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路径分析

2022-08-14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体育精神

田 野

(山西农业大学体育部,山西 太谷 030801)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改变学校体育面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路径进行研究。

1 加强体育教师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树立体育育人的理念

新时期提出的“体教融合”,立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理念的最终实践者,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一线任课教师应该转变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加深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建立“以体强体—以体增智—以体育人”的三层体育教学观,实现体育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1 强化体育教师教育特色,聚力人文素养培训

我国的教育理念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对体育奉行有之不多、缺之不少的态度。纯生理的体质关怀成了学校体育的唯一目标,体育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体质教育”或“体力教育”,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因此,体育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然而,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人文知识的积累,并不断提炼转化的结果。因此,对一线体育教师而言,无论年龄、学历、职称如何,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持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如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树立起“为人师表、运动健将、才高八斗、魅力无穷”的良好形象。

1.2 引导体育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深化体育育人理念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扭转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与方法观念,建立以强育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形成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因此,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好技术”上,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思考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的对自身成长更重要、更深层的教育意义,达到“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1.3 改进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标准

过去体育成绩评定一般是以对大学生体育项目的考核评价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公平的因素,使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应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在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标准中,建议在考察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终生体育观的认知、日常的自主体育运动情况以及体育对其成长的影响等内容的评价。

2 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融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性

通过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可以引导高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结合大学生体质、体育学业考核与体育兴趣发展等实际情况,开展灵活的、科学的体育项目学习和训练活动,在强健大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发展体育特长,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未来健康生活、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身体基础。

2.1 制定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是《意见》制定的原则之一。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往往是1周1次2个学时90min的课时设置,在教学设计上每次课大多以“新授”内容为中心,然后结合复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安排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案为中心”的倾向,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学制度是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全面实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要求,在制定教学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注重教学反馈,灵活多样化地制定教学制度,以满足大学生的根本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打破常规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融合训练、课堂内外及体育竞赛等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锻炼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此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任课教师,有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及体育教师素质。同时,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俱乐部内容,切实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建立“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模式

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作为教学媒介的做法并非一个新兴事物,而是网络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基于网络的在线互动培训课堂,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环境,但并不是鼓励大学生用社交媒体本身,更不是用移动智能终端完全取代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提供一种补充的交互手段来实现课堂的良性循环。面对面的授课仍然是互动的主要形式,使用社交媒体是作为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移动智能终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其独特的可行性,但其毕竟还不成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完善会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可。

3 发挥体育作用,将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每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由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造、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高校精神的集中展现,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学校的体育精神,而校园体育文化又是体育精神在不断的普及发展中的长期积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校园体育人文气息。精神与文化是两个密切关联的概念。精神是抽象的存在,而文化则是精神具象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文化的符号作用来诠释精神,让体育精神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3.1 深化体教融合,杜绝锦标主义至上的侵蚀

开展校园竞赛的目的,首先是促进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其次是培养和发现有天赋的体育苗子,然后才是争取佳绩。因此,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为体育教师、兼职教练员等工作者建立完善、多元的评价和激励体系,引导他们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将那些因片面追求成绩而弄虚作假、消极比赛、以大打小的乱象阻挡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大门之外。

3.2 做好高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形成上下统一的体育精神

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建设好高校自身的文化,即高校文化;另一个是高校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可以称为高校的双重文化使命。从此意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建设好自身体育文化是整个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要塑造好校园体育精神,最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好全校的体育工作,在统一的精神理念下开展教学、群体、竞赛等实践活动。

3.3 发挥文化符号 传播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诠释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精神是隐喻的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提炼与升华,高校体育精神引导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会促进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与形成。文化与精神同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虽然不像运动场、教学楼等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但是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环境。因此,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理论知识,利用图像符号、象征符号、语言符号、体态符号等传播媒介,将抽象的体育精神转嫁到具象的文化符号上,完成高校体育精神的传递,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改革。

4 结 语

体教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关乎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意见》的发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格局,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正在扎实搭建。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属性是“以体育人”,它强调的是人通过身体实践活动,达到精神层面的培养,最终完成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落实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体育精神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