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2-08-15洪雅梅

考试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情境

洪雅梅

基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想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掌握大致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材优势,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点。而且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基于生本理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学思想、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从多个方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真正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

教师要重视课程标准,将活动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全面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部分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没有将课程标准作为参考依据,甚至主观认为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没有完全渗透到数学教师的内心深处,也没有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从而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对课程理念的消化不良

结合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需要准确把握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重视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仍存在教师灌输式讲解,学生一味聆听,师生之间的对话频率小,学生大多是被关在教室内,很难和外界生活相联系,接触的社会资源少,缺乏实践体验的过程,自然无法做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学生有极强的自主发展意识,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勇敢探究的精神。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独立意识薄弱。要知道,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应该以学生作为出发点,通过探究、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安排的外出实践活动少,仍是采用情感法、灌输法和角色扮演等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

(三)对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首先,部分数学教师不知道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而导致数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无法体现出来,自主、合作成为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形式单一,网络教学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在课上展示的视频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中,进而颠倒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最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和完善,传统的讲解形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这往往是为了配合上级检查,全新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表面。

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新数学形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对刚接触数学学科的学生而言,会显得复杂和抽象。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缺乏具体事物的支撑,只能依靠教师单纯地讲解。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巧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技术的辅助优势,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复杂问题,让学生在动态演示中认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观察物体 看一看》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物体所呈现的具体形状,从多个层面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对相关物体有更为全面的认识,由此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此,教师构建对应的教学情境,首先借助故事情境,为学生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试着提出问题:这些盲人摸到大象后,为什么每个人说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学生A表示,因为这些盲人的眼睛看不到,而大象的体积庞大,一个人不能全部摸完大象,手只能感知某个部位。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完成学习导入活动,让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到事物的全貌。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信息技术具有开放、动态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的时候,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深度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积极创新的精神。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制作为生动的课件,通过动态演示的形式深化小学生的综合认知。

师:从视频中看到湖面有几只鸭子?

生:4只鸭子。

师:现在湖面有几只鸭子?(屏幕上有4只鸭子相继游来)

师:怎样求得湖面上一共有多少鸭子?

学生看到生动的视频画面,积极回答问题,将原本的4只加上现在的4只,4+4=8。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答案。

师:湖面上游走了3只鸭子,现在还有多少?

学生观看动态视频的时候,脑海中清楚得出对应的解题思路,然后减去3只:8-3=5。由此可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加减法运算。得出算式的时候,不要着急获得结果,而是应该根据算式说出4+4-3所表示的意义,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知识的深刻认知。计算过程中,学生对着情境图开始探究和思考,屏幕上闪动的数字代表了哪些含义。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犹如一座桥梁,连接在学生和数学之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也能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结合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思想蕴含在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如何将数学思想巧妙渗透到知识体系中,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现阶段学生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

首先,教师分析教材,深度思考。以《认识图形》为例,生活中的事物以图形作为参考标准,学生既能感知数学的抽象概念,又能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能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图形》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连接学生和数学的桥梁,所以,教师在初步研读教材的时候,应该感悟数学思想,树立良好的空间意识。

其次,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数学思想的融入是一个长久且系统的过程,要确保教学工作是连续且完整的。例如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以“类”作为概念,进而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一年级上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知,对“类”有了一定的认知,而分类思想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处理,从课堂开始为学生构建情境,结合图形的特点感知“类”的存在。接着利用泥塑等材料完成创作活动,以独立分析、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作品体现分类优势。最后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立体的,哪些是平面的,确保学生的分类意识得到强化和延伸,为下一阶段图形认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要时刻关注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试着从外在看到本质,这就是其中变和不变的区别。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试着将图形的大小和角度进行必要调整,强化学生的感知意识,认识长方形有两条边一样长、两条边一样短,三角形的边首尾相接。尽管这些图形的大小与方向出现了变化,但是从本质而言,它们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年级数学课程活动中,巧妙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成长,认识数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将其作为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的主旋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情境体验,深化学生的认知意识

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眼中是复杂和抽象的,不像美术那样丰富多彩,也不像音乐一样灵动,大部分知识比较枯燥,加之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如若只是一味做题、训练,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对此,教师以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通过亲身经历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认知,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节奏。基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意识,教师创设和“读书节”相关的活动情境,将学生作为主角,拉近课堂和学生的距离,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活动的道具,接着构建问题情境,开启学习探究。

例如,教师为学生构建了服装表演的情境,认识符号的作用,并从符号中认识数学信息,解决“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整个环节,教师设计对比训练,同样是原本的服装问题,假设一年级(1)班需要10件衣服,但是只领取了7件衣服,还差多少件衣服?学生借助以往学到的加减法知识解决这类问题。然后将题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区别,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领走”和“差”的基本概念。学生自己参与的活动情境,能够快速发现实际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认识求“总数”的方法。要想读书节顺利举行,必须要回答清楚问题才行,这样思考题便能顺利呈现在学生面前。为降低教学的难度系数,教师将相关信息分类列出,让学生形象观察到数字的区别,帮助学生尽快理解题目含义,这样问题也会变得简单、明了。由此可见,基于情境体验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各位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合理分组,确保组内学生的平衡发展,及时拓宽学生的交流、互动空间,实现公平竞争。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还比较薄弱,而且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原因,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自主发展和合作探究的深度结合,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着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稳固。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实现差异互补,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其中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差生,这样的分组更为合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给出数学计算题:1+6=?3+5=?4+6=?每个小组的题目相同,对比哪个小组最先得出答案,而且算法正确。在小组内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得到正确答案。这种合作方法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契机,进行有效指导,分组学习不意味着放任完全独立思考,还需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小组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过分干预学生的发展情况,等到讨论活动结束后,从侧面给予学生有效指导,让学生积极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努力改进和完善。对此,教师要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要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位置,也不能对合作过程放任不管,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开展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观察、分组、玩耍、触摸和搭建。活动开始前,教师将各种图形发到小组成员的手中,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差异性。如若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要恰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空间形态,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出示物体的多个面,以不同颜色进行表示,方便学生区分,以此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喜欢的事情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展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自行探究数学知识。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以生活素材作为背景,实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点,增强应用数学的良好意识。以《生活中的数》为例,当学生接触数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意识,在周末让家长带着孩子制作“生活中的数”剪贴报,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数数和找数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调查和分析,将数字活动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从寻找身上的数到动物身上的数,再到陌生人身上的数,体验数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让一年级小学生充分认识数就在身边,并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精神,同时使学生更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玩的特点,针对性地融合趣味知识,围绕《有趣的图形》单元,开展了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的实践活动。首先,拼接积木,一同搭建快乐时光,通过积木,学生搭建城堡,通过新奇的造型,每位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在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中,搭建了稳固且美丽的城堡。其次,组织了七巧板活动,让学生凭借聪明的才智,利用手中的七巧板创建出鲜明且生动的图案,与不同图形的相互活动中,通过最简单的拼接活动,提高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真实认知。简单的七巧板在学生手中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案,每个人都变成创作小能手。大自然中蕴含着诸多神奇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一次次观察和分析中,认识数学的神奇,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六)家校合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双减”环境下,家校合作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是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数学实践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一些探索活动难以在课上开展,教师只能通过画图等形式演示,但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如若在家长的帮助下,合理应用家庭资源,能在更为开放、和谐的环境下将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处理,由此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提质增效的教育目的。

第一,通过亲子活动实现家校合作。亲子活动是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举措,数学教学活动中家长和学生一同互动,既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又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在有趣味性的亲子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趣。例如在《加与减》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懂得基本的加减运算,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亲身体验中推动家校合作的开展。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品格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离开幼儿园,来到小学的时候,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家校合作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通过亲身感受、体验的形式,既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能在家长的督促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有趣的图形”单元教学活动中,邀请家长听课,让家长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内,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课程活动结束后,教师询问家长的感受,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家长和学生的接触时间,增进二者感情。

第三,借助信息技术深化家校合作。通过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实现教师和家长的深度交流。而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教师和家长建立沟通群,打破时间、地域上的问题,及时将信息送到家长面前,随时进行交流与沟通。学习了某个单元的知识点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家长提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则是通过学习群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增进学生和数学的感情。

三、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对策

(一)学校方面

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最大限度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加大对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建设工作,打造电子阅览室、免费Wi-Fi等信息化设备,实现教学工作的开放化、信息化发展,促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生成和应用。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最直观的展示,多媒体则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则是不要局限在固定的教学思维,而是开展大众教学,体现教育的平等、自由。人数过多的班集体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小学生也缺乏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适当缩小班集体的规模,开展小班教育,让教师有时间关注更多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适当的班级规模,能够避免教师使用单一的讲授法,方便学生使用合作法、情境体验法、自主探究法。这样学生愉快学、教师轻松教,及时改善师生之间过于紧张的关系,让师生像朋友一样相处和交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该关注学术发展的基本动态,及时评价和优化评价机制,对现阶段不能适应教学方法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发展评价和个体评价相互结合的形式,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具体而言,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灵活,不要依靠单一的笔和纸进行测量,而是开放式评价,深化学生的综合认知。

(二)教师方面

首先,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明显;教学方式在变化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课程标准,实现知识内化,真正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育含义。教学过程中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师,往往会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例如信息技术、数学思想、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和家校合作等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每位学生的真实发展。另外,还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引导,及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其次,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例如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要从某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是明白何为因材施教,如何开展差异化教学,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某一目标。所以,根据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教师利用实践法、情境体验法、问题引导法的时候,知道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部分数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会依靠单纯的理论完成,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才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理解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

最后,教师素质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关键作用。对课程标准的全新解读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若教师的素质过低,难以跟上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为确保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自我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家长方面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应该充分体现家庭资源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凭借家长的力量,组织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资源的有效应用,及时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为践行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打造生活化数学第二课堂,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从家庭层面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教育工作的最优化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合作关系有准确认知,提高和家长的沟通频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生活化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完善。对此,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做好监督和辅导工作,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内涵,符合新课标背景下教和学的基本要求。

四、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为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总结经验,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层次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从信息技术、数学思想、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和家校合作等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及时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情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不同情境中的水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