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析

2022-11-04鲁菁琳姬红慎李端英范美丽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融合

鲁菁琳,姬红慎,李端英,范美丽

(1.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价值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为全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依据。在当前各教育部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教育工作者在认真学习各类文件的同时更要对课程中融入思政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2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

《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是基石,没有体育,德育和智育便是空谈,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的德育目标一致,因此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与思政融合的契机,以体育课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延伸,充分把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不是狭义的活动身体、锻炼筋骨,高校体育课程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立德树人是体育课堂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两者的融合不仅是增强大学生体能、教授技能的过程,还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和健康素质的培养过程。

3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3.1 高校体育教师应明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指向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论述,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要坚持把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贯穿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党建”“大思政”整体战略格局。赵富学提出,体育课思政教育的建设,体育教师应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明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立德导向,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高校体育教师要明晰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理论依据,深入理解政策指向,深入学习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的价值理念,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3.2 充分挖掘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蕴含着人文情怀、进取精神、团队意识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这是独特的隐性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充分调动体育课程中一切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像郎平、姚明等对我国体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的励志事迹,为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提供思想指导。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进行篮球或排球等团队性项目教学时,要传授给大学生团队间的团结合作、集体配合、集体荣誉感等内容,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同时,体育课程中强调竞争奋斗的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力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每个运动项目都有明确的规则准则,体育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各个项目规则的讲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敬畏规则的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律自制的好习惯以及遵守规则的规矩意识。体育课程中的家国精神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女排精神诠释了中华儿女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这些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指引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我国奥运健儿在比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和精彩瞬间呈现给大学生,同时挖掘奥运冠军获得奖牌背后的故事,来激发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高校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思政内容,加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强化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作用。

3.3 积极开拓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载体

体育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体育运动场和体育器械在内的基础条件是二者融合的客观环境支持,同样也需要重视挖掘课堂外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益处,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身体素质的增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应以课堂为载体,还应积极开拓体育课堂外的资源进行思政与体育的融合,如体育社团、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校运会以及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设备建立新型的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结合多方面资源一点多面地进行,将学校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多方面地开发,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过体育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3.4 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结构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表达应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接收信息的方法。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技术教学也普遍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呈现,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特点,用新颖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可能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高校体育课程中向大学生传授思政知识时,应找到合适的教授方法,让更多的大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思政知识。应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减少体育基础知识的章节,增加相关思想政治元素的章节,同时丰富教学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在育人方面,思政课程教育与体育课程教育应同向同行。学校体育领域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其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育人指向与课程思政致以培养“ 整全的人”的价值旨归趋于一致。

3.5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中应构建合理的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师要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作为课堂要求和评价内容。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体质和技能方面都有清晰的评价体系,对思政教育却没有相关明确的评价体系界定,这就导致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会被忽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制度化。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知识的掌握,而没有体现出对思政知识的重视,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使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所体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得不到保证,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得到的思政内容体验很少,不能充分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功能。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高校体育教师应建立多元目标评价体系,关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的整合,不仅重视大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提升,这就应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且建立相应的评价质量标准,以此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3.6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

传统体育课堂注重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就要求在培养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这就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思政的教研能力,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有:部分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对体育这门学科定位不准确,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方面依然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技术轻理论,不重视体育课文化内涵的输出,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文化素养、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深化对国家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对思政内容有深刻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目前还存在问题有: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课程中与大学生的互动性较好,但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略显欠缺导致传授力度不够。因此,高校也应相应地创造条件和保障制度,对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加强政策指引,充分调动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对高校体育教师开设思政课程培训,鼓励高校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增强不同学科融入思政教育的交流性,对于优秀案例的高校体育教师可互相学习,切实抓好各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水平。同时,应考虑到高校体育课程的体力消耗较大、工作环境较差等因素,合理安排培训力度。高校体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把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4 结 语

高校管理人员应创造条件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平台和机会,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政能力。高校体育课程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占据着重要领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改革中也将是个 持久攻坚战,因此各高校工作者应在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下,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并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以及实践路线。各高校体育教师也应在“课程思政”视阈下,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相关经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融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破次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