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期刊两篇文献看科技期刊人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
2022-08-11刘文华
刘文华
(安徽医专学报杂志社,安徽 合肥 230601)
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率先开启了科学的传播征程,自1903年创办第一本具有现代意义的科技期刊《科学世界》起,至1949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先后创办了2000多种科技期刊[1],不仅使中国科技期刊业出现了第一波繁荣,而且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广泛传播了科学知识,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而且国际化程度较高,如《中国科学》为英文版,行销英美等国,《中国化学会会志》有英、法、德文版,所刊论文“均由美国《化学文摘》及英、德类似文摘摘录[2],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科学界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环境下,我国近代的科技期刊人为何能办出如许科技期刊,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研究以1947年8月出版的由中国技术协会主编的科技期刊《工程界》两篇文献为主,一篇是《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另一篇题为《青年技术人员之使命》,是我国早期著名科技工作者赵祖康先生在中技术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这两篇文献表现了当时科技期刊人(编者、作者)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从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技期刊人的担当和奉献,体现了那一代科技期刊人追求科学的愿望和心声,其科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值得重读。
1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体现了科技期刊人的职业精神
从《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署名看,这个期刊协会由《工程界》《化学工业》《化学世界》《中华医药杂志》《水产月刊》《世界农村》《科学》《科学大众》《科学世界》《科学时代》《科学画报》《纺织工程》《现代铁路》《电工》《电世界》《学艺》《医药报》《纤维工业》等18家科技科学期刊社发起,于1947年7月在上海成立。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明确说明了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的性质和宗旨,介绍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面临的困难,表达了科技期刊人共同的意愿和要求等,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体现出的科技期刊人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爱国精神、世界意识和使命意识。《宣言》说明了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的性质和宗旨:“这是一个集合全国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各种刊物的组织。”“希望于中国的新科学有一点贡献,对于科学的新中国尽一点力量”“为了科学研究的振兴,为了中国建设的促进,为了保持并发扬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我们都应该坚守岗位……”“所赖以维系中国的科学工作于不坠,进可以与国外的科学家沟通声气,交换学术;退可以向国内的知识青年和一般大众有所传播,有所诱导……”[3]
二是自觉意识和奉献精神。《宣言》说明了当时中国科技期刊的共同性质和办刊宗旨:“我们这些刊物,都是民间刊物,一向都是几个从事科学工作的团体或个人,有鉴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和科学建国的急需,从而就本身的力量,在这一条道路上,尽一点绵薄。”表明这些科技期刊的性质都是民间的,也就是自筹经费办刊,因而表现出科技期刊人参与办刊的自觉意识。同时表明出明显的奉献精神:“中国科学期刊显明地表现两个共同的特性,乃是服务的,而绝非是牟利的;乃是启发的,而不仅是报道的”[3]。
三是不畏艰难的坚守意志。《宣言》具体介绍了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朝不保夕”的严重困难,表达将继续坚持未尝动摇的信念和坚守:“这三十余年来,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大动乱,政治的变革,经济的激荡,外患的侵凌,内忧的相继,我们各个刊物,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坚苦应付,勉力撑持,虽至今天仍未尝稍稍苏息。这一段经历诚然备极艰苦,却未尝稍稍动摇我们的信念:中国终必要好好的建成一个现代国家,我们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建设终必有发扬光大的一日。”“而今天的出版成本,已到了民间力量难以支持的地步,物价每个月要飞涨,加上运输寄递的不便,使刊物有朝不保夕的周转困难。”[3]对于当时的困难,同年12月出版的期刊《科学世界》刊发的年终总结文章《这一年》说:“近一年来,由于国内局势的演变,物价一再的高涨。就以和刊物关系最密切的报纸价格来说,从本年一月到十一月,已经上涨了二十倍以上,其他排工、印工无不高涨,而本刊的订价为不加重诸位读者们的负担,非不得已时是不加价的,直到现在,本刊的订价平均只不过增加了三倍多”[4]。
四是互助合作的共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宣言》在说明成立中国科技期刊协会的目的和宗旨时说:“在这个组织内,我们将相互合作,将谋求编辑和发行上的联系和促进……我们都应该坚守岗,同时也应当紧密的团结起来。一方面求科学期刊工作更进一步的推进,一方面以共同一致的力量谋求当前困难的解除……”
同年12月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第十六卷第二十四期上刊发了《上海杂志界联合宣言》,也是因“整个杂志界已濒近崩溃之边缘”,为抱团取暖,《工程界》《上海工务》《化学世界》《中华医学杂志》《东方杂志》等78家杂志决定成立上海杂志界公会,谋求协力合作:“上海各杂志社鉴于过去缺乏连系,业务诸多困难,最近物价波动益烈,尤感支持不易。爰于十二月五日集议,为左列二事之陈述:一、组织公会:……同人等身受种种苦痛,认为有即刻组织公会之需要,俾对发行、广告、印刷、装订各项业务,有一统一之规划,协力合作,以利文化之传播……二、要求配纸:……我们为特要求政府,为维持文化界杂志界之存在,有迅予官价纸配给之必要”[5]。
上述文献表明,当时尽管战火纷飞,民生凋敝,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困难重重,近代中国的期刊人仍然怀抱“科学报国”的初心,“为了科学的振兴,为了中国建设的促进,为了保持和发扬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勇于使命担当,不畏艰难,抱团取暖,共克时艰,顽强坚守科研科技阵地!这种献身科学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及自觉修养无疑值得今天的科技期刊人学习。
2 致辞《青年技术人员当前之使命》提出的科技人应有的使命意识
同期《工程界》发表的《青年技术人员当前之使命》一文中,作者赵祖康先生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对扰攘不安的国家局势,坚定信念,负起追求科学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局势的扰攘不安,我们技术员出路的不易,诚不能不令人觉得烦闷。但我愿大声疾呼,唤起我国青年技术人员千万不可灰心短气,反须加倍努力。当前我们所负的特殊的使命,也可说是应有的态度与精神,应有三种:一是致用,二是求真,三是殉道。”[6]
一是致用。“但我要劝青年技术人员还是要各守岗位,尽其在我的努力,人人能在任何情况之下用其所学,这是致用的第一义。”“我希望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界的各级领袖,都能使得还技术于技术人员,还技术人员于技术,那就各项事业,定能办得妥善而发达。这是致用的第二义。”“青年技术人员,应在困苦的环境中,谋得他事业的推进与扩张……这是当前致用的第三义。”[6]说明科技人员追求致用有三个要义,一是科技人员要坚守科技岗位,用其所学;二是要求社会提供良好环境,让科技人员能安于科研,用其所学;三是科技人要谋求专业成就。
二求真。“所以在我国目前学实用学(技术)的人,应当于致用之外,还能求真,求真是学,是科学家的态度,我人惟能有求真的精神,乃能有所发明,乃能使实用学成为道地的实用学。”“真也就是实在(ReaIity)。求真就是要能切实,敷衍塞责,好高骛远,都不切实,不能算有求真的精神。”[6]
三是殉道。“学技术的人应当以科学的原来方法—学,及有关国利民福的事功—用,做他的目标、他的途径、他的信仰,他的道,为了学,为了用,牺牲利,牺牲名,牺牲一切,必要时,甚至牺牲生命,也都愿意,这便是殉道。”“青年技术人员,如能以终身从事于技术事业,以求福国利民为责任,自己如此,并能鼓吹他人亦如此,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这种精神,即是殉道的精神。能认识这种责任,便是能以此为使命”[6]。
一般认为,科技人员对科技只有抱定“致用,求真,殉道”的态度与精神,不受名利诱惑,不畏困难,坚守科技岗位,才能担负起“福国利民”“国家复兴”的特殊使命:“要能以科学求真的态度为基础,以切实致用的事业为目标,以笃守殉道的精神为国家负起赋予之使命。”[6]为此他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中国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不良传统,“一进学校便以未来领袖自期”,一出校门就纷纷奔向官场,轻视做学问做科技,以致做学问做科技成了一些人不得已的选择,这样怎能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为此作者呼吁:“还科学家于科学……还技术于技术人员,还技术人员于技术。”[6]这种“致用,求真,殉道”态度与精神,当然也是科技期刊人应有的态度与精神,也是科技期刊人应有的使命意识。
3 二篇文献的启示
这两篇文献发表于70多年前,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果累累,举世瞩目。同时,我国的科技期刊阵容不断壮大,据《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统计分析报告》统计,中国的科技期刊达到5062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是,我国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期刊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近年来出现的令人关注的西方长脖子技术问题,说明我国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创新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具国际影响力的稀少,服务科研和科技发展的服务水平也需要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从追求论文的数量,到追求网络虚拟的计量指标到目前争相追求海外期刊发表,以及频频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说明我国的科研界存在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甚至反映出我国的科研论文存在偏离科研的情况。我国近几年博士培养力度虽然不断加大,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却有半数以上的博士在官场,高校毕业生赶考公务员持续高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布的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四成的毕业生进了党政机关,以至有博士争抢深圳的小学教师岗位、争当村官,反映出很多高学历学子放弃了学术研究,科技工作并不是科技人才的优选。
要解决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不利于科技工作的社会风气,更好地促进我国科研科技事业的发展,固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科研和人才及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机制,树立全社会重视科技工作的风气,吸引科技人才参与科研和科技期刊工作,但也需要广大的科技人不断发扬先贤们科学报国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及自觉担当精神,坚定“致用,求真,殉道”的态度与精神,学以致用,甘于奉献,自觉主动作为。
3.1 科技期刊人需要加强“致用、求真、殉道”职业精神的自觉修养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需要期刊的编辑人员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既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人员,也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同时更需要大量的科研和科技工作者撰文投稿。因此,科技期刊都是期刊编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晶,甚至很多科技期刊就是科技科研工作者业余付出的产物。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繁琐、辛苦,本身的经济收益不高,科研和论文撰写也是如此,但都作用巨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能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加快世界文明进程,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力量的比拼。我国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科技期刊承担着倡导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建设科学文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等功能和使命,因此,无论是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科技工作者,还是科技院校的毕业生,都应该加强科学报国的使命意识和职业精神修养,坚定“致用,求真,殉道”的态度与精神,热爱所学,培养科技科研工作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不畏艰难困苦,坚守科技岗位,专心致志,学以致用,积极开展科研,不能只为硕士、博士学业毕业、为职务晋升而搞科研和撰写论文,而是为科研,为科技的发展而科研,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奉献力量。
3.2 还科研论文于科研,还科研于科学
如何看待科研论文的作用,如今争议不休。科研论文不仅关系到科研水平的评价,而且己关系人才的评价,从而关系到人才的待遇。本来纯粹的学术一旦成为一种功利性的追求,就偏离科研的初衷,并不利于科研工作者求真务实,容易导致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近年来对论文发表的要求,从国内发表到国外发表,从SCI到IF,再到CNS,这看似从数量到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仍然不能排除为论文而论文。论文的本质是科学研究的发现报道,总结记录,是人类走向科学发现的追问和脚步,她的价值也许在今天,也许在明天,也许遥不可期,因此,对于科研论文,风物长宜放眼望,而不可局限于眼前的功利,既不能把它与人才等同,唯论文论,也不能不看论文,轻视论文的作用,而是要合理看待论文,洗脱论文的功利色彩,还原论文的本质,把论文还给科研,把科研还给科学。把论文还给科研,既需要国家及各科技单位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和机制,也需要广大科技人自觉强化科技发展的使命意识和科研担当精神。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力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如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以利于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把论文还给科研,作为科技期刊人也可以做很多工作,如:加强科研成果、科研人才及科技期刊的宣传,不断增强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荣誉感及科研工作的吸引力;在科技人员撰写论文方面积极发挥服务引导作用,一方面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科技工作者投稿,如科研咨询、选题策划,论文推介等,发展作者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改良科技论文编辑发表形式,对科研论文不要千篇一律要求长篇大论,格式整齐划一,应分类把握,灵活多样,可以是长篇论著,也可以是短篇消息、报道等,从而利于科技工作者撰写投稿,减轻负担。如《柳叶刀》等世界著名期刊的栏目设置和用稿就灵活多样[7]。
3.3 科技期刊人仍需发扬团结协作和敢于担当、作为的精神
今天,我们国家政治安定,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或政府主管的科研院所、科研学会、行业协会等主办的,有一定的办刊经费支持及相应的办刊政策支持,同时期刊协会,编辑学会,各类各级行业组织建设也很健全,这些群众组织在组织期刊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因此我国的科技期刊办刊环境远非是民国时代所能比拟的。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科技期刊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办刊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如:期刊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新媒体挑战问题,科研论文和科技期刊评价等的话语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单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期刊人自身努力,团结协作,需要科技期刊协会等行业组织更好地发挥协调、凝聚和引领的作用,团结全体科技期刊人共同寻求对策。如:由于期刊评价过度依赖商业数据库的具虚拟性的定量指标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期刊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8],尤其是盲目崇拜海外SCI、CNS之类商业期刊,使得科技期刊竞争缺乏公平,任由商业网络数据库和出版商着鼻子跑,期刊人几乎成了数据库的打工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很不利于中国科技期刊及科研科技的良性发展,对此,需要刊协组织团结全体科技期刊人共同发声,共同应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要为科技期刊争取话语权,维护科技期刊人和科技工作者的权利。同时组织科技期刊人研究制订公平合理的行业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如实行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加入同行评价指标,同行包括相关专业同行和科技期刊同行,从而使科技期刊人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利于科技期刊和科研的发展。近年来有关期刊协会等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如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及其《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但还需不断提高相关工作力度。对于科技人才的评价问题,科技期刊人与科技工作者交往最多,最了解科技人才,因此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方面刊协组织也可发挥作用,如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协助管理部门健全相关评价体系,促进各方面把科研论文还给科技科研。其他方面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科技期刊人共同应对和协调解决,刊协组织可发挥很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