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以宁波市棠云村为例

2022-08-11宋璇鄂怡然何昕卓周圣佳吴忠杨钊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艺术

宋璇 鄂怡然 何昕卓 周圣佳 吴忠 杨钊

(浙江万里学院)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又称“艺术乡建”,艺术乡建作为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既有鲜明的特点,也有中国乡建的共同属性。它具有文化寻根、文化自省、文化批判以及文化建设的多重视角和使命。因此,在“艺术乡建”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的研讨、规划和实践“艺术乡建”推动棠云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棠云传统村落现状

(一)棠云传统村落概况

棠云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北靠溪口镇,南靠大雷山,位于岩头和楼岩乡交界处,西连班溪乡;三面环山,呈长条半包围结构,村落地势南高北低,以15°缓坡递进,是典型的山地村落。日照时间较短,种植面积有限,但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棠云的辉煌始唐至明,如今主要的街巷空间和依山傍水的山坳型村落布局基本保留。村中四通八达的小路走向较以前略有变化,石板或石子铺就的整洁道路透露出自然的气息。路两边是民居的土墙和古建筑的山墙,让人闻得到粉墙黛瓦的精美江南气息,村内的溪水千年不改流道,承载着子子孙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

(二)棠云传统村落的艺术特征

1.棠云传统村落平面布局的特征

成熟的古村落居住建筑环境是人与环境共生的集中体现,也是乡土形态、人居形态的楷模。棠云古村历经千年风雨,村落形制完好,至今较好地保存大量清代、民国古建筑。建筑群整体比较密集,住宅、店铺、家庙、祠堂等布局完善,构成棠云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的建筑“群化”特征。

祠、庙是棠云村的典型乡土建筑,其中云溪庙位于村口,据《汪氏家谱》记载,云溪庙始建于清朝同治元年,现今保存完好。

2.棠云传统村落的建筑色彩和装饰特色

基于自然和地理条件,棠云传统村落的先人运用他们的智慧来适应当地条件,以创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体系,呈现的整体颜色主要是灰色,亮度低,但美观大方。

3.棠云村落保护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表1 对棠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总体评价

表2 棠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表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难

根据有效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群众对于棠云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是表示认可的,而小部分群众是存在异议的。绝大部分村民祖祖辈辈在此生活,依靠山林、副业及社保基本可以实现生活上自给自足,对目前的生活基本满足。

4.棠云村居民访谈分析

棠云艺术谷创始人邬先生表示:其从小在棠云长大,村民生活淳朴,商业气息很淡,真实地还原了江南地区人们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棠云的建筑是两至三层的木质结构,对于艺术写生选材、寻找一些不同风格的建筑非常有帮助。

棠云干部谢主任表示:棠云艺术谷建成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艺术棠溪”的概念。棠云艺术谷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以它为首后续会在原有的厂房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民宿。

(三)棠云传统村落价值分析

棠云村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遗留至今的古建、祠庙、廊桥、茶亭等物化载体完好的承载了棠云村跨越千年的文化历史和百年传承,竹纸工艺、传统竹制品工艺及各类传统手工艺则构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两者交相辉映,共同搭起棠云村历史的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特色。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棠云传统村落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实施棠云振兴战略缺乏统筹思维

棠云村内工厂较少,就业创业机会少,经济来源单一。村落中小农经济受市场冲击影响波动大,抗打击能力小。政府对乡村振兴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助农资金和乡村振兴资金的专项专用未落实到位。村内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现有农村人才能力、素质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农业后备力量储备不足。

(二)基层组织执行力不够,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

村民们满意度较高,思想较为保守,对乡村振兴了解程度不深,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三)实施棠云振兴战略中三产未能成为主体力量,缺少支柱产业的支撑

产业集成水平不高。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集成度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村民主要以售卖农副产品为主,第一产业笋制品还未统一规格,无法大批量生产,且具有季节性,桃树种植规模小。村内均耕地面积较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扩收的渠道不足。

二产手工业劳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古法造纸和竹编工艺无传承人,生产步骤繁琐、劳动强度大、工资低、从事人员少、需求量减少等多方元素导致无法达到量产的程度。

三产旅游业不够成熟,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低,知名度低。缺乏棠云特色的旅游体系构建,缺少特色建筑和节点打造,未能形成旅游集群,景点服务不到位,未形成良好的棠云印象,游客体验感差。

三、艺术乡建助推棠云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与保护有效结合

1.改变产业结构,创新性发展地域文化

针对目前棠云村普遍存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应通过“艺术乡建”赋能具有地域特色农副产业和文化,改变产业结构,拉长社会经济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通过“艺术乡建”赋能,创造性转化传统特色的手工技艺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体验参与型乡村田园观光和地域性文化展览等项目,实现工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2.以“多元化”手段助推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活态”传承棠云古法造纸技艺和竹编技艺基础上开设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形成“全国造纸文化观光园”、闪客体验区,以文化体验为亮点加速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对周边产业的辐射。

不断探索棠岙纸和竹编的应用领域;赋予棠岙纸和竹编新的时代意义,以此带动棠云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棠岙纸和竹编的销售渠道及增加附加价值。

有效运用好文旅融合带来的流量,使传统工艺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找到新的受众和领域,促进产业链完善,形成当地特色的文化输出。

(二)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能够不断进步的基础,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结合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2005年8月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望得见乡愁”的乡村振兴底色。因此在规划理念、规划实践上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配套实施,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农村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农村的交通建设,完善和提升农村公路网,以此增加内外的多元流动。

2.现代商业思想和行为助推乡村振兴

棠云传统村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村落,当地居民平均每户年均收入仅在八千元左右,所以,光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传统、对历史的宣传,使得棠云传统村落居民养成对传统和历史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要把现代商业思想和行为融入棠云传统村落古朴的农村思想中,勇于开拓、创新,才是保护棠云传统村落的根本出路。

(三)精准实施“艺术乡建”、精细深耕“艺术棠溪”品牌

首先,在深度挖掘棠云特有历史文化肌理和地域特征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有温度、有灵魂的乡村文旅文创产品,包括特有的“艺术棠溪”文化IP、logo、文创以及旅游周边纪念品。文化IP应富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增加游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加棠云对游客的黏性。logo以“棠溪”艺术化处理为手法,结合当地建筑特色、村民安居乐业的特点,形成棠云的标志。

其次,文创以及旅游周边纪念品围绕IP形象和logo展开,不断进行细化,推出系列周边产品,形成包含表情包,古法造纸、竹编、特色美食等一系列产品外包装统一品牌、形象,快速形成品牌矩阵,传播、宣传棠云。

最后,成立若干专业经济合作社来统一管理品牌,定标准,授权,以整体形象应用标识、形象,赋能村落一、二、三产业,打响“艺术棠溪”品牌。

(四)发挥品牌优势,文旅融合推动传统村落发展

1.艺术生态带动旅游发展

为进一步培育文化艺术市场,做好艺术家入驻棠云工作。运用创新打造艺术创作、研学进修、旅游接待等方式相辅相成完善“艺术文化+旅游”模式,坚持以“艺术棠溪”为方向,为农村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延伸提供新途径,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经验,成为艺术家入驻的成功案例。

2.艺术乡建带动文化修复

棠云村要立足于自身的环境优势、人文风情打造自身特色旅游。依托棠云生态优势进行区域规划,开展具有创造性艺术活动,深挖乡村人文之美,提升乡村生态之美,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激发乡村价值新活力。

在“艺术棠溪”品牌引导下,打造以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地和旅游目的地,以艺术为媒介,改善村庄环境,凸显文化优势,带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强化体验中心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如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应成为棠云村文化特色的重要一环,要让游客们切身参与体验到古法造纸的工序中,激发对非遗传统的重视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引发人们关于传统手工艺流失的警觉。

四、结语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以“艺术乡建”以及“乡村振兴”为背景,较为完善了“棠云传统村落的艺术、文化特征”和“后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实践体系。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扩展对浙东传统村落的研究,并能在现实中对政府、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在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中有着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乡建”背景下的地域文化发掘和弘扬,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乡村振兴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论能够为棠云村在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以及建设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以及由开发带来系列的环境问题等方面提供更为有益的参考,并对奉化区进行整体旅游开发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1]吴忠,田鸿喜.大济古村落建筑环境艺术特征及保护和发展的思考[D];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刘原平,刘琳.原生环境对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及构造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年10期.

[3]刘芳.新苏南模式下的乡镇发展 ——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10期.

[4]董伟丽,姜波,何建华.山东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再利用设计——以青州市井塘村为例 [D],山东建筑大学;2013 年.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艺术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