的炮制选择、临床剂量、煎煮方法、用法等方面记载存在差别。为了后期的制剂研究,有些传统方法、制剂剂型等需要重新选择与考量,还原经典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可用,使经典名方标准化,因此有必要考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结合,合理选择剂量、剂型与用法等,为得到有效的标准物质,工艺设计很重要,例如可以先从对古代煎煮与现代煎煮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入手,确定关键工艺参数,有利于经典名方量化生产,应用于市场,早日成为适用于现代生活的中成药产品。
黄连解毒汤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但方中只有药味组成和制法,后由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第一卷崔氏方一十五首中命名为黄连解毒汤[6-9],原文“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杖擘,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黄连解毒汤是一个清热解毒的经典名方,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主治三焦实热火毒证[10]。目前对黄连解毒汤药效物质基准研究较少,提取工艺研究各不相同,但关于黄连解毒汤一直存在剂量争议,根据《中国度量衡史》和《经典名方开发指引》中唐代“一两”折合现代13.8g,因此“黄连三两”折算为黄连41.4 g,“黄芩,黄柏各二两”折算为各27.6 g,“栀子十四杖擘”折算为15 g,唐“一升”折合现代200 mL,因此古法煎煮方法为:黄连41.4 g,黄芩27.6 g,黄柏27.6 g,栀子15 g,加水1200 mL,煮取400 mL。现代一些名老中医及教科书上认为古代一两约为3 g,黄连、黄柏、黄芩为苦寒之药,量不适多。现代临床常用黄连解毒汤: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加水1200 mL,煮取400 mL。即3∶2∶2∶3比例配伍剂量被普遍认知和应用[11-13]。本研究将古法与现代方法分别煎煮,得到标准汤的冻干粉,从化学角度为黄连解毒汤“物质基准”中剂量的确定提供实验参考。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2030),真空冷冻干燥机(Epsilon 2-4 LSCplus),超声波清洗机(昆山KQ-250B),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XS105DU)。
1.2 材料 盐酸小檗碱(批号:111638-201907)、盐酸巴马汀(批号:110723-201913)、盐酸黄连碱(批号:112026-201802)、黄柏碱(批号:111895-201805)、黄芩苷(批号:110715-201318)、栀子苷(批号:110749-201919)等对照品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试药表小檗碱对照品(批号:B20108,源叶生物)。甲醇、乙腈(Fisher,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黄连饮片产地为四川,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批号:20210511);黄芩饮片产地为内蒙古,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批号:20201005);黄柏饮片产地为四川,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批号:20200712);栀子饮片产地为四川,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批号:20201115),以上药材饮片经长春中医药大学翁丽丽教授鉴定及检验均合格。
2 方法
2.1 黄连解毒汤样品制备
2.1.1 古代方法煎煮 唐代《外台秘要》记载“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杖擘,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唐“一两”折合现代13.8 g,唐“一升”折合现代200 mL[14-15],故折算后取黄连41.4 g、黄芩27.6 g、黄柏27.6 g、栀子15 g,加水1200 mL,用武火保持沸腾,后文火煎煮,煎煮40 min,用2层200目纱布趁热过滤,得药液400 mL,冷冻干燥72 h,得冻干粉,称重,平行制备两份。
2.1.2 现代方法煎煮 参考临床常用剂量及《方剂学》教材[16-17],一钱约为3 g,确定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加水1200 mL,浸泡30 min,用武火保持沸腾,后文火煎煮,煎煮50 min,用2层200目纱布趁热过滤,得药液400 mL,冷冻干燥72 h得冻干粉,称重,平行制备两份。
2.2 化学成分指标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分别取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柏碱、黄芩苷、栀子苷对照品[18-19],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 mL含90 μg、90 μg、120 μg、90 μg、100 μg、60 μg、30 μg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测定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连项下处理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定黄连饮片粉末(过二号筛)0.2 g和两种煎煮方法冻干粉各0.6 g,分别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液5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 30 min,放冷,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备用,平行制备两份。
黄芩苷含量测定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芩项下处理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黄芩饮片粉末0.3 g和两种煎煮方法冻干粉各0.6 g,各加70%乙醇40 mL,加热回流3 h,放冷,滤液置100 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数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备用,平行制备两份。
黄柏碱含量测定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连项下处理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黄柏饮片粉末0.5 g和两种煎煮方法冻干粉各1.0 g,分别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腈-0.1%磷酸(13∶87)混合溶液25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 min,放冷,用乙腈-0.1%磷酸(13∶87)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即得,平行制备两份。
栀子苷含量测定按2020版《中国药典》栀子项下处理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栀子饮片粉末0.1 g和两种煎煮方法冻干粉各0.3 g,分别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 20 min,放冷,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即得,平行制备两份。
2.3 色谱条件
2.3.1 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测定 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连项下[20],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以磷酸调pH为4.0)(25∶75),检测波长354 nm,柱温35 ℃,各对照品进样量5 μL,供试品10 μL。
2.3.2 黄芩苷含量测定 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芩项下,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5 ℃,对照品和供试品进样量10 μL。
2.3.3 黄柏碱含量测定 按2020版《中国药典》黄柏项下,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13∶87),检测波长284 nm,柱温35 ℃,对照品和供试品进样量10 μL。
2.3.4 栀子苷含量测定 按2020版《中国药典》栀子项下,techmat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8 nm,柱温35 ℃,对照品进样量5 μL,供试品10 μL。
2.4 出膏率、浸出物、各化学成分指标转移率及日服用量的计算 出膏率是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稳定性与量值直接影响成型工艺研究;转移率是反映提取方法和指标成分被提取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转移率越高,反映该提取方法越合理,工艺更有利于实际生产。通过出膏率、各化学成分指标转移率及日服用量来对比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差异。
出膏率=煎煮液冻干粉量/总饮片量×100%。
化学成分指标转移率=(方中饮片总量×出膏率×冻干粉中化学成分指标含量)/(方中相应饮片用量×饮片化学成分指标含量)。
化学成分指标日服用量=日服方冻干粉量×冻干粉中化学成分含量。
3 结果
3.1 饮片及不同煎煮方法冻干粉中化学成分指标含量测定 平行两份煎煮样品冻干粉,各平行制备两份供试品溶液,按照2.3色谱条件测定,饮片和不同煎煮方法冻干粉中的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碱、黄芩苷、栀子苷化学成分色谱峰型良好,分离度都大于1.5,方法稳定可靠,各饮片含量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具体化学成分指标含量见表1,色谱图如图1、图2、图3、图4。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提取液冻干粉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大,严格说古法煎煮略高于现法煎煮,表小檗碱含量古法为1.35%,现法为1.02%;黄连碱含量古法为1.41%,现法为1.07%;巴马汀含量古法为1.19%,现法为0.70%;小檗碱含量古法为6.18%,现法为4.69%;黄芩苷含量古法为8.99%,现法为7.47%;黄柏碱含量古法为0.35%,现法为0.24%;栀子苷含量古法为2.19%,现法为1.95%。从结果看,古法和现法中小檗碱含量均高于黄连饮片,是因为黄柏饮片中也含有小檗碱。导致两种煎煮方法各化学成分差异不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以上化学成分无挥发性,水溶性都较好,且都易溶于水,容易煎出。
表1 饮片及不同煎煮方法中化学成分指标的含量
1.表小檗碱;2.黄连碱;3.巴马汀;4.盐酸小檗碱
1.黄芩苷
1.黄柏碱
1.栀子苷
3.2 不同煎煮方法中出膏率和化学指标转移率比较 平行制备的古法煎煮和现法煎煮出膏量重复性良好,古法煎煮平均出膏量为17.86 g,出膏率为15.99%,现法煎煮平均出膏量为7.42,出膏率为24.34%,从出膏率看,现法煎煮优于古法煎煮,从指标转移率看现法煎煮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碱、黄芩苷、栀子苷的转移率均大于古法煎煮。见表2。因此从饮片利用率方面考虑,现法煎煮比古法煎煮好。
表2 两种煎煮方法化学成分指标转移率比较/%
通过各化学成分转移率可知,栀子苷的转移率最高,可能与栀子苷易溶于水有关,有文献报道栀子苷30 min提取完全[21]。另外从日服提取物用量方面看,古法煎煮每日服17.86 g,现法每日服用7.42 g,古法是现法的2.4倍,如按后期制成颗粒剂考虑,从服用剂量角度看现法煎煮比古法煎煮好。
3.3 不同煎煮方法化学成分日服用量比较 古方煎煮一日服用生药量为111.6 g,是现代煎煮一日服用生药量(30 g)的4.6倍。经计算,不同煎煮方法的各化学成分日服用量差异小于日服生药量差异。见表3。从数据看,表小檗碱古法煎煮日服量为233.99 mg是现法煎煮73.16 mg的3.2倍;黄连碱古法煎煮日服量为246.17 mg是现法煎煮76.77 mg的3.2倍;巴马汀古法煎煮日服量为208.18 mg是现法煎煮46.75 mg的4.4倍;小檗碱古法煎煮日服量为1070.32 mg是现法煎煮337.53 mg的3.2倍;黄芩苷古法煎煮日服量为649.20 mg是现法煎煮540.14 mg的1.2倍;黄柏碱古法煎煮日服量为61.70 mg是现法煎煮17.39 mg的3.5倍;栀子苷古法煎煮日服量为381.34 mg是现法煎煮231.55 mg的1.6倍;可见,不同煎煮方法的各化学成分日服用量差异与日服生药量差异不一致,古法煎煮高于现法煎煮,原因可能是各药材入方剂量、煎煮时间、各化学成分转移率不同导致的。
表3 两种煎煮方法化学成分指标日服用量比较/mg
4 讨论
黄连解毒汤疗效显著,应用广泛[22],临床上一直沿用汤剂[23],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黄连解毒汤在剂量上发生争议,从而导致煎煮工艺不同。研究从出膏率、有效成分转移率等化学实验角度比较古法煎煮和现代煎煮差异,发现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提取液冻干粉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现代煎煮的出膏率和化学成分转移率大于古代煎煮,因此从饮片利用率角度出发,现代煎煮优于古代煎煮。从日服用量上看,如小檗碱和黄芩苷古法煎煮日服量分别为1070.32 mg和649.20 mg是现法煎煮的3.2倍和1.2倍,古法煎煮日服用量有效成分大于现代煎煮。但是,两种煎煮方法得到的物质还需在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方面进一步比较,通过阅读《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原文“……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古代用比现代剂量大4.6倍的原因猜想可能是利用其剂量使疗效加快,对应急重症。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化学角度出发,为黄连解毒汤“物质基准”研究中剂量及煎煮方法的确定,提供基础实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