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视角下探析茶文化的政治功能

2022-08-12李双秀

福建茶叶 2022年3期
关键词:饮茶茶文化茶叶

李双秀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茶的发展历史梳理

1.1 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

“荼铭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在流传下来的《神农食经》中就已有关于茶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的“荼”也就是现在的“茶”。神农氏尝尽百草,每次中毒后用茶来解毒,这也是现在作为一种药物、养生品的茶在史料中的最早记载。根据这个记载便可以推定在距今约五千年的上古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且对茶加以利用了。

1.2 秦汉时期:饮茶成为风尚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茶作为一种天然生长的植物,并没有引入商用,人们主要是将其作为药物来使用。到了秦汉时期,便有了人工栽培的茶树,并且茶也演变成为了商品。《僮约》是汉代诗人王褒所作,诗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前者指的是煎好茶后,准备好洁净的茶具,而“武阳买茶”指的是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从对茶史的研究来看,茶叶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市买卖的商品,就说明在那时饮茶的风尚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得到流行,也可以想象在西汉时饮茶已然是相当盛行。

1.3 隋唐时期:茶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在魏晋之前,人们对茶的称呼有“茶”、“茗”、“诧”等,唐朝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茶”的称呼也最终被确定下来。《茶经》这本书一共分为三卷,作者在书中对茶的起源、特性、种植环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工具等都作了具体而系统的介绍。这一时期茶的冲泡也出现了将茶叶制成的茶饼或茶砖掰成碎块再进行煮制的方式。这一时期的盛茶使用器具亦颇为讲究,1987年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出土地为陕西法门寺。其中与茶相关的就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同时出土了记载的史料《物账碑》,其中对于茶具的描述为“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幅七事,共八十两。”这些完备的茶器也说明唐朝时茶在民间已得到繁荣发展。

1.4 宋时期:猜书斗茶新风尚

酒有酒令,茶有茶令。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便是资深斗茶爱好者,在其所著《金石录》中便有记载他二人品茶逗乐的场景。“桐阴闲话芝芙梦,第一销魂是斗茶。”诠释了二人对斗茶的热爱。这一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斗茶——茶叶研制成细末,用开水进行冲泡,然后趁热搅茶汤,看谁搅出的白色泡沫多,即为赢家。此时的茶已不仅有商业功能,泡茶过程的社交功能显现,在泡茶中静心,更加注重泡茶的礼仪与程序。

1.5 明时期:茶叶生产现代化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拟了一道圣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即不要再进贡团茶,只进贡芽茶)。不仅如此,他还撤销了之前存在的北苑贡茶苑,宣布不再设立皇家茶园。从此以后,团茶饼茶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只有云南等较为幽静之地保留了制作普洱茶饼的风俗。“斗茶”这个由来已久的活动更是从此销声匿迹。这个规定一方面节省了财力物力,抑制了奢靡的饮茶之风。另一方面,散茶的兴起降低了茶叶制作的成本,丰富了茶叶和茶具的品种,促进了全民饮茶的普及,进而促进了茶叶的现代化发展。

1.6 清时期:形成茶叶发酵技艺

茶艺制作的发酵技术在清朝得以大力发展,并形成了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各种可供茶叶消费者挑选的品种。这背后不仅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的制作技艺的发展,也与统治者的重视不无关系。据说乾隆时期太后积食难愈,有人奉上杭州龙井峰的茶叶,茶香沁人心脾,喝完后竟身体轻快起来,乾隆大悦,宣布将龙井峰下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到了每年采摘新茶时节,此处的新茶便会采摘进贡太后。

2 茶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茶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也早已渗透进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而作为文化具体分支的茶文化也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同时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2.1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不仅含有茶叶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还含有人类各种饮茶方式的精神内涵,指的是茶领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是一种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物质和精神这两种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

狭义的茶文化指的是茶叶本身折射和反映出来的精神层面价值。

2.2 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发展中呈现出地域性、传承性、社会性等特点。

茶文化的具有地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古名山出名茶,最为人熟知的名茶,如普洱,龙井;名山,如武夷山、黄山;知名的品茶人如欧阳修与梅尧臣。一同孕育出了各具地方特色又为人熟知的茶文化。各地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也使得茶叶在生产上和茶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云南最为熟知盛产普洱茶、滇红茶,福建生产的武夷岩茶、铁观音、白茶等享誉海内外;浙江、安徽等地盛产绿茶。不仅如此,人们对茶叶本身的需求也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如北方人喜欢花茶,南方人崇尚绿茶,福建、广东人对乌龙茶和普洱等情有独钟。

茶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茶文化作为文化具体分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同轨同步进行,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韩国等国和中国相比,他们的饮茶史较晚,发展成熟的茶文化史更不必说,总的来说都要晚我国将近一千年。英国、俄罗斯这些以咖啡等饮料为饮品的欧洲国家,饮茶的习惯约是近三百年才有的事情。此外,更多国家饮茶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情。

茶文化具有社会性。品茗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美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随着社会文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阶层和地域,知名的文人茶会、贵族茶宴以及士大夫的品茶活动中,出现了关于茶的诗词书画等,这些具有欣赏价值的高雅艺术。而民间的饮茶习俗,也产生了关于茶的民间故事、传说等。上层的茶文化是由民间发源,经过文人雅士的吸收提炼,上升到了精致的茶文化。无论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还是寻常百姓,茶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人甚至到了“一日不可无茶”的地步,其社会性及全民普及性的特征在中国是非常显著的。

3 茶文化的政治功能

3.1 巩固国家政权

作为社会政治经济产物的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对茶文化的认同,将其作为纽带把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团结组织起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描写的是在“茶马互市”背景下,中原王朝用茶交换马,边疆的少数民族用马易茶,通过相互的贸易往来,中原王朝得以稳定边陲,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从唐宋到明清,朝代在更迭,“茶马互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条流通通道也被后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茶马古道。

在宋代,宋王朝需要用茶叶来交换可供战事使用的战马。当时,一年可以足足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人数在巅峰时期也不过四千万余人,有着较为充沛的茶叶货源可用以外销。“国家利源,茗居半。”即国家收入约一半是由茶叶商业提供的。用30贯钱买一匹马来计算,中央财政完全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每年的马价。榷茶博马是宋代较为重要的边陲要政,朝廷也特别重视此地。《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日战马,其二日羁磨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来应对军事上的需要,政治上则是通过互市来维持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友好和睦关系,维护边境的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磨马。所谓“羁磨”,就是笼络外疆,让他们别有异心,不要反对宋王朝。羁磨马的产地在西南,这种马没有西北马的马体健壮和高大、奔驰敏捷,羁磨马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只有一小部分会作为补充战场的急需,其他不符合战场需要的会被分配到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也主要是用经济的手段来安抚边疆的民族,所以对那些愿意归顺称臣的边疆小国就卖茶买马来维持友好,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用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治属性。

3.2 促进民族融合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经历了风雨和分裂,但始终没有分散,大一统的格局并没有打破,在近代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和平统一。而多民族国家长期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正是对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从历史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向周围不断地吸纳和融合周围的少数民族,来不断壮大自身的历史进程。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饮茶的风俗被带进了西藏;曾经的中原地区和北方和西部地区之间的“茶马互市”,是形成这些原先独立存在的民族单位走向融合的物质和文化纽带,民族间有了沟通和亲近的桥梁和纽带,紧密了汉族和藏、维、蒙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文明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与典章制度、礼法制度、官僚制度等较为无形的文化要素相比较,茶文化可感、可观、可学,更重要的是茶具、品茶等都暗含着汉文化内在审美情趣,不断的重复的烹茶和饮茶实践活动看似是日常生活行为,实际上是不断对汉文化操演和情趣的再体验过程。从本质上看,茶叶贸易加速和茶文化不断普及的过程,实际上推进和扩大了汉文化在边疆塞外少数民族的影响,加速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了对中原地带的不断文化认同。

3.3 助力大国外交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客来敬茶、以茶待客”这是熔铸在每一个中国家庭待客的礼仪中,也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统礼仪风尚。茶作为一种联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媒介,在外交中,茶的身影随处可见。茶和茶文化以积极的外交形态吸引着世界人民的视线,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成为中外和谐沟通的新平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全世界见证着“茶”这个汉字,作为向世界展现我国风范的奥运开幕式,茶无疑彰显了它独特的外交价值。而后的世博会上,10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唱响“世界和谐茶会”,又一次让中国茶作为载体,在公共外交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回顾历史上茶在外交领域的贡献,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中国茶叶风靡世界,被视为和平、合作的纽带之一。当今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际重大外事交流场合以茶为礼。以茶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体现着背后的中国文化自信。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茶文化也不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中国茶在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传入欧洲成就了“英式下午茶”文化。因此,茶被赋予了“茶叙国事”的功能,茶的外交功能显现。在建国初期,毛主席把“西湖龙井”和“祁门红茶”作为国礼赠给苏联领导人。在20世纪中期,周恩来总理也曾几次把“西湖龙井”赠送外国领导人,茶是中国与外界友好交往的一块敲门砖。近年来,“茶式外交”身影也处处可见,2020年,湖北向蒙古国捐赠一批防疫物资和湖北名茶,以报答在疫情严重时蒙古国捐赠的3万只羊。此中湖北青砖茶、宜红茶深受蒙古国人民的喜爱。交流合作以茶为媒,因茶而兴,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待人之道“仁者爱人”,更体现了茶的国际性和公共外交功能。

3.4 传播政治理念

世界各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优势。彼此该怎样相处?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向来强调合理竞争、和平共处、和衷共济,中国茶文化也选择了“和”,即“君子和而不同”。并持续将这样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强调人类命运互联互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4年,在谈到中欧两大文明时,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提到了茶和酒。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作为中国传统待客之道和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多个外交场合,都“以茶会友”。2017年新年伊始,越共中央总书记来华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向他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茶艺,并在品茶时叙谈茶文化和中越两国人民友好。悠扬古乐,氤氲茶香,体现中越文化相通。“‘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妙解茶字,道出了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谛。作为茶的故乡,中国历史上茶衍生而来了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以茶论道,以茶交友,茶中传达出的“和而不同”理念,开放合作的信号,正是我们的政治文化的体现,相信全世界都能体会到。

4 结语

茶对中国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已经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在国际事务里,茶文化展现出了“和平友爱、负责担当”的大国形象,实现着它的政治功能。随着世界对各国茶艺文化的欣赏,对茶文化教学的推崇,以及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茶进一步在国际社会得到重视和认可,茶文化传播的国际政治效益将愈加凸显。

猜你喜欢

饮茶茶文化茶叶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