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 研究

2022-08-14顾若辰郭霄洁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7期
关键词:导师体育教师学术

顾若辰,郭霄洁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9;2. 南开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071)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路径。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机构与专业培训者队伍,使教师培养体系基本健全。因此,如何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应重视的命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训的现实困境进行探索,以期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训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内涵与现状

1.1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内涵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可以划分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以及职后再培养3个连续的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作为一个长期化、动态化的过程,以正式入职为关键点,实现了从学生到体育教师身份的转变,且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作为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与关键作用,决定着未来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虽然职前培养阶段是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初级阶段,但是其不仅具备改变学生思维模式,塑造体育教师职业价值等方面的工作,还承担着培养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作用,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前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就体育教师培养过程的阶段性而言,职前培养阶段比较强调体育教师培养的基础性、标准化以及专业性,因而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估等环节,通过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专业化,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整体化,促进各培养阶段的衔接与融合,进而整体化、专业化地培养符合社会与高校需求的体育教师专业人才。

1.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正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完成其主要培养目标的阶段,即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阶段。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主要由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构成,其培养主要由高校承担并完成。而我国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培养在最初阶段,以3年学制为主,且当前我国的职前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大多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相比于以往的单导师制,如今职前高校体育教师在获得学术指导的途径与形式上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同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主要实施以“一核二支三辅”为主体的课程:“一核”即职前体育教师核心理论课程,“二支”则是代表体育学科主干课程,“三辅”代表的是与体育相关的教学基本课程。同时,随着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要求,当前培养主体不断改革培养路径,提高培养的年限,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

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培养课程内在联系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理论衔接不足、教学理论与实践失调、教学反思意识缺失等现象,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忽视了课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各学科知识之间相对独立,大多从整体讨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各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效衔接,导致重技能轻理论以及轻实践运用等问题的出现。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前学习学科知识理论时,常关注于陈述内容而导致缺乏对课程知识理论的深层次理解,进而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前难以理解运动技能的发展与运动人体知识以及体育教育知识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学科基础问题。因此,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足、难以有效衔接、忽视课程理论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之一。

2.2 职前教师执教能力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由高等院校承担,且当前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更倾向于培养其学术能力。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多数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和术课教学能力双优为主要目标,且高校体育教师的资筹待遇大多针对其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方面。但是,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选择体育教师只注重其学历,而忽略了对其教学能力的要求,执教能力的缺失无疑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释。(1)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就业实习存在时间短、形式化等问题,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师职前执教能力的提升。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大多重视其高质量文章的撰写与发表,导致其就业实习趋于形式化,极少有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前真正地参与就业实习。(2)目前高校教育往往重视职前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师职前需要完成学术发表的要求,课堂教育实践机会少,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术科课程的学习,进而导致其在高校就业后的体育术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能力较弱等问题。

2.3 导师队伍建设的形式化

导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学术水平、完善理论知识结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导师不仅需要承担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艰巨任务,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学术交流活动,进而导致导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指导时间与专注程度降低,且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导师的聘用制多采用终身制,一旦被聘为导师,将永远具有指导学生的资格。这种陈旧的体制导致部分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积极性,以及知识体系陈旧、科研项目稀少等问题的出现。导师如果缺乏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积极性,势必导致其所指导的学生缺少课题参与,致使导师在指导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能力与时间上缺位,这部分导师所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势必下降。因而,如何打破导师队伍建设的形式化,从导师出发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制约高校体育教师高质量培养的问题之一。

2.4 基础课程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多以导师制为主要形式,在其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体育专业知识与学术能力的培养,然而尽管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是以输送高水平的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但是其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仍是体育学科的最终归宿,这一矛盾的出现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教学反思与执教能力的培养。同时,从社会实际供需的视角来说,体育学科具有一定特殊性,用人单位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存在理论型课程比重较高、应用型课程偏少的现状,培养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不突出,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毕业实习环节较薄弱,存在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统筹安排不到位、毕业实习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难以有效对接就业市场,出现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基础课程与实践相脱节等现实困境。

3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职前高校体育教师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执教水平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以及自身学术修养,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发挥着上传下效的张力效应。以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多采用单导师制的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局限了学生与导师二元关系的互动,限制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全面发展,束缚其学术视野,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师的高质量培养。因此,导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是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首要前提,对导师的遴选需要更加严格。基于此,首先要推动我国体育学导师制由以往的单一制向导师指导委员会制发生转变,形成多导师指导、协同培养职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局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其次,充分发挥优质资源效应,通过互联网等多种路径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导师指导结构,拓宽指导路径,形成便捷、畅通的指导体系。

3.2 完善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对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大多是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因此高校体育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对培养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要进一步改善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首先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按照高校发展需求以及体育学科专业化发展要求,构建完善的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培养课程横向的内在联系,同时在纵向层次加强本硕博培养课程的联系,避免出现重复课程,凸显课程培养的深度。其次,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课程的根本,学科前沿动态是培养课程的灵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的内容设置既要从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出发,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同时又要紧跟体育专业学科最前沿动态,关注学科研究动向,推动培养课程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统一,开阔高校体育教师的学术视野,以适应高层次、国际化的体育人才培养需求。

3.3 培养“多能一专”的学术型高校体育教师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大多存在具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而缺乏运动技能水平的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忽视了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因而当其正式进入工作岗位,身份由学生转变为体育教师时,在其执教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技能水平的制约。因此,首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应该更注重其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其掌握多项运动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其创新型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多能一专”与创新性研究学术研究共存的高校体育教师。其次,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应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才需求,注重高校体育教师职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整体上形成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有机体系,避免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

4 结 语

建设高质量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又能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规范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因此,本文通过探索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发展策略,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体育教师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学术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