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2022-08-11郑小琴吴义根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价值观

郑小琴,吴义根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也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现实的情景来教学,努力使之“中国化”。毕竟,政治制度与经济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而价值观教育又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跳脱的环节。

现有文献的研究大都只注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根本认识不清,因而不能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孙辛勤(2007)[1]认为我国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以价值观培养为基础和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德育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融合。刘佳勇(2012)[2]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再加上受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尚未成熟,这就要求学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乔洪武(2013)认为[3]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时,应增加对其价值判断的伦理评判,同时在介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结论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时,应深化对其伦理导向的道德分析。马艳艳等(2019)认为[4]“思政教育”应贯穿于“经济学原理”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并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王万光(2019)[5]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对在校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因此,从“西方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缺陷出发,全面思考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分析“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偏差,坚守价值观阵地,仍不失为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有效的尝试。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思政问题及修正方法

2.1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属性

“西方经济学”主要包含如下理论:需求供给与价格均衡理论,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博弈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实中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实践中得到验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但是,教学中必须警惕“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基础:“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一切研究均以利益最大化目标为基础。这与马克思理论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有本质的区别。经济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如果忽视了阶级性与平等性,忽视了人的发展性,而单纯追求“剩余价值”,把人幻化为追求利润的机器,那么经济发展越快,人的全面发展就越不可能。这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原理是相背离的。

2.2 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个人主义观与集体主义观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明显区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有其时代局限性,在无限夸大论证“经济人”追逐其利益最大化时,忽视了集体利益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皮之不存,毛焉能安附?如果一味地肯定个人利益追求的神圣性,就会严重侵袭集体利益。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西方社会的发展也印证了西式民主具有极大的缺陷。如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就是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而不结合本国国情结出的苦果。中国的国家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同一性。无论在就业、利益再分配、社会福利保障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绝不能单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而价值观的稳定又是社会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野之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才有其现实意义。

2.3 资源配置难题与社会公正的辩证统一

资源的有限性意味着需要解决其配置难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市场这只隐形之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但如此,创新技术被不断的发明或发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一味强调效率而忽视了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才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西方的所谓民主社会,很多社会公平问题往往有名无实。比如在欧洲,虽然很多国家实现了免费医疗,但是每次排队等候时间竟然长达数月之久。此间的社会损耗与社会交易成本急剧上升,这些问题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与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备两个特色: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以集体受益为准则的与时俱进属性。只有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才能把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相统一。

2.4 就业问题的唯物辩证法维度

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西方经济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无论是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理论还是传统古典经济学的自愿失业理论,其在就业与失业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已经远远坠入了单线性叙述的悬崖底部,归根结底,就业问题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马克思主义所叙述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性在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内涵,其批判剩余价值的意义在于倡导了一种资本主义世界所没有的人类共鸣、一种人性的和人道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整个世界发展路上的定时金融炸弹,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14年的欧债危机,这些深刻影响全球化格局的事件正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就业问题上的脆弱无力。由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调控能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在就业问题上无论何时都能得到硬性保障,这是“西方经济学”大师们所未能洞见的伟大之处。

3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以下分别从教师自身、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提高思政素养

作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首先应该熟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节选、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另外,教师须对学生的必修思政教材研究通透。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后,教师必须紧跟时代主题,时刻关注当前最新的形势与政策,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打铁自身硬,为下一步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捍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打好基础。

3.2 摆正教学思路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实是一体两面:一是基于数理统计学基础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价值观引领。人不但可以假设为一种纯粹理性的“经济人”,还可以假设为是一种充满各种价值观念的“社会人”。人本身是一种各种观念集合的高级生物。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部分,即基于数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理论属于“技术”范畴。也就是说,这部分其实是一个个的数学建模,实际上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而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超乎所有人想象,而价值观又是社会属性最重要的基础,人是因为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才结合为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共同体。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把高度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深陷理论泥沼而忽略价值观导向。马克思《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都应成为学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基础,教师应该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这些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才能在价值观认同上实现“中国化”,为进一步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将关键知识点讲透,厘清“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且不局限于课本概念解释,避免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实践经济规律的学问,所以教学上也必须与时俱进,紧扣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时代主题。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限于书本知识,如果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还须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新。第一,课后作业要有一定数量的主题小论文。第二,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避免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真正内化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无论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入社会,都能自觉应用这种科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显然填鸭式教学难以取得这种效果。

最后,教师须注重情景教学与小组竞争教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经济现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活动中设定若干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赛。一方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市场竞争意识,深刻理解自由竞争的内在意义,进而引申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集体意识与市场竞争辩证统一的关系。

3.4 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教学本身,自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诞生以来,教学活动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模式,不再局限于教室,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时间,尤其是随着网易云课堂等诸多在线学习App的崛起,教师教将面临着更多的教学困境。一方面,诸如哈佛耶鲁等名教授也开始网络授课,这些有价值的视频可以通过付费方式观看,中国传统的教学课堂正在被网课蚕食。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也面临被网络碎片化的风险,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已经不仅仅限于实体课堂。价值观的课堂输入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利用好网络,做好立体化和间隙化思政教育的准备,充分利用每一次网络提问、网络沟通或网络答疑的机会,将这些琐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相结合,将唯物辩证法与博弈论相结合,见缝插针,时时刻刻做好打一场价值观硬仗的准备。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才能占领网络新媒体的主阵地,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教育做出贡献。

3.5 重视考核评价

目前对价值观的评价还无法做到量化,但教师决不能放弃评价。“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一个闭环教学过程。如果缺乏了考核评价这一个环节,教学管理就会沦为无目标的随意事件,久而久之,表现优异的同学也会怠惰消极,达不到所设想的教学效果。课堂考核评价应该基于两个基础:一是对于思想坚定、价值观没有一丝杂音的同学,教师要格外留意,让这类学生成为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抓手与标兵。对这部分同学,可在平时成绩计算中予以加分。二是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公开的正确评价才能让所有同学有学习价值观内容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学习思政内容的良好学风。

4 结语

总之,“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课程,作为中西方价值观交锋的前沿阵地,教师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的理论体系作为这门课的价值观基础,努力做到严守思想政治阵地,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中高职教师角色的定位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经济学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