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融入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为例
2022-08-14孙群群
张 信,孙群群
(1.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体育舞蹈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近年来,不断受到家长的青睐,家长将其作为课外体育艺术培训项目的首选项目。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体育重新回归于“正统”的地位,部分省份更是将体育的重要程度排在了与语文、数学等主科的同等地位。这足以看出,体育正从可有可无的地位变成“名正言顺”的主科地位。体育舞蹈是体育艺术项目的分支,不仅有体育锻炼的作用,更是集聚了艺术的“发现美、认识美与创造美”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更要学会用表演元素来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应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下,结合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程创编。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为例,都匀市第六完全小学就是坚持遵循教育部门对小学体育健康课程的总体要求的背景下,结合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实际,将板凳舞、刷把操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所民族地区小学。
目前,体育舞蹈作为在沿海地区广为流传的体育艺术项目已经被许多小学当作兴趣班课程引进了小学的“社团课”,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后体育舞蹈更是受到小学课后体育兴趣班的喜爱,体育舞蹈在沿海地区正逐渐成为“双减”后的“宠儿”。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体育舞蹈的认知与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许多小学教师或家长由于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体育舞蹈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舞蹈只停留在观望状态,而未能引入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尽管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体育舞蹈在少儿周末培训班已有普及,但是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民族舞明显占据“压倒性胜利”的优势。因此,体育与艺术结合的体育舞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民族地区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综合素质体育艺术人才,成为本文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舞蹈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逻辑梳理,而后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路径,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舞蹈在“双减”政策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之光芒。
1 体育舞蹈融入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价值分析
1.1 丰富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传承与创新价值
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内容,在以国家相关体育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应进行文化融合传承与创新。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为例,各小学都会安排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有的小学将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改良引进大课间或者体育课程,如都匀市第六完全小学的板凳舞就是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传承的一个佐证。
体育舞蹈虽然属于舶来品,但是其特有的体育与艺术结合属性决定了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气质。因此,将体育舞蹈从课外培训班特有的“专属”课程引进小学,变为全体小学学生都能学习的体育艺术项目,让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触并学习体育舞蹈,这对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而言是一项跨越性的改革。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如将体育舞蹈融入小学体育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将一些本民族地区的舞蹈动作、民族音乐等文化融入体育舞蹈教学的创编过程,进而编制一套属于本民族地区的《小学体育舞蹈课程》校本教材,这不仅能丰富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更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的完美诠释,与时俱进地创新与丰富了民族地区体育舞蹈的新内涵,具有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
1.2 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具有健身健心价值
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体,同时也涵盖了音乐、表演、美术等艺术元素。在参与体育舞蹈时,学生要进行体育相关的基础素质训练,如耐力、灵敏、速度、平衡、力量等,同时也要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软开度练 习、平转等基本元素练习,在练习时学生的身体形态得到一定的纠正,会变得更加有型,同时也锻炼了其心肺功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练习体育舞蹈的学生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更加的自信。也有研究指出,练习体育舞蹈的女生更加有魅力、气质更佳,男生则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具有绅士礼度。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学生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坦然,因为在体育舞蹈比赛过程中,各种失败与挑战不断地磨炼着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失败与成功。学生由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很少会出现抑郁、自闭等情况。因此,体育舞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具有健身健心的价值。
1.3 符合当前国家“双减”政策,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双减”政策增加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课外非学科类音体美教育培训的机会,为体育活动与美育赢得了时间,符合国家的未来发展需求,减轻了学生的学科压力负担,让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美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在体育舞蹈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舞蹈能感受到体育舞蹈给予姿态上的美、心灵上团结合作之美,进而将感受的美进行“再造”,培养了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
2 体育舞蹈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路径
2.1 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创编本土民族体育舞蹈课程
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舞蹈课程,应符合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现实。基于此,民族地区体育舞蹈课程可以将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融入体育舞蹈的创编,这不仅包括在民族音乐选配上的选择,也包括民族舞蹈服装上的改变以及舞蹈动作上的融入。据笔者了解,贵州目前还没有一所中小学将体育舞蹈融入体育课程教学,而同样是民族地区的云南,许多中小学都已经开设民族体育舞蹈课程,将傣族、景颇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而且在昆明学院还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每一年还会举办学生民族体育舞蹈大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舞蹈课程,可以在充分保留体育舞蹈的基本内涵情况下,融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元素,创编出属于自己的体育舞蹈课程,服务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审美教育要求。
2.2 加大体育舞蹈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体育舞蹈文化氛围
体育舞蹈推广得如何与人们了解体育舞蹈的程度有关,一些民族地区对外来文化认同度低,这源于信息的堵塞,也源于对体育舞蹈认知不够。因此,应该在广为宣传上下足功夫,可以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舞蹈比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产生“蝴蝶效应”引起大家的注意,进而逐渐地接触、融入、感受体育舞蹈给予其的巨大蜕变与重生。在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宣传体育舞蹈项目的特有的价值,然后在整个校园里进行宣传,带动体育教师和音乐与美术教师也加入其中,创造浓厚的校园体育舞蹈氛围;校外,家长也要紧跟新时代,多了解现代体育舞蹈的好处,改变自己原有落后的观念,营造浓厚的体育舞蹈社会氛围。
2.3 引进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舞蹈教师,是一所学校体育舞蹈课程能否得到更好发展的主体,而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体育舞蹈教师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在小学生根发芽的进程。因此,学校应不断地从外面引进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实现体育舞蹈体育课程、社团课、业余校队培养、代表学校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等课内外一体化培养路线,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应认真落实的责任与义务,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舞蹈改革、创新、发展,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过渡”,而不能一刀切,应逐渐加大民族地区体育舞蹈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力度。
3 结 语
体育舞蹈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在融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体育舞蹈原有的内涵价值属性,亦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实际情况,融入的过程要“有度、有法、有力”。要考虑体育舞蹈的体育属性,创编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也要考虑体育舞蹈的艺术属性,将民族地区的音乐进行融合创新、少数民族服装进行改良,使当地优秀民族文化能够在现代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造出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服务于当地体育舞蹈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