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22-08-12张宏胜陈品冬杨尚钊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贵州攻坚农民

张宏胜,陈品冬,杨尚钊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贵阳市,550025)

0 引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我国未来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战略性部署。该政策方针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如何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以及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框架。2021年3月,我国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三农”工作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1]。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充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十四五”发展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风向标”,关乎“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否如期实现。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如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从2011—2020年,贵州省贫困村从13 973个减少至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 149万人减少为0人,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至0%。虽然贵州如期实现了地区全面脱贫,但如何保障农民可持续收入、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如何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条件、找出两者衔接中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1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条件

1.1 实现全面脱贫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下,贵州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组组通”硬化道路、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举措,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硬化道路方面。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告别了过去“行路难”“发展难”问题,惠及绝大部分农民,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截至2019年,总规模达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涉及贫困人口155万人,改善了农村居民环境,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在产业扶贫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使农业增加值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拓宽,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在住房饮水安全方面。改造农村各类危房110.1万户、老旧房整治30.6万户,全面解决741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如表1所示,2010年贵州贫困人口有1 52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5.1%,脱贫任务非常之艰苦。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与政策,农村、农民、农业领域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从2010—2020年,贵州省贫困人口从1 521万人减少为0人,贫困发生率从45.1%下降至0%。标志着贵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彻底“撕掉”千百年的贫困标签,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先头兵”。同时,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也为接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夯实了基础。

表1 2010—2019年贵州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Tab. 1 Incurrence of poverty and poverty in Guizhou from 2010—2019

1.2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收入是民生之源,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收入提高,对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如表2所示,201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 471元、工资性收入1 303元、家庭经营性收入1 706元、转移性收入344元、财产性收入117元,而到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 796元、工资性收入4 774元、家庭经营性收入3 427元、转移性收入2 434元、财产性收入121元,分别增长了7 325元、3 471元、1 721元、2 090元、4元。增长幅度明显,尤其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了近3倍,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进,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规模化生产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多,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持续增加,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而且也为农村地区增加了就业岗位,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显著提升。

表2 2010—2019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ab. 2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permanent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from 2010 to 2019

1.3 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取得全面脱贫,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其中产业扶贫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也在于发展产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隐含着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优化升级。在贵州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程度最深。在发展产业中更加注重产品附加值和深化合作,形成了“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如表3所示,截至2019年,贵州十二大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其规模和产值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全省贫困人口增收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十二大产业带动全省111.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依托产业发展,贵州加大举措推动产业扶贫力度,增加就业扶贫岗位,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更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时,各地区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信心。产业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动力。

表3 2019年贵州十二大产业发展情况Tab. 3 Development of the twelve major industries in Guizhou in 2019

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健全和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能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也能够为农村注入更多外来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贵州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外加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深处大山中的自然村落基本的道路硬化难以得到保障,农业农村发展长期滞后,产品出不来,外来资源进不去,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除此以外,农民饮水不安全、住房不安全、不通电等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桎梏。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以及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领导下,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4所示,截至2019年,贵州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通公路的农户比重与所在自然村通电话的农户比重均为100%,基本全覆盖;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为70.3%,比2017年增加3.8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缩小;所在自然村通宽带的农户比重为97.6%,比2017年增加3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为81.0%,比2017年增加23.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缩小;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为98.0%,比2017年增加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为91.2%,比2017年增加3.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同时,贵州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实现村村通的省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农村注入了发展动力,如毕节市纳雍县某樱桃生产基地,该产业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近两年出现井喷式发展,主要得益于2016年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连接高速公路和樱桃生产基地的水泥路的完善,现如今当地樱桃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整体经济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

表4 2017—2019年贵州与全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Tab. 4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and poor areas across China from 2017-2019

1.5 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人才、产业、组织等要素的推进,也离不开有效治理和乡村文明等多方面并举。国家把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治理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创新农村治理方式,提高农村治理水平[2]。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贵州在乡村治理中主要以“五抓五促”为抓手,即抓统筹调度促进乡村治理、抓产业革命促进乡村治理、抓“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抓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治理、抓专项斗争促进乡村治理等。在脱贫攻坚中,基层下沉驻村书记和驻村干部,直接参与农村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治理工作,有效改善乡村治理工作。另外,通过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表5)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增加政府服务能力,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表5 2012—2020年贵州全省社区服务设施及服务站覆盖率Tab. 5 Coverage rate of community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ervice sta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2-2020

如表5所示,农村社区服务站覆盖率从2012年的21.22%增长到了2020年的100%,而且社区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还在不断完善中,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居民社会服务的需求,对解决基层社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夯实贵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贵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

2.1 对二者衔接机制认知不足

2021年2月国家成立乡村振兴局,预示着我国扶贫工作方向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目标上[3]。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如何落实该项政策许多基层单位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只注重脱贫攻坚而忽视乡村振兴,对二者如何有效衔接的认知更为浅薄,对乡村振兴工作只停留于宣传层面上。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农业农村的重要发展指导方向,但在很多基层地区对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等问题认识不够不到位,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比如,部分农村地区在大力宣传推动乡村振兴上,只注重外在形式,许多农村居民住房统一规划,大搞形象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目的是为了农村看起来整洁统一,但是这种盲目利用资金搞乡村建设,缺少产业支撑。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变美,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有稳定且持续的收入,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认准在农业农村发展中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认识不够深入,不清楚二者有效衔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如何推进二者协同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

2.2 产业发展进程缓慢

要持续稳定推进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基层干部和农民对产业脱贫持认可态度,一致认为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带动就业,增加农民的可持续收入,稳定脱贫,避免或减少返贫现象。但部分农民对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却并不高,有的基层干部反映,曾多鼓励农民发展产业,但农民的态度却让基层干部失望,大部分情况下基层干部是“求”着农民发展产业,由此出现在基层发展产业中,政府对产业发展抱着积极态度和热情,但部分农民却对发展产业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产业见效不快。很多产业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农民土地有限,资金短缺,如长期没有收入会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与度。因此,大部分农民会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小孩在农村从事兼业活动,然而这部分农民很难参与到实际的产业发展中。如表6所示,2010—2019年贵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畜牧业,2019年出现负增长,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2010—2016年间增长比率较大,但从2016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林业和农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呈平稳发展趋势,增加幅度不明显。

表6 2010—2019年贵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Tab. 6 Growth rate of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 Guizhou from 2010 to 2019

造成原因主要包括部分地区在发展产业时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盲目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导致资源的浪费,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差,利益受损。经济作物与一般农作物相比承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天灾,对农民损失较重,会挫伤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民对市场产品价格存在信息不对称或对产品未来价格预期判断能力较弱等情况,产品在市场中卖的价格较低,农民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也会影响农民参与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3 基层人才短板突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人才是关键[4]。贵州深处大陆腹地,高原山地居多,再加上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经济、文化、政治等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的人群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也有一部分人群是因需要照顾老人小孩而留守在农村,但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保守,自我发展意识和内生动力不足。在长期的发展中,不利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尽管在脱贫攻坚战时期,上层对基层进行了相关宣传教育与引导,不少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增强,但仍有部分存在着安于现状和小富即安的心理,认为发展有政府兜底,不思进取的陋习严重腐化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另外,有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较少或无,对自我发展能力较少信心,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技能。

不仅如此,当前贵州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且人口老龄化日益剧增。如表7所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城镇人口达2 049.5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53.15%,且呈上升趋势;乡村人口1 806.62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了873.63万人;另外,全省老龄化现象严峻,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11.56%,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比例将持续上升。

表7 贵州城乡人口变化及65岁以上人口比例Tab. 7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change an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over 65 years old in Guizhou

乡村人口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基层人才的流失,对基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一是贵州部分基层干部文化层次较低,对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政策存在理解上偏差,政策执行中易产生个人主观臆造,另外,村级的年轻干部不足,大都为中老年群体,不利于农业农村长远发展。二是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特别是农村教师、农村种田能手、农业技术人才、农村医务人员等。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对农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但大部分都流于形式,农民学习效果不佳。例如,据黔南州长顺县某村的居民反映,虽然政府会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高钙苹果,但指导中很多因农民理解能力较弱,学习效果并不好,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并未对其详细解答。又或者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操作,农民接受程度较低。总之,贵州农村地区刚刚退出脱贫,但仍需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补齐人才短板,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2.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保障,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动力来源[5]。近几年来,国家和贵州省政府不断加强对“三农”设施的投入,但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一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性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现象,更新投资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要。比如,部分山区农村蓄水装置系统因常年供给居民与牲畜用水,大部分蓄水设备老化严重,无法满足农民和牲畜的用水需求,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方面,贵州受喀斯特地貌影响,水库蓄水能力较差,在淡水季节,易发生干旱等自然灾害,农业用水非常之匮乏。如表8所示,截至2018年,贵州贫困地区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只占93.9%,意味着还有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供给困难。此外,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仅占58.5%,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自来水质量问题得不到保障。

二是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管护不到位、重建轻管等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农”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初期,基础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人们需求,但一些设施需要定期修护才能正常安全使用,如山区蓄水装置、农村道路等,因重建轻管或管护不到位的原因,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蓄水装置设备和道路设施出现严重破坏,对国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威宁县某村,因地势复杂、山路崎岖等原因,自来水无法正常装置,政府为该村修建了蓄水装置,前几年蓄水装置能够正常运作,但随着长期使用,后期又无人管护,导致蓄水装置损坏,农民只能使用附近水库的水或等待消防车供水,给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村道路建设质量不高,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不便。截至2019年,贵州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只占70.3%,还有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面临日常出行问题。另外,虽然村村实现了道路硬化,但大多村中的主要干路,对农民日常通往劳作地耕地的道路并未引起重视,农村发展产业不光是修村中主要干路,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交通设施作为保障,农民生产的产品才能够走得出去,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

表8 2017—2019年贵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Tab. 8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Guizhou from 2017—2019

3 推动贵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3.1 增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识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要同时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任务,一是要坚持防止因学因病返贫致贫,二是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不搞区别对待,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不搞重复建设,谨防国家资源的浪费,避免农业农村发展建设走弯路[6]。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在思想上引导社会和个人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二者有效衔接的意识。一是要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宣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知识。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者,要落实一项政策自身必须对政策有深入的解读,当前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但部分政府部门在展开和落实工作时,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或片面解读政策制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实施效果不明显、农民对政府工作不满意等不良现象。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亟须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解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知识,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二是对政策的实施主体加强思想引导。向其宣讲脱贫攻坚后要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会给国家和农民带来的有益之处等相关知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来,积极配合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全面深入讲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知识。

3.2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驱动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把产业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推动贵州产业发展,即可以防止或降低返贫风险,又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持续性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人民小康生活保驾护航[7]。首先,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产业帮扶计划,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和人民满意的产业,在推广种植产业时,要多结合农民的意见,虚心听取农民看法,为产业推进做好保障工作。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地方产业的扶持。贵州有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特色产业重要基地,政府要利用好这一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将贵州绿色产品品牌在全国打响,让绿色生态成为贵州标签。从当前来看,基层地区以传统种养殖为主,只能满足当地消费需要,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就业渠道狭小,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现代科技的投入,将社会资本引入,积极培育优势农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增加农民可持续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本土绿色生态产品。在政策上给予涉农企业优惠,如土地流转、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好涉农企业带头作用,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可持续收入,为地区减少返贫风险和长远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3.3 实行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育和储备机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育,离不开人才的持续供给,地方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动人才到基层助力乡村发展[8]。首先,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并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长期外出务工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各个领域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外出务工人员之所以外出就业,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就业岗位少,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和渠道,满足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景。要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土地流转、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调动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社会大潮中,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其次,政府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思想主动性。政府要与农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积极采纳农民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农民的参与。最后,培育良好的乡村文明环境。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基础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使其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另外,通过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渠道和机会,阻断贫困落后的代际传递,为乡村长期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3.4 提升衔接进程中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机制是对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也是乡村振兴基础保障的延伸。农村地区要把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卫生服务水平、农村道路硬化、农村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等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提升农村基础建设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9]。首先,在农村道路硬化方面。目前贵州虽然实现“组组通”道路硬化,方便了日常出行,但连接农民发展产业的道路没有落实下来,农村发展产业如没有完善的道路设施,作物的日常管理、运输销售等会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增加产品的销售成本。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产业做好保驾护航,进一步完善连接农民发展产业道路,对产业发展密集地区,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保障产品走得出去,减少产品生产成本。其次,在教育方面。贵州在脱贫攻坚时期,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减少农村失学率。在乡村振兴发展阶段,可以将该措施进一步扩大,而且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质量,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加大教师技能培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再次,在农村医疗方面。贵州大部分农村地区距离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较远,出现重大疾病驱车时间较长,对病人的救治不能及时医疗,而且部分地区的医疗条件有待提升。因此,政府部门要针对偏远的农村地区设立独立的医疗点,如在几个自然村落的距离中间位置设立医疗点,当有医病需要可以得到及时医疗,减少农民外出看病的时间,保障其身体健康安全。最后,在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论

当前,贵州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农村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以及乡村治理成效显著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看到,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不健全,一是基层干部对二者衔接的机理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中存在效率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没有将政策落实或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二是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后劲不足、辐射带动效果欠佳,推进产业进程缓慢;三是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长期以来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地方引才机制相对不足;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等。

基于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文章分别提出要增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识;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驱动乡村振兴;实行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育和储备机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提升衔接进程中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等策略,为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贵州攻坚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农民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攻坚脱贫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