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研究

2022-08-15张明忠

考试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巴迪课文课堂教学

张明忠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不完全、课堂设计过于死板、教学缺乏思考性等诸多原因,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使用率较高的重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是教师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设计的误区

(一)无效提问

无效提问,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只知道要向学生进行提问,却不知道什么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才是有用的,更不思考什么样的提问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提问问得很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有限,这就是无效提问。无效提问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微乎其微,恰恰相反,还可能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因此,要想保持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警醒起来,少提无效的问题,而是要充分明确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提问的质量。

(二)目的不明确

提问的目的不明确,通常来说,它是指教师在提问时并不注意当前的学习目标,提问本身同课堂学习相分割,如教师明明在讲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却提问某个字词的含义,这样就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得混乱琐碎,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既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三)生硬死板

很多教师在提问时不注意提问的形式,他们只是把提问当成工具,却不知如何使用这件工具。比如,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只是平铺直叙,缺乏趣味性,还有的教师只提识记性的问题,如“这个词语的读音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这种问题缺乏思想性,只是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无法考查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作用十分有限。学生对提问没有兴趣,无法形成动机,那么也就没有兴趣深入思考,即便是做出了回答,这种回答也是随意的、不经思考的,无法展现学生真正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更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提问发挥效用,打磨问题、探索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

(一)切中课堂教学知识点,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课堂提问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并做出有效回答。当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往往也就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本堂课所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联系越是紧密,那么教师就越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能够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注意将其同教学目标相结合,如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词,那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只要以生词为侧重点,教师可以安排对字音、字形、字义进行考察的提问,考察形式包括:让学生为生字、生词注音;让学生辨别读音、字形相近的字,分别进行组词造句;在特定的句子或段落中挖空,让学生将正确的词语填进句子或段落。而相应的,如果教学目标为情感目标,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的情感,获得体悟,则教师应当在提问时注重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点,让学生充分代入教学内容中来,提问话术包括“假如你是……”“当你面对……”“你是否曾经遇到……”等。再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少年闰土》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课程目标来提问。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笔具有一定的特点,很多学生读起来如果不加以深入思考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此篇内容主要围绕主人公闰土来写,其中作者对闰土的动作以及语言做了很多描写,从四件事中体现出闰土的人物性格特点。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紧扣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四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和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最后课末,教师为了延伸本课所学,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提问学生:“你是否也曾有过玩得很好的玩伴,但你们却因为某些原因很久未见,如何看待朋友分离这件事呢?”或者,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从闰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闰土,三十年后与鲁迅先生又一次见面,故事又将会怎样的发展?”通过教师的设想式提问促使学生对作者鲁迅对幼时玩伴的怀念之情产生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以闰土的角度配合当时社会情景对未来做一个想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另外,不同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是存在差异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各个阶段中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把握教学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学情,着重做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十分重要。就如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阅读方法的教学,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确保学生能够“读懂”文章内容。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坐井观天》的阅读学习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生字以及一些标点符号,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整理,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教授学生朗读技巧。由于本篇课文的内容较多的是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常会出现忽视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问题,以至于学生将问句朗读读成陈述句,感叹句朗读读成问句。为此,教师要细致讲解不同标点符号下语句的朗读语气,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下语感。像在文中青蛙说:“……还用飞那么远吗?”以及小鸟说:“……大得很哪!”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先查看语句末尾处的标点符号,从而断定整句话的语气。上述青蛙的语句末尾是问号,那么在朗读的时候,学生要在临到末尾的时候将语调升上去,最后上扬结尾的“吗”字。而小鸟的语句末尾是感叹号,那么在朗读的时候,学生要在临到末尾时将语调降下来,重音放在“哪”字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到了文末又出现了一句话,小鸟也笑了说:“……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此句话的末尾是句号,但是在朗读的时候根据前后语境,学生们应当将其读出感叹句,这较为考查学生对语句和语境的分析能力。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采取学生分角色朗读,针对重点语句的朗读语气问题,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或者教师组织学生跟随音频齐读,了解自己长短句的断句问题,纠正学生的朗读。学生在教师反复正音后,朗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汉字识字方面也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需要参考文末展示的生字为学生们制作相应的生字比划动态书写视频。其目的是能够规范学生写字的笔画顺序,同时在书写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地检测学生对前面字的字音、字意等的学习情况。

(二)注重题干部分的设计,引人入胜启迪学生思想

题干即提问的解释说明部分,它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信息,指引方向,是提问的重要部分。题干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从题干中明确思考的方向;二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甚至主动拓展思考的深度,钻研提问内容;三是描述准确,题干部分应当是为学生提供引导,如果描述不当,将带来反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误导;四是长度合宜,过长的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学生缺乏完整阅读题干的耐心,那么就无法顺利对提问进行回答,而过短的提问容易出现描述不当、信息不全的问题,同样不利于学生回答问题。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草原》时,教师在提出课后习题“‘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一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加具有代入感,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刚刚已经阅读了《草原》这篇课文,对课文中的内容已经产生了一定了解,那么这时如果有一位朋友没有读过这篇课文,却对课文中‘蒙汉情深’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同学们将如何为这位朋友进行说明呢?另外,对课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想必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同学们是否想起了生活中自己与人惜别的情景呢?不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再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丁香结》时,教师在提出课后习题“‘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时,教师可以对提问进行简单扩充,明确题干的描述和提问目的,方便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与回答。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在课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阐述了自己由‘丁香结’产生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呢?从这段话中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人生哲理呢?”这样的提问更加明确,直接将提问的参考内容锁定在了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思考时只需要仔细研读课文最后一个段落的内容即可,这就节省了课堂提问的时间成本,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人生哲理”这一关键词也揭示了提问的目的,直接说明了学生需要回答的是对这一段落中关于人生道理的总结,学生在研读中不能将思考仅仅停留在对“丁香结”本身的思考和文字表面的内容,而是要透过表面,看见内在的思想内涵,从“丁香结”的描写介绍中获得抽象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发。

另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对阅读文本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课堂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是关键,教师需要结合题干设计针对性的阅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阅读学习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受阅读方法,随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并将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有学生提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正好是两个反义词。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将本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学生们将全文分成了三段,从第1自然段到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15与1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最后1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在统一了文章结构划分后,教师继续要求学生将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此,学生们整理出各部分的内容概况:

第一部分: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妈妈对其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对其的评价则是“糟糕透了”。

第二部分:经过了几年后巴迪长大了且也创作出了许多的作业,这时候的他逐渐感受到当时究竟有多么的幸运。

第三部分:巴迪从内心真正领悟到,不管是母亲口中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常常对他说的“糟糕透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巴迪的爱。

教师针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剖析,使学生从这部分中总结出巴迪母亲对巴迪的评价以及当时的神态动作,并与巴迪的父亲进行对比。为此,教师提问:“大家请思考,巴迪母亲在读完巴迪的诗后,评价内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教材文本内容标记出母亲的语言评价“精彩极了”,而其动作作者则是用搂和再次拥抱的动词描写,母亲的神态呈现是“兴奋地嚷着”和“眼睛亮亮地”,反观巴迪父亲的表现截然相反。为此,学生们把父亲对巴迪的诗的反应描写标记出来。父亲的神态起初是被桌子上的诗吸引了,接着其动作是将诗拿起来,将诗放回了原处,对巴迪诗的评价则是“糟糕透了”。很显然父母两个人对巴迪创作的诗的评价相反,但文中所体现出的巴迪显然十分重视父亲的评价。教师要求学生将能够体现出巴迪重视父亲评价的语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巴迪对父亲评价的重视导致其在得到父亲严厉批评后描写了很多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将“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冲出饭厅……失声痛哭起来”等行为体现出巴迪此时内心的失落与难过。通过细致的阅读分析与对问题的探寻,学生们都可以准确地找出文中对应之处,充分展现了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新鲜感,丰富课堂提问呈现形式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往往和课堂设计的新鲜程度分不开,投入程度越高,学生就越专注,学习效果相应地也将越突出,那么提问的有效性也能得到更好地保障。为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专注,教师也要及时变更课堂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接收提问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新鲜感,不断获得新的刺激,否则在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将逐渐被磨损掉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中由主动转向被动,这对课堂氛围也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自身的高要求,在教学中追求革新,勇于探索新的形式、新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设计出更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既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灵活出击,也通过随堂测验的形式发放试卷让学生进行答题,甚至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在PPT中展示课堂提问,让学生自主抢答。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在PPT中插入一些小动画等设计,如在提问后显示倒计时小动画,或在PPT中设置积分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每次提问后,学生进行抢答,抢答成功的小组获得分数,并通过记分器记录在课件上。这种抢答计分的机制同多媒体设备相结合,能够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到有趣,从而愿意甚至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这种机制和记分器的图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胜负欲望,让学生的专注度得到大大的提升,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分数,必须快速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在倾听问题的时候会更加仔细,思考问题时也更加认真,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升,课堂教学也能卓有成效。

三、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有效启发学生思想、推动学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是师生间情感沟通的重要通道,它更是帮助学生提升课堂的专注力、验证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工具。课堂有效性提问的保障无异于是为课堂教学扫清了多重阻碍,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充足的助力。

猜你喜欢

巴迪课文课堂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背课文的小偷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