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2022-08-15周晟光
周晟光
分层教学法又被叫作分组教学法,是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基于学生各方面如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兴趣等的考虑,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制定的目标和安排的任务也会有所不同,同时结合小组合作来加强学生的相互辅导,从而让学生实现互补,进而能够共同进步和提高。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相比起以往单一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帮助,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以更加愉快轻松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
基于对以往数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数学教师都习惯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深度对话,课堂氛围相当乏味,一些学生因此对数学学科感到头疼,甚至厌恶和排斥数学学科的学习。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广大教师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也不例外,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是革新数学课堂的需要,能够优化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缩小学生差距
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考虑,要求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区别的对待,既要重视集体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在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以此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起步阶段,每个学生的思维认知、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兴趣爱好都会有所不同,并且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因而使得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习差的学生则更加厌恶数学,成绩下降,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班级氛围不和谐。采取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缓和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在各自实际水平能力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提高,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快乐高效地学习。
(二)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差强人意,数学教师往往用足了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备课和授课,但是却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并不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同,多数学生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规划和指导,才能展开对数学的学习,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课外也不会进行拓展,因而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限。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是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可以很好地改善并弥补传统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充分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创造了条件。
(三)促进教师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分层教学法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过去的教育环境下,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只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整个过程缺乏创造性,并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用心程度,在影响学生学习提升的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需要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体现出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教师创新自身教学方式的契机。数学教师需要立足实际,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有充分地把握之后,将学生合理分层,科学构建学习小组,统筹规划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不断调整,必然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面临的阻碍
(一)数学教师工作量增加
分层教学法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全局,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分层,更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进行分层,而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教师还应当展开与学生积极有效的沟通,把握学生的学情,为分层教学奠定基础。这对数学教师来讲,既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数学教师的工作量相比以往有所增加,教师如果不能做好对分层教学工作的合理安排,就无法真正将其应用价值体现出来,甚至会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学生进行分层,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可能会将这一举动认为是教师对差生的歧视,但是对一些心态比较乐观的学生来讲,这可以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内心比较敏感且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当意识到自己被分层之后,就会认为自己被划分了等级,与其他学生有了更加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显性的,小学生又喜好表现,虚荣心比较强,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赞扬,这样的分层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使他们在后期完成作业或者考试的过程中,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的层次,从而影响分层教学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数学教师在采取分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强调,分层教学并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之后划分层次,从而让教师为其布置与其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任务与问题,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如果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有了提高,那么后续数学教师就会重新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在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势之后,采取合适的教学对策发展其优势,改善其不足。
(三)数学教师的适应无能
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而不少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加上当前竞争激烈的学业环境,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也会对教师施加压力,因而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去尝试应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认为不论是自己,还是学生,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困难,这说明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不够深入而全面,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实现对分层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持续加强研究和学习。
(四)评价工作容易被忽视
评价工作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或是因为课时有限,或是因为教师的认识不足,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即便有评价,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片面的评价无法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不能够起到对教师教学方法应用和调整的导向作用,无法真正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教育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还应当完善评价工作。
三、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一)学生群体分层
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分层教学法,数学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群体分层,教师对学生的层次划分不能仅靠学生的成绩这一单一的指标,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有充分的把握,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势和短板,从而对学生的层次进行科学的划分,依照学生层次的不同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节奏和教育强度,这可以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还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例如,在讲二年级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数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一张试卷,试题覆盖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题目数量适当,然后分发给学生,学生在做完后,教师对学生结果的正确率以及计算过程、书写等方面有了了解,就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优缺点有准确的把握,将学生划分成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中等、拓展。对基础层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计算能力较差,思维能力发展也比较慢,也被称为学困生,所以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降低难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上。中等生相比起学困生来讲,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遇到一些难题也会出现不会做的情况,而且错误率比较高,所以教师就应当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拓展层次的学生已经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现有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综合题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层次划分应当具备阶段性的特征,定期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来调整其层次。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其进行了层次划分之后,还应当明确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比如对学困生,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是要他们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学困生并不会一直都是学困生,纵观大多数学困生的表现,普遍对数学学习不感冒,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抵触,这种抵触会在潜意识中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和完成数学作业中生出各种不满的情绪,从而无法让学生坚持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学困生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结合趣味教学手段。对中等生所制定的目标,就是要求他们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向优等生迈进。这部分学生最需要改进的是习惯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注意。
(三)课堂问题分层
数学课堂上,提问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层次最有效的手段。以往的数学课堂问答环节主导权总是在数学教师手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大多不具创造性,要么直接从教材上复制下来,要么是根据教材上已有的知识概念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而提问对象总是倾向于那些比较活跃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学困生大多时候被忽视,由此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数学教师要对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层,简单的概念问题由学困生回答,复杂一点的问题可以让中等生和优等生来思考回答。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问答对象,不能够忽视不活跃的学生。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答中,这需要教师做好对问题和课时的分配,在每一节课上选择一批互动对象。例如,在讲“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给学困生设计如下问题:面积是什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课桌面积和黑板面积哪一个较大?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所设计的问题主要以物体的面积计算方式和过程为主。
(四)小组合作探究
与分层教学法密切相关的还有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进而实现共同提高。数学教师也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依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保证每一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均衡,使各个小组的学习竞争更加公平。同时,教师要向学生倡导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不能够带有歧视,各自抱团,影响小组的团结。通过小组合作,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能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或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在相互合作和学习中弥补各自的不足,学困生可以寻求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指导,而中等生又可以向优等生学习,优等生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又可以检查自己还存在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小组的组建也是灵活的,数学教师可跟随学生层次的变化来重新组建小组,让学生能够通过与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默契,建立对自身更加准确的定位。
(五)作业设计分层
作业是任何一个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是帮助学生实现对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和记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可以熟能生巧,只要多做,就会做,总是注重作业的量,而忽视了作业的质,致使小学生学习压力巨大。而今“双减”政策出台,要求广大教师要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那么数学教师更应当率先做出改变,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上来。对学生的作业设计分层,根据学生水平为其布置难度适当的作业。基础层次的学生可完成一些简单的运算或概念问题,中等生和优等生则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和综合题。只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也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使其共同完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中,数学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作业,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教师也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成组,小组成员合作制作数学模型,结合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对其表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对体积进行计算。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动手的机会,通过相互讨论补充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解决各自的疑惑,在知识、方法的分享和交流中,完成对数学问题的解答。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加强对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持续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真正让数学课堂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感,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通过师生之间和谐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和帮助,实现每一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终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战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