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种导向思维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2-08-12蒋文嵘

科教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成绩单第二课堂育人

蒋文嵘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高校第二课堂有助于延伸高校“三全育人”场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感悟真理、读懂时代、服务社会、体验人生。高校要主动适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服务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深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价值,完善第二课堂制度体系设计,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价值导向: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义

1.1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2018 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团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推动新的自我革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新变革;发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学生发展供给侧改革,践行以生为本理念,丰富学生成长成才有效供给,使第二课堂成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第二课堂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灵活、时空局限小等优势特点,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第二课堂载体平台创新;突出基层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组织服务机构工作经验,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工作实际,在工作理念、内容设计、平台搭建、制度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工作模式。

1.2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高校从课程设计、系统开发、制度构建、理论研究等方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厘清和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育人内涵、模块内容、实践逻辑,建立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治理机制和工作方法。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工作等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服务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项目化课程、活动性课程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对模块内容、课程供给、评价机制等进行系统性设计,探索创新科学化、课程化、体系化的工作模式,融通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通第二课堂和云端课堂,推动课堂革命,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办学特色、凸显育人成效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一体化设计教育教学体系、深化学校三教改革、增强高等教育适应性的重要组成和工作载体,对于促进高校团学改革、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大有裨益。

1.3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定制—自选”式选课菜单。加快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供给侧改革,科学设计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断开发模块内容,丰富项目供给、活动供给、内容供给,打造饱含时代特征、彰显高校内涵、充满向上动能的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所需、所爱、所求,最大程度彰显第二课堂育人成效,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面向人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问题导向: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存在的不足与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手机APP、高校智慧校园平台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伴随数据化的呈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第二课堂项目课程体系有效供给不足,与学生需求脱节,无法实现精准对接,产生与第一课堂同质化的现象。课程内容设置还不够完善,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体系中,课程模块的设计与内容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第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质量保证体系缺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目标不明确,体系化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与活动标准不科学,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尚不健全;教育教学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意识还不强,具有动态特性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尚未实现前后动态管理的高标准、高质量要求。

第三,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评价赋予、教师工作量的需求等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质量。此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标准和自主诊改工作机制,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所与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

3 目标导向: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3.1 转变理念,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将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学校“大思政”,有效贯通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立体化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第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育人理念之本。高校第二课堂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与衔接,其倡导以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等为主,更注重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科学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是第二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发展规律,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3.2 顶层设计,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融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着眼于“教好”“学好”和“管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课堂成绩单聚焦学生社会素质培养目标,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培养,优化学生人格养成,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掌握社会基本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第二课堂成绩单衔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注重强化和推进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融通第一、第二课堂,贴合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打牢第一课堂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德育化引领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探索项目化教学、实境化教学、网络云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综合效应。

3.3 优化治理,使第二课堂成绩单贯通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分类分层指导模式,在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各项目类别中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稳妥开展第二课堂。在活动对象上,统筹兼顾学生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需求。在育人成效上,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育,也注重繁荣校园文化与服务学生需求统一、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统一。在课程建设上,紧扣人才培养质量,将不同功能的第二课堂课程归口相应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分类指导,科学制订课程大纲和标准,有效推进第二课堂中的日常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依据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诊改机制,按照SMART 原则,形成“职责—工作—标准”的体系化标准和制度,紧扣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目标任务的考核标准,科学编制课程大纲、实施方案和有关工作标准,形成自诊自改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机制和发展模式。学期末组织指导单位对第二课堂各课程对照标准复核评估,形成合格和优秀标准,并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

3.4.科学评价,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与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相融合

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建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应坚持“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大数据系统,优化完善评价系统的记录、考核、评价机制。记录、考核、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重点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成效,同时兼顾指导教师、第二课堂指导单位的评价考核。考核评价方式既要突出师生参与第二课堂成绩单自主诊改的主动性,也要体现社会、行业、企业等作为第三方评价的客观性。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数据平台,为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评价提供源头性真实数据保障,记录评价不拘泥于形式重在育人效果,可采用学时、学分、积分等多种方式。至于考核评价成效的运用,指导单位可作为年度育人成效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对于教师可将其纳入年度自我教学诊断改进,学生可将其作为有关课程的重要评价标准和参与团学工作部门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创新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有效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和融通,采用学分制记录方式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在满足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达标的基础上,可以将多余的学分兑换为同类第一课堂课程未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分的学分。

猜你喜欢

成绩单第二课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向第一名看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成绩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