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2-08-15赵晓宇
赵晓宇
对高中教学来讲,物理属于其中的主要科目之一,这项科目的思维要求性很高,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会关系到学生学习热情和专注力,也会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效。如果教学模式应用科学,方式新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一定会明显提高。
一、 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基于学习的知识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灵活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认知,也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物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
二、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提
(一)以学生视角设置问题
从学生视角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以此充分地发挥问题的作用。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中,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态度,这样才能够在基于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适宜的问题。而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就设置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问题超出自己的认知,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并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兴趣,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问题设置的是否得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教育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设置的难度过大,会让学生感觉知识学习枯燥乏味,而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也会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融入知识学习之中。为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能够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设置适宜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物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要考虑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设置中有所收获和进步。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接纳学生的意见,灵活地调整问题的设置方式、方法和内容,从而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工作。
(二)拓展知识,增加趣味元素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除了要基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外,同时在问题设置中也要对所涉及的知识进一步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中,灵活地调取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问题的设置除了要进行相应的拓展之外,也要注重融入趣味化的元素,有趣的问题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分析解决。而学生在趣味化的氛围当中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可以为学生融入当下学生比较喜欢的视频或者是影片内容,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同时也引导学生融入物理问题的分析之中,灵活地对知识进行应用,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巧妙设疑,提高兴趣
所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都应当以高度的兴趣为前提,教师基于探究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能够明显调动学生探索物理专业知识奥秘的积极性。高中物理知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应当从设置探究问题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专注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理,促进其在这些感受的感召下,对物理专业知识进行探索,进而提高其学习的专注力和主观能动性。将物理知识与问题进行联合,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其喜好,无论从哪一层面来考虑,将知识与问题结合都应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领,促进学生在相互讨论时,对课堂知识点有统一的见解,并在思路的相互交换中,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想要给学生设计符合其状态的问题,应当先行对教案和硬件条件进行完备,确保在教学活动的初步环节,就能够有效掌控学生的思考流程,使学生快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和应用。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牛顿第二定律》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应当先行明确该节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加速度与外力、质量间的关联性,并保证能够从现实事物的角度对这样的关联性做出深化、形象地呈现。那么在具体教学活动环节,需要鼓励学生先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巩固,促进学生能够进一步知晓:物体在外力的影响下,在运行速度上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有可能是力度的改变,也可能是路线的改变,更有可能是两方面的共同改变,借助对第一定律内容的进一步巩固,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物体运动速度改变,就会导致其出现加速度。在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对加速度相关知识有深刻领悟,然而在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就难以精准判定其中加速度的直接因素。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可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交通工具起步前行时加速度的直接因素,具体因素是车头牵拉还是其中的人为力量?”此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明:加速度与外力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牵引力属于外力,火车质量等属于质量因素,加速度可能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有关。为了验证加速度影响因素,在正课中可以设置探究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提高对加速度的认识。
(二)营建适宜的问题氛围
适宜课堂氛围的营建,可以促进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其对物理专业知识继续深化探索的热情和专注力。所以,在给学生实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客观条件及发展需求,融入相应的教学模式,这种结合现实做出考虑的措施,可以在给学生营建适宜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浓厚氛围的影响下快速总结问题,同时再以学思联合的模式,将总结的问题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借助本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化分析,直到给出正确答案,确保学生在深化思考中,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近期情况分析中得知,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呈现物理现象,促进学生在充分总结问题的条件下,还能够凭借本身专业理论基础,开解难题,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先行加强本身的提问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可合理结合教学进展,营造问题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既活泼又不失严肃。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本身课堂引导者的显著职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通过正确分析和解答问题,加强专业技能,发展核心素养。
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中《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塑料球,然后在一定高度让塑料球自由落下,并让学生观察此过程。此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演示产生好奇,所以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塑料球上,当塑料球落地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此时,塑料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以往知识,学生会说:“塑料球经历了变速运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需要再给学生进行第二次演示,让小球处于先前的高度,然后放手,使其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自由下落,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小球发生改变的程度。”该问题的输出,能够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之后再借助小组讨论,明确所总结答案的标准性,如此一来,便会使教学氛围更加有趣味,教师需要结合小组成员的合作进展,给学生讲解与自由落体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探究问题,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高中新课改政策中明确提出:在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思结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营造学思结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核心素养,把掌握的专业知识作用到现实生活上,想要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解题技能,教师就应当先行营造学思结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专注于对物理专业知识的奥秘进行深化探索。
首先教师应该身先士卒,注重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会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毕竟合作交流是打造新型课堂的刚需,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之后,教师的上课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学生、教师、课堂、小组和班级一同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的《功与功率》教学环节,其中主要知识点就是功的概念,难点是辨别物体的做功程度,和做功的计算。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给学生呈现相关联的动画或视频案例:比方说,塔吊抓起物体、动物拉车等,借助这些内容的融入,给学生提问“判定做功的参数、做功的基本条件”。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小组成员在思想交流和探讨中,会涉及对视频内容的反复观看和想象。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判定出力做功的程度,同时也对未做功的主要因素做出了总结,进而得到做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对《功的计算》知识介绍环节,教师还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内容:人推箱子时的视频。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已知变量提出问题:“人的做功程度、在把箱子举起时人的做功程度。”借助对如此丰富内容的融入,能够有效加强学生计算方面的技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四)转变固有思维,提高发散能力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进行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的最初过程,想要学好物理,对思维的要求相当高,在物理课堂实践当中,创新型课程就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这便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课堂的展开,同时进行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发散思维,可以从如下方向入手:
其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冥想物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宇宙间粒子的一些运动就离不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点,就是学生展开冥想的过程,可以充分激发思维转化能力,原本抽象的知识点也会具象化。其二,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化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为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用问题解释问题的模式,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还可以使用到课下的答疑环节。比如说在讲解“磁场现象”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和问题对同学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再为学生进行解答,简单讲解后进行再次询问,或者让学生说出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展开小组讨论,从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进步。而且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这种方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应用,在课后作业的练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引导问题的解决,毕竟物理题并不是只有一种思路,一道题也可以有很多种做法,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目标能更快一步的达到,以及教学上会经受的压力也会大幅度降低。并且,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发散思维的建立和开发以及对课本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可以自己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相关情景,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对知识点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和运用。这种方法被提议使用最大的原因就是好处多多: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并且可以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点,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尤其是学生最厌烦的死记硬背。好多学生反映物理知识点复杂抽象,难学深奥,看不懂学不会,本质上来讲就是学习方法的不恰当。此外,这种方法在引导学生通过表象深入本质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成自己的武器,对该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运用得更加灵活,记忆得更加牢固,兴趣更加浓厚,从而更加愿意探索其中更多的奥秘。
(五)合理运用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其应用能力
从现实角度来说,高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由现实事物中总结而来,也自然会与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所以在问题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从学生生活的角度来给学生设置问题,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处理现实环境中的难题,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独立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点,给学生播放有关物理现象的动画,之后鼓励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难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化领悟和深刻长久的记忆,也能够培养和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信心。
在给学生介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静电场及其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生活中找寻静电现象的事物,后再给学生布置问题,鼓励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总结出最佳的难题处理对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这样的物理现象进行亲自实践,促进学生真实地体验这样的现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继续参与物理学习的信心。不仅如此,高质量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其核心素养,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教师从现实角度出发,给学生布置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继续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和专注力。再例如,在给学生呈现相关联的动画或视频案例:塔吊抓起物体、动物拉车等,借助这些内容的融入,给学生提问:“判定做功的参数、做功的基本条件。”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在思想交流和探讨中,会涉及对视频内容的反复观看和想象。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判定出力做功的程度,同时也对未做功的主要因素做出总结,进而得到做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对《功的计算》知识介绍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给学生实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弹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在小时候玩过弹力球,这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玩弹球的情景。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弹力球在课堂上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弹力球是否会发生变化。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去引入弹力的相关知识,这样就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十分简单。
四、 结语
新课改政策的全面执行,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使高中物理教学以往的思维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问题教学法的科学应用,可加强教学的成效性。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加强教学成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处理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发挥想象,从现实角度进行考虑,促使学生了解各方知识与现实事物间的紧密关联,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难题处理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