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配穴法治疗下交叉综合征所致腰痛的理论探析
2022-08-15丁德光
左 玮 丁德光
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5; 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下交叉综合征(lower-crossed syndrome,LCS)的定义最早由Janda V[1]提出,也被称作远端或骨盆交叉综合症。其表现为竖脊肌和髂腰肌紧张、臀肌和腹肌松弛(如图1),形成强弱交叉的肌肉而导致异常体态,从而产生一系列包括腰痛在内的临床症状。
图1 下交叉综合征示意图
LCS在临床中分为两种类型[2-3]:A型LCS与B型LCS。轻度的屈髋、轻度的屈膝、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增加是A型LCS在姿势上的变化;B型涉及下背部和胸腰椎部分,腰椎前凸极少,从而产生代偿,使胸椎过度后凸、驼背,头部过度向前牵引,膝关节过度伸展,以维持身体重心。其中A型下交叉综合征涉及更多腰臀部肌肉及胸腰段脊柱,与腰痛关系密切;B型下交叉综合征因胸颈段的代偿,胸颈段肌肉及脊柱病变更多。下交叉综合征多是因久坐使髂腰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臀肌处于松弛状态;或因为腹部过大、腹部前挺,如腹型肥胖、穿高跟鞋的女性,使腹肌处于延长状态而无力,为了保持力学平衡使竖脊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腰腹部肌肉失衡。下交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肌肉牵制异常:人体肌肉纤维主要分为姿势性肌肉与相位性肌肉,姿势性肌肉为易于紧张肌肉,相位性肌肉为易于弱化肌肉。在LCS中,高张力性姿势性肌肉与无力型相位性肌肉形成交叉,肌肉牵制出现异常,导致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异常,造成关节功能障碍,最后出现腰痛;②方向盘理论[4]:根据方向盘理论屈髋肌群、伸髋肌群、腹部肌群和竖脊肌在维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髂腰肌是屈髋肌群最重要的肌肉,髂腰肌过度紧张时,像转动方向盘一样,将骨盆向前旋转使其前倾,腰椎、胸椎代偿性前凸或后凸,从而形成异常姿态;③交互抑制:当神经对一块肌肉的控制增强,同时会减弱对其拮抗肌的控制,导致肌肉出现紧张与松弛的交叉状态;④重力线的改变:人自身的重力会对脊柱产生负荷,在异常体态下,重力使脊柱屈曲度变大,脊柱周围软组织受到的影响更大,从而产生腰痛等症状;⑤肌肉失衡模式:肌肉失衡以紧张或痉挛的肌肉为主,弱化的肌肉是紧张的拮抗肌交互抑制所致,这种模式引起的体态改变及肌肉变性,导致下交叉综合征的出现;⑥核心肌群稳定性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内源性稳定系统与外源性稳定系统组成[5],外源性稳定系统主要由肌肉组成,由于核心肌群的紧张或松弛,外源性稳定系统被破坏,导致脊柱稳定性不足,出现下交叉体态[6]。综上所述,在下交叉综合征理论中,由于肌肉失衡,稳定性被破坏,为了维持生物力学平衡,脊柱、椎间盘、韧带等组织进行代偿,长此以往,各组织产生了损伤、炎症,刺激相邻血管及神经,最后出现腰痛。因此“下交叉综合征”导致的腰痛与肌肉失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针刺治疗下交叉综合征所致腰痛
针刺是临床上腰痛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作用。针刺治疗腰痛以局部选穴为主,如夹脊穴、背俞穴、环跳,辅以循经远端配穴,如委中等穴。夹脊穴、背俞穴可缓解竖脊肌过度紧张;环跳等臀部穴位可激活臀部肌肉,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委中穴在解剖层面通过结缔组织筋膜与腰部联系紧密,通过松解筋膜层缓解腰部的疼痛。针刺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均能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是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或治疗后虽暂时缓解,但易反复,迁延难愈,可能与腹面肌肉有很大关系。在下交叉综合征的理论中,紧张的竖脊肌和髂腰肌与松弛的腹直肌与臀肌均出现失衡导致腰痛。在针刺治疗中,多取背面局部穴位,对腰臀部的竖脊肌及臀肌均进行了治疗,却忽视了前方腹直肌与髂腰肌的问题,故部分患者虽然在治疗结束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易反复发作。因为虽处理了腰臀部的问题,但腹面的髂腰肌、腹直肌未予治疗,仍处于肌肉失衡状态。在腹面失衡肌肉的作用下,牵拉至背部相应肌肉,又会出现竖脊肌紧张、臀肌松弛状态,背面肌肉再次失衡,导致腰痛症状反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 治法
若临床常规取穴疗效欠佳、易反复,或有骨盆前倾倾向的患者,可结合下交叉综合征理论,配合腹部穴位,对腹面肌肉进行治疗,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背为阳,腹为阴,可用调阴以治阳的前后配穴法治疗下交叉综合征导致的腰痛。前后配穴法源于《灵枢·官针》的“偶刺法”,用来治疗心痹之病,因其是前后相对配偶,取腹部以及背部的穴位,故被称为“偶刺”“阴阳刺”。广义的前后配穴法不仅仅指《灵枢》偶刺法,其中包括俞募配穴法,即胸腹部的募穴与背俞穴相配伍,俞募配伍主要可调节脏腑功能;还包括经穴偶刺法;以及辨证后所采用的腹部以及背部前后配穴的方法。
《灵枢·根结》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六贯,藏府腹背,气相通应”;以上均说明了调和阴阳是针刺治疗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而通过前后配穴法便能达到调和阴阳,畅通经络的目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2.1 针刺选经及取穴 根据中医学理论,腰痛与经筋关系密切,经筋是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附属于经脉的筋肉系统,是现代医学中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肌腱等组织的概括。功能主要是“主束骨而利机关”,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的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7]。故下交叉综合征中力学失衡所致腰痛属于“经筋病”的范畴。《灵枢·经筋》载经筋病症证候:“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下交叉综合征中肌肉失衡导致的腰痛,在中医筋经理论中,与“筋急”或“筋纵”有关[8]。筋中无空,不同于经脉,不能传输气血,无气血出入之处,故言无穴[9],其取穴原则是以痛为输,邪侵筋经,津气结聚之处为筋结点,此阳性病灶处即为取穴点。除却阿是穴,经脉对于筋经的濡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故须取经穴。
任督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经过腰部,与腰痛密切相关。早在《黄帝内经》中的《刺腰痛论》便有记载足太阳、少阳、阳明等正经,任、督、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的腰痛特点与治疗其使用的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9]。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及前后配穴原则,可选取以下经脉及穴位。
2.1.1 足少阴肾经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所以外在筋、骨、肉病症反映肝、肾、脾的脏腑功能。肾在体合骨,生髓,故腰部筋脉有赖于肾之精气的充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肾虚则腰部容易受伤[10]。足少阴经筋循行“循脊内夹膂……”,故肾经与腰痛密切相关。可以选用复溜,《针灸大成》认为其主要有治疗“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腰脊痛楚”的作用,还有交信、大钟等治疗腰痛的穴位。
2.1.2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是腰痛选穴的最重要经脉,《灵枢·经脉》最早记载足太阳膀胱之脉“主筋所生病者”,张志聪在《灵枢集注·卷二》进一步阐释:“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之病。”可见足太阳经与阳气密切相关,若阳气不足则经筋无以所养而不固,从而引发腰痛。从循行上而言,“上结于臀,上夹脊上项”,行于脊中两侧。因此,可以选用八髎、委中、承山、大杼以及背俞穴,也是治疗腰痛必不可少的穴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2.1.3 任督冲脉 督脉在腰部正中,其行于身后,沿脊柱而上,并于脊里,为“阳脉之海”,可以取命门(《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腰阳关等穴位。
任冲督三脉“一源三歧”,任脉“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冲脉“并少阴之经”,督脉“贯脊属肾”。冲、任“上循脊里”,这些经脉与腰椎息息相关[11],可以选用气海、关元以固元培本。
2.1.4 其他经脉 除却以上经脉还可以选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肝主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均与腰痛有一定关系,根据患者病情,配伍天枢、章门、足三里等穴位。
2.2 刺法及补泻手法 在下交叉综合征理论中,竖脊肌与髂腰肌是紧张状态,而臀肌与腹直肌处于松弛状态,针对于不同状态的肌肉,予以不同针刺的刺法。结合中医筋经理论,对于经脉拘急,可采用恢刺、关刺法。《灵枢·官针》提到:“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对于经脉拘急即肌肉拘急而紧张的情况,在大杼、腰阳关以及背俞穴等位于髂腰肌及竖脊肌的局部穴位予以恢刺与关刺法能较大限度改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清除致痛物质、加速炎性物质吸收,使局部肌肉痉挛状态得以缓解,从而恢复功能[12],能有效缓解其过度紧张状态。对于筋脉弛缓即肌肉松弛的情况,筋弛则痿弱无力,可使用经筋排刺法补阳经,调和气血治本。在八髎、气海、关元、天枢等予以经筋排刺法使臀肌及腹直肌加快神经组织代谢,营养神经,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张力[13],激活肌肉功能。不仅局限于筋经毫针刺法,还可结合行针补泻手法等,通过不同的针刺刺激,调整下交叉综合征中两条线上肌肉的肌张力,达到生物力学平衡。
3 小结
在下交叉综合征理论中,处理腰臀部肌肉的同时也应兼顾腹直肌、髂腰肌,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在治疗腰痛的时候,除却背部穴位,也应取腹部穴位,如天枢、关元、气海等,这样也可治疗腹直肌与髂腰肌。
在针刺治疗下交叉综合征时,也可辅助运动疗法,对弱化的腹直肌以及臀肌进行强化,激活肌肉、训练肌肉功能,如核心肌群训练,主要锻炼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臀肌等肌群;对于紧张短缩的竖脊肌和髂腰肌进行拉伸放松,重新建立平衡关系。
若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可考虑是否胸段肌肉也出现了问题,可进行上下交叉取穴。因此临床上治疗下交叉综合征导致的腰痛时,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建立力学平衡,使用“前后配穴”“上病下治”“俞募配伍”等针刺配伍方法,配合不同的刺法及补泻手法进行治疗,从整体观出发,将下交叉综合征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现代解剖与中医相结合、针刺与运动疗法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相辅相成,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