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吡蚜·呋虫胺WG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简报
2022-08-15杜晓君谢志娟马丽云王律
杜晓君 谢志娟 马丽云 王律
(靖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科,靖江 214500)
稻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一直以来都是江苏省靖江市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靖江市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的用药知识,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的现象,导致稻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上升较快[1],因此亟需寻找出在水稻生产上防治稻飞虱的新型高效药剂。在此背景下,为验证江苏省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70%吡蚜·呋虫胺WG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适宜施用量和持效期,笔者于2021年在靖江市以常规药剂25%吡蚜酮SC、60%烯啶虫胺WP为对照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靖江市靖城街道东南村一农户水稻田内进行,试验田土壤为淤泥土,pH为7.8,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栽培方式为机插栽培,于6月5日移栽,每667 m2种植约1.8万穴,水稻长势中等。试验防治对象为稻飞虱,其中白背飞虱占73.28%、灰飞虱占22.79%、褐飞虱占3.93%。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42 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小田埂隔离,具体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见表1。于2021年8月10日,按照试验设计使用卫士牌WS-16型喷雾器喷雾施药1次,每667 m2兑水量为40 kg。施药时稻飞虱处于低龄若虫盛发期,以白背飞虱、灰飞虱为主,施药后田间保持3~5 cm水层3 d。试验前15 d和试验期间均未使用过其他药剂防治其他病虫害[1]。
表1 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
1.3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施药当天(8月10日)晴天,平均温度为29.6℃,最高温度为34.2 ℃,最低温度为27.0 ℃,相对湿度为79%;施药后10 d内,平均气温为26.4℃,平均最高气温为29.9 ℃,平均最低气温为23.9℃,雨日7天,总降雨量为81 mm,对试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1.4 调查方法
施药前(8月9日),调查稻飞虱虫口基数;施药后5 d、10 d,调查各处理的药后残虫数。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10点取样法,每点盘拍调查4穴虫量,每小区共调查40穴,记载稻飞虱总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总体防效。
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清水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清水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统计与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期间经过多次田间观察发现,各药剂处理区均无明显药害症状出现,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2]。
2.2 防 效
由表2可知,施药后5 d,每667 m2施用70%吡蚜·呋虫胺WG 8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高,为97.00%;每667 m2施用70%吡蚜·呋虫胺WG 12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也较好,为94.37%;每667 m2施用25%吡蚜酮SC 20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差,为79.36%。经方差分析可知,70%吡蚜·呋虫胺WG 3个不同用量处理间对稻飞虱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且对稻飞虱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每667 m2施用25%吡蚜酮SC 20 g处理。
表2 70%吡蚜·呋虫胺WG等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情况
由表2还可知,施药后10 d,每667 m2施用70%吡蚜·呋虫胺WG 10 g处理的防效最高,为98.31%;每667 m2施用70%吡蚜·呋虫胺WG 8 g和12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相仿,分别为97.41%和97.84%;每667 m2施用60%烯啶虫胺WP 5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差,为90.99%。经方差分析可知,70%吡蚜·呋虫胺WG 3个不同用量处理间对稻飞虱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对稻飞虱的防效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药剂处理。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70%吡蚜·呋虫胺WG对田间稻飞虱低龄若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该药剂速效性、持效性均好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SC、60%烯啶虫胺WP,是防治稻飞虱(白背飞虱)的理想药剂,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因此,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期,70%吡蚜·呋虫胺WG可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每667 m2推荐药剂用量为8~10 g、兑水量为40 kg,常规喷雾即可取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由于2021年靖江市水稻生产上的褐飞虱发生程度较轻,试验期间田间褐飞虱虫量偏低,所以70%吡蚜·呋虫胺WG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需在其大发生时进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