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治疗对强制戒毒人员症状缓解的实证研究
——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2022-08-11敖小兰程龙刘伟方祖伟刘洁高真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均分后测戒毒

敖小兰,程龙,刘伟方,祖伟,刘洁,高真

(1.三亚学院社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海南 三亚 572022)

过去吸毒人员戒毒矫治方式相对单一,由于“心瘾”没有根除,很容易发生复吸现象[1]。近年来,使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吸毒人员戒毒已成为共识[2]。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为工具,有目的地引导并帮助个体或团体满足情绪、认知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心身健康、自我及人际关系整合的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强制戒毒人员复吸倾向性[3]。基于此,本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工具,分析音乐治疗对强戒人员症状缓解的效果,以期为戒毒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 年9 月—12 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选取50 名男性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25 岁,最大55 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25~34岁16人,35~44岁23人,45~55 岁11 人;小学毕业18 人,初中毕业24 人,高中毕业8 人。纳入标准:①无精神异常且在测试期间未使用治疗药物;②无严重器质类疾病和精神类疾病;③在文字理解方面无较大问题并可在施测人员指导语结束后独立完成测验。本研究所有流程均符合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规定,符合医学科研伦理要求,参与人员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工具

①音乐教室和音乐播放器:选用专业的适合团体音乐治疗形式的教室和音乐播放器,音响效果达到音乐治疗的专业水平。②放松音乐及各种乐曲:选用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式,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当场进行音乐放松治疗;所用乐曲均结合强戒人员当时的心理需要和引导路径选取。③音乐放松指导语:采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音乐引导想象”(guided imagery and music,GIM)的方法,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当场播放相关乐曲,使用相应的音乐引导指导语[4]。

1.3 方法

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对被试进行日常管理,三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高年级学生经音乐治疗专业训练后组成团队作为主试,在心理学资深教授指导下按音乐治疗的程序进行,治疗前后均进行量表测试。团体音乐治疗在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开展,每周1 次,为期4 个月,每次60~90 分钟,采用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每次主试都给予充分尊重和关怀,在前一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正面引导。具体流程如下:先进行音乐放松,接着采取多种方式播放音乐作品(歌曲),生动展现不同主题的乐曲旋律,让被试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引发多情感共鸣;然后让被试逐一发言表述对音乐作品(歌曲)的个人感受,引导被试感受生活积极面和自我价值,帮助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最后集体合唱。

1.4 观察指标

在采用自编戒毒人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同时,采用在Derogatis 编制的Hopkin’s 症状清单(HSCL 1973)为基础制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90)用以评定被试症状水平[5]。SCL-90 量表一共90 个项目,涉及内容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主要观察指标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 个因子,被试睡眠、饮食等其他情况作为第10 个因子“其他”来分析。量表结果的指标主要有总均分和因子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明显,阳性项目数可以反映被试症状分布情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质性信度在0.6346~0.8563,斯皮尔曼分半信度在0.6190~0.8503;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在0.692~0.897,其中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850 以上[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F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对被试症状自评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CMV)是否严重进行统计确认[7,8]。

2 结果

2.1 总均分、各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分析

被试后测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敌对及其他因子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试前测、后测恐怖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被试前测、后测的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表1 被试前测、后测的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项目 前测 后测 t P总均分 1.96±0.62 1.37±0.40 5.543 0.000躯体化 2.06±0.80 1.36±0.46 5.560 0.000强迫症状 2.10±0.72 1.47±0.43 5.018 0.000人际关系敏感 1.97±0.73 1.34±0.38 5.411 0.000抑郁 2.09±0.72 1.40±0.44 5.935 0.000焦虑 1.89±0.75 1.32±0.43 4.356 0.000敌对 1.75±0.74 1.34±0.45 3.252 0.002恐怖 1.50±0.57 1.30±0.42 1.972 0.054偏执 1.88±0.79 1.35±0.48 4.044 0.000精神病性 1.89±0.68 1.31±0.40 5.171 0.000其他 2.25±0.80 1.45±0.45 5.854 0.000阳性项目数 19.93±2.85 28.86±4.12 3.898 0.000

2.2 人口学资料分析

2.2.1 年龄

比较不同年龄组被试前测和后测的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测躯体化、抑郁和其他这三个因子分呈现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和总均分呈现35~44 岁相对较低,25~34岁和45~55 岁相对较高趋势;45~55 岁强戒人员的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和总均分较高。后测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呈现年龄越大,得分越高的特点,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被试前测、后测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表2 不同年龄段被试前测、后测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项目 25~34 岁 35~44 岁 45~55 岁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总均分 1.99±0.79 1.22±0.26 1.89±0.55 1.40±0.42 2.07±0.54 1.54±0.49躯体化 2.00±1.04 1.15±0.24 2.04±0.71 1.43±0.46 2.22±0.60 1.55±0.62强迫症状 2.09±0.82 1.30±0.28 2.12±0.70 1.52±0.47 2.06±0.66 1.62±0.50人际关系敏感 2.05±0.85 1.23±0.29 1.85±0.63 1.37±0.40 2.14±0.75 1.46±0.47抑郁 1.99±0.73 1.27±0.32 2.01±0.68 1.41±0.48 2.42±0.77 1.61±0.46焦虑 2.03±0.87 1.18±0.30 1.79±0.76 1.33±0.41 1.89±0.52 1.53±0.57敌对 2.07±1.11 1.20±0.31 1.52±0.38 1.38±0.50 1.75±0.47 1.47±0.48恐怖 1.63±0.70 1.14±0.24 1.48±0.53 1.34±0.40 1.35±0.43 1.47±0.53偏执 2.08±0.95 1.22±0.32 1.70±0.68 1.38±0.57 1.97±0.69 1.50±0.42精神病性 1.89±0.91 1.17±0.28 1.85±0.53 1.31±0.40 2.00±0.63 1.53±0.48其他 2.05±0.90 1.32±0.36 2.25±0.76 1.49±0.48 2.53±0.72 1.57±0.53阳性项目数 43.13±23.86 18.38±23.40 46.74±17.42 27.22±26.16 50.00±19.86 43.20±37.85

2.2.2 学历

比较不同学历组被试前测和后测的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中毕业被试后测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高于小学毕业和高中毕业,见表3。

表3 不同学历被试前测、后测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表3 不同学历被试前测、后测症状总均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s),分]

项目 小学毕业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总均分 1.97±0.56 1.28±0.39 1.97±0.69 1.44±0.45 1.90±0.57 1.36±0.25躯体化 2.03±0.73 1.29±0.45 2.09±0.84 1.45±0.52 2.14±0.93 1.27±0.25强迫症状 2.23±0.58 1.37±0.41 2.08±0.84 1.56±0.49 1.93±0.62 1.45±0.31人际关系敏感 1.99±0.74 1.22±0.37 1.96±0.77 1.42±0.40 1.93±0.60 1.39±0.30抑郁 2.15±0.68 1.33±0.44 2.08±0.80 1.45±0.46 1.96±0.54 1.42±0.38焦虑 1.83±0.74 1.26±0.37 1.93±0.80 1.38±0.52 1.83±0.66 1.31±0.25敌对 1.65±0.56 1.29±0.41 1.81±0.93 1.41±0.52 1.69±0.46 1.25±0.28恐怖 1.43±0.52 1.18±0.37 1.53±0.61 1.44±0.46 1.50±0.60 1.20±0.30偏执 1.91±0.88 1.26±0.41 1.80±0.80 1.43±0.55 1.94±0.61 1.35±0.37精神病性 1.91±0.65 1.27±0.43 1.90±0.76 1.33±0.40 1.88±0.57 1.33±0.33其他 2.37±0.66 1.29±0.38 2.30±0.96 1.54±0.52 1.97±0.62 1.55±0.36阳性项目数 46.89±19.99 22.33±31.22 43.13±21.13 31.87±29.39 51.88±16.03 27.13±22.3

2.3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通过Harman 单因子检验结果发现,共有20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7.97%,小于40%,提示本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 讨论

3.1 音乐治疗缓解症状的有效性与机制

音乐与人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诸多古圣先贤很早就有关于音乐疗愈身心的论述。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将我国古代“五音疗疾”思想体现得极为丰富;《史记·乐书》载“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的心也”,其描述了音乐能促进人体机能的阴阳调和,调节血脉[9]。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后测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敌对及其他因子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试前测、后测恐怖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音乐治疗对强制戒毒人员症状的缓解是有效的,具体机制可从生理、心理及人际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加以分析。

3.1.1 生理方面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经过音乐治疗后,躯体化和其他(睡眠等)因子分的平均分值显著降低,说明音乐治疗可有效改善戒毒人员因毒品刺激形成的生理应激,帮助戒毒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起到缓解症状的生理调节之效。分析可知,音乐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音乐治疗具有恢复和改善机体生理正常功能、缓解外部刺激引发应激反应等效果[10]。

3.1.2 心理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经过音乐治疗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敌对因子分平均值显著降低,这些因子均属于心理因素,说明音乐治疗具有缓解调节被试心理方面症状的作用。音乐治疗之所以对人的心理起调节作用,可能是因为音乐治疗能推动患者宣泄被压抑下来的消极情绪,激发生命的积极的体验和资源,控制负面情绪和压力,最终走出痛苦和困境[11]。

3.1.3 人际与社会交往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经过音乐治疗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平均值显著降低,说明音乐治疗在戒毒人员的人际和社会交往的优势和机理也是明显的。分析可知,强制戒毒人员接受团体音乐治疗时处于一种“小社会”的环境[12],这些可以帮助其增加社交活动、促进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恢复社会功能[13]。强戒人员在接受治疗前,大多处于困境而自暴自弃,缺少自我价值感,不愿与人交往。在团体音乐治疗环境里,被试通过聆听音乐,发表感慨,相互启发和感染,在对音乐的共同体会和相互交流中发现事物积极面对,获得自我价值,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了人际关系。

3.2 音乐治疗实施效果的其他启示与建议

3.2.1 阳性症状数量分布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经过音乐治疗后,阳性项目数却增加了,说明被试阳性症状数比较离散,即戒毒人员症状得到缓解,但阳性症状数量变多了,建议对症状数量少的戒毒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音乐治疗,对症状数量多的人员继续开展团体音乐治疗;也可建立同质性音乐治疗小组对具有某一特定症状的人员集中开展相应的音乐治疗。此外,考虑到强制戒毒人员阳性症状较多,建议进行一轮音乐治疗后,开展针对性延续音乐治疗。

3.2.2 恐怖因子分前后变化不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前测、后测的恐怖因子分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强戒人员全程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强制约束状态,其所处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没有诱发恐怖的因素[14]。此外,也可能是因为音乐治疗时间有限,导致恐怖因子分前后变化不显著,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增加音乐治疗时间,验证相关结论。

3.2.3 开展音乐治疗的条件

开展音乐治疗是有条件的。一是主试的音乐治疗水平,主试需要经过音乐治疗专业训练,并具备一定专业水平,这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二是音乐治疗的形式,团体音乐治疗能够较好地宣泄自身情绪,还能增加社交活动、促进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恢复社会功能,治疗效果比个体音乐治疗效果好。三是接受音乐治疗人数有一定限制,人数多达不到治疗效果,人数少构不成团体氛围。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对强制戒毒人员症状缓解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这几个方面。由于本研究被试均来自同一机构,且研究时间较短,可能存在结果偏倚,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均分后测戒毒
蝴蝶标本(外一首)
关于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衔接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