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8-15赵彬
赵 彬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问题引领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其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能力。将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潜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这一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意义,并综合教学需求、教学方式的运用原则进行问题引领教学,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水平与层次。
一、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将问题引领式教学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有以下两方面意义: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学突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成功为学生打造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平台,使其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勤学善思、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良好学习品质。其二,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成效。灌输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引领下,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导入、新知探究、知识应用的过程当中,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内化吸收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问题引领式教学不只是通过罗列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是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其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与质疑,发展其思维与能力。课堂上,教师必须遵循具体的原则进行问题引领教学,才能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一,要遵循适度原则。忽略学生的根本需要设置超出其认知的问题,会增加其政治学习难度,使其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长久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提出问题,并逐步提升问题难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第二,要遵循启发原则。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在课上提出启发性的、能够加深思维深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要遵循这一原则,注意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三、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营造氛围引领主动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引领式教学需要学生的充分配合,教师必须在课上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政治课堂教学。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组织具体活动,以趣激疑,以问引思,有效激发其问题意识。
1.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培养问题发现能力
观察现阶段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不难发现其存在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问题,这是教师“填鸭式”教学所导致的。实施问题引领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对此,教师要注意在课上创设具体情境,通过引入生活现象、展示拓展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在怀疑、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本质,并主动投入课程学习中。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拓展资料创设情境。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末期,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类掌握了天然金属的用法,学会制作纯铜器。五、六千年以前,人类学会了制造青铜,由此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不断优化,个体劳动强盛起来,出现产品剩余的现象。
【材料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共同劳动,生产资料从氏族公有变成了家庭私有,贫富分化程度提高,氏族成员的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情境中,新石器末期的人类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始社会却解体,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生产力提高,生活条件变好会造成原始社会解体呢?这时学生尝试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原始社会解体问题进行讨论,逐渐发现了深埋于表象问题下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问题、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等。
上述案例,通过引入课外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专注于求知、探索,使其逐步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
2. 组织活动激发探究兴趣,培养问题探究能力
受高中政治课程特点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政治学科问题时兴致缺缺,没有全情投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自然也获得不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在问题引领教学中组织趣味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学习中,逐步提高其问题探究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视频观看活动:
【视频一】:俄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恶劣,既遭受农奴制残余的压迫,还遭受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发生罢工后,参与斗争的工人要被流放。
【视频二】:1870年,俄国第一次工人罢工在彼得堡涅瓦沙场爆发,五年内发生了105次罢工,发生暴动54次。
【视频三】:《共产党宣言》朗读视频。
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历史前提是什么?②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③《共产党宣言》主要有哪些内容?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古代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怎样的,为什么圣西门、欧文、傅立业等人为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等。视频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主动收集相关历史视频、文字资料,并结合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逐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与创立基石。
上述案例,通过组织视频观看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产生对政治学科问题研究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石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其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运用方法引领问题探究,培养深度学习思维
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在课上得到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理论、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1. 根据教材提出理论问题,发展学生认知思维
高中政治课程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改变教学策略,综合教科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实际学情提出理论性问题,顺势引入课程知识点。这样,教师在深度思考理论问题时发现问题规律,认清问题本质,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得到增强。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科书具体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个命题?让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使其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究:①从传承的角度,让学生结合我国的历史发展资料、现阶段的发展背景感受“新时代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关键时代”;②从奋斗的角度,让学生结合相关新闻、文献、资料等内容领略新时代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③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结合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相关案例感受“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通过提出理论性问题让学生查找教材、与同学讨论、与教师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使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这一理论知识,并形成深刻认知。
上述案例,教师将教材具体知识点作为研究内容,提出理论性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与交流。在其得出大致答案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从而提高其认知思维能力。
2. 结合旧知识提出深层问题,发展体系构建思维
高中政治课程的知识点并不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对不同课程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深度分析。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两个角度出发,教师提出深层问题,引领学生对问题中的新、旧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探究,使其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构建意识,继而发展出良好的知识体系构建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你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可以说出你的看法么?同时,教师板书“制度”“国情”“实践”,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并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尝试解答这一问题。围绕该问题,学生回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哪一阶段等知识点,在联系新、旧知识点的过程中有效探究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三个有利于”原则等内容。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我们这节课讨论了什么问题?你有怎样的收获?在问题引导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使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见下图),从而提高其知识构建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程开始、课程结束时分别提出复习性问题、总结性问题,由问题引领学生衔接新、旧知识点,使其在此过程中逐渐完善课程学习脉络,形成良好的体系构建思维。
3. 联系实际提出应用问题,发展知识迁移思维
知识迁移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要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掌握知识应用技能,就要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思维。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新闻资料引入课程,结合具体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就问题内容展开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升其学习有效性。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综合探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程教学中,教师出示生活案例:
30岁的王先生是某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说:“七年前我国的互联网公司数量少,互联网人才也少,那个时候我的工资很高。现在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互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我的工资越来越少。去年年末,我们企业进行了裁员,近四成员工离开公司。”
结合案例,教师提出问题:阅读案例你了解到了什么?这一现象体现了哪些市场运作规律?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结合案例中的具体内容,如“互联网人才少,工资高”分析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的现象;结合“互联网公司数量增加”分析资源流入的现象;结合“互联网人才数量增加、工资下降”分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的现象;结合“企业裁员”分析资源流出现象。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原理时,教师再引导其应用市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知识提出完善建议,使其在分析、讨论案例,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具体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问题分析案例,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应用具体的知识、有关拓展资料解决案例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
(三)问题引领课堂活动教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教师通过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培养而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通过组织多样的问题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实践应用能力。
1. 问题有效引领师生互动,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问题引领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师生互动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系统的教学流程中逐渐增强其逻辑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法治社会”一课教学中,教师组织问题探究:为解决社区狗扰民的问题,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制定社区内的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提出意见:
A. 应收集养狗居民、不养狗居民的意见。
B. 应尊重养狗居民的意愿。
C. 不能让未接种疫苗的狗在社区随意走动。
D. 居民未得到物业的允许不能私自养狗。
结合探究内容,教师组织互动:“我认为上述意见有些片面,应要求养狗居民具备合法身份证明,且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你是怎样想的呢?”教师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过程中:“我认为养狗居民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我认为养狗居民应及时清除狗在户外排泄的粪便。”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过程中渗透“法治社会”的知识点,逐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其政治认同与法治意识。这样,学生可根据法治社会的含义及要求探讨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逻辑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2. 问题有效引领合作实践,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小组活动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对启发其思维、提高其综合能力有较大帮助。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重难点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将任务细化为不同问题,使其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外来文化一定是糟粕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问题引领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探讨,使各组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做法:①正确认识文化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论,通过讨论明确两种理论的缺陷,使其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理论的意义。②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探究对待外来文化的方法,得出“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的外来文化”等结论。合作实践中,学生了解了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与意义,也掌握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做法,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高中政治学习体验增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发展其深度学习思维有积极的作用。具体应用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结合其学习反馈选择情境教学、问题导入、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问题引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构建能力、迁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