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11洛桑更才

福建茶叶 2022年3期
关键词:区域性茶馆文学作品

洛桑更才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 拉萨 850000)

茶馆作为空间文化具备区域形象,更被赋予中国化象征。感受茶馆文化的发展,在其风云变幻中强化梳理与剖析,了解茶文化底蕴,勾勒区域发展面貌,将其融入中国文学作品中既能使其成为重要写作素材,又能推动茶馆文化的创新传承。在茶馆文化中感受人间百态,剖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茶馆”。以茶馆文化入手,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文学特色,能充分感受中国文学作品的空间功能,以此彰显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能推动我国文学作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 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足迹

中国文学作品中拥有茶馆文化元素的作品数不胜数,《茶馆》、《激流三部曲》、《反正前后》、《峨眉山的雪》、《萨迦格言》等作品中都包含茶与茶馆景象,这也是茶馆文化覆盖面广的象征。茶馆作为最基础的空间形态,既能融汇人间百态,又能看清历史变革。许多中国作家曾去过茶馆饮过茶,因受其精力,后期创作也擅长书写人间百态,感受茶馆中热闹的场景,以茶馆窥探社会形象,从多角度感受不同时局,能真正借助文学作品,感受茶馆文化的无处不在,也能在茶馆文化中感受区域文化特性,强化传统文化传承。茶馆文化隶属于优秀传统茶文化,在茶馆文化中感受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加强作品统计能进一步感受茶馆文化足迹,更能进一步感受中国化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语言与文学特色。《丁跛公》、《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暴风雨前》、《还乡记》、《在甜茶馆里》等作品有对茶馆文化进行描述的部分,甚至其中的茶馆有明确的名称。感受茶馆文化的无处不在,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品味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也能助推千年传承的茶馆文化,走出民族,走向世界。

2 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书写

2.1 茶馆风俗再现

目前饮茶已成为许多区域民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茶了解不同区域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习俗,能进一步感受茶馆中的人间百态和多元文化,更能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但经过多年发展其生活习俗已成定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茶是许民众的固有习惯。许多茶馆在凌晨5点便已开门,晚上更是深夜才会关门,天未亮时迎接茶客,月亮高高挂起时才关门,接客超过8小时的营业时间也说明饮茶充斥很多区域民众的生活。许多民众习惯喝一碗早茶后再生活或工作。劳动者以喝茶提神,而许多老年人借助茶叶中的茶多酚预防三高和一些疾病。饮茶具有养神、养心的价值和作用,这也使许多区域形成喜好饮茶的风气。《大波》中经常出现到茶馆买热水的场景,买的热水既能泡茶,也能供家人洗漱,且茶馆盖碗茶十分便宜,消费门槛又相对较低,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和大众化奠定了茶馆文化的根基,也为其蓬勃发展提供助力。而茶馆就是中国民俗中的典型,许多茶馆的文化氛围,能为茶客提供精神享受,也能利用物质享受使茶客在茶馆中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许多与茶有关的风俗礼仪大量融入于中国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中茶礼仪和茶道德的展现,能显现茶馆风俗,也说明茶馆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作者会利用对茶俗的理解判定不同人的表现,也会利用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2.2 多层主题呈现

一般文学作品中的茶馆也根据其选址和内部环境被分为高中低档,大众会依据自身消费能力,选择适宜的茶馆休闲和娱乐。许多不同层次的茶馆和谐共生,由于其客户群体不同,因此也不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虽是如此,但许多茶馆中的冲突能映射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例如,成都茶馆的六腊之战,是指每年的年中和年末很多教师会来茶馆唇枪舌战。唇枪舌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凸显个人价值,找到更好的教学岗位和工作岗位。众多教师因利益关系冲突而集聚,又因利益关系而交好。又如西藏拉萨的光明港琼茶馆,在几乎每日都处于爆满状态的公共空间中,教师、僧人、公职人员、商贩、乞丐等各色人员全部汇聚于此,以茶馆为依托进行着信息的交流、身心的休憩、生意的谈判等等。从茶馆的气氛中感受公共空间的氛围,将其作为大社会的小缩影,能了解当下大众的基本消费水平。一般南方茶馆数量相对较多,许多人通过饮茶休闲,这与文化传承和区域性特征有关,仅拉萨一城,在短短几十年内几乎实现了百米一间茶馆的盛况。许多人并不是为了追求到茶馆喝茶和消费,而是在茶馆沟通交流、谈天说地,茶馆通过人际往来成为所见所闻、讨论时下热门事件的集中地。而茶客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能在茶馆中了解先进思想,也能在茶馆吃茶中开怀畅饮。由于茶馆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因此许多作家认为其具有封建象征,不愿意在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中融入茶馆。但茶馆不仅包容进步人士,也包容各色各样的人,感受茶馆的包容性,能发现许多中国文学作家深受茶馆文化影响,其作品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传统文化的身影。茶馆中和谐与冲突、消费和启蒙不同主题的显现都能感受背后的人间百态,将茶馆文化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有利于提升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也能在其艺术性增强的基础上构建更多社会的“小缩影”。

3 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表现形式

3.1 文学作品的区域发展

中国文学家的成长环境与家庭环境都会对其后期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茶馆文化以其独特区域性特征成为文学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巴金的《家》、艾芜的《石青嫂子》、沙汀的《土饼》等作品以多维度展现巴蜀特色,扎西达娃的《在甜茶馆里》亦对西藏地方茶馆文化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感受茶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利用其拓展文学作品内涵,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中国文学家赋予文学作品的情感。文学作品中借助区域性茶馆文化推动其区域性发展,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忠于民族以此奠定根基,才能厚积薄发。忠于现实、忠于读者的作者,更应尊重自己,将所生活所体验与所感悟融入于文学作品中,才能确保思考与创作携手并行。茶馆文化中的区域性特色是作家书写故乡的入口,立足于不同作品,了解其关于茶馆的描写,加强有效借鉴进一步感受茶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有利于加强对茶馆文化的借鉴和应用,也能拓展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形式,提升其象征意义,赋予其民族内涵。益希丹增的《走出西藏》开篇布局就通过茶馆的情节展开;《成都的印象》主要描写成都的抗战后方社会生活,周文对酒馆、茶馆等区域进行着重描述;《饥饿》描述公园喝茶的场景;《缙云山纪游》是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作为喜爱饮茶、品茶、到茶馆中小坐的文学家,在《缙云山纪游》中写道“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甘茶是缙云山特产,以诗表现对好茶的赞赏,以多种形式传承茶馆文化,使茶馆文化这一具有区域性的空间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于文学作品中。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融入是对区域性风土人情的全方位展现,更是对茶馆空间背后蕴含社会现象的反思。我国在经历“白话”运动后,文学作品逐渐出现通俗倾向,体裁、创作模式也逐渐出现变化。从市民生活中感受文人眼中的生活空间,并在茶馆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能提升通俗文学的艺术性,并在茶馆文化融入于中国文学作品时,积累宝贵创作经验与创作灵感。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受作者自身影响,也受创作背景和创作时间影响。茶馆是喝茶谈天的娱乐空间,当娱乐空间人声鼎沸时,其讨论的也多为实时热点。中国文学创作者会在茶馆空间中了解民生百态,并以此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包容性,并在文学作品中纳入各个层级,以此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并显现通俗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茶馆空间不仅是展现人间百态之所,也是中国文学家观察大众生活的好去处。借助茶馆文化揭露不同阶段的人间百态,可感受不同岁月中的百姓生活。具有时代性与区域性特色的茶馆文化,有效融入于中国文学作品中,能真正使中国化文学作品进一步升华。

3.2 区域文化语言的涌动

中国文学作品因其特殊文化魅力,惊艳全球,茶馆文化中具备的区域文化语言,也能彰显不同区域的民族特征。部分善于创作方言方面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展现地方文化魅力。茶馆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场所,既能展现地方文化语言的特色,也能在相互嬉笑怒骂中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感情,展现多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魅力。语言文化是最显著的区域性标志,通过表达感受方言的韵味,能感受不同语言的灵动性。饮茶被称为吃茶、品茗、喝茶等,从不同的语言特色中感受茶文化的无处不在,能进一步感受茶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四川为例,四川将喝茶称为吃茶,吃本身有补充能量的意思,因此四川地区将喝茶作为生活必需品。以茶馆服务员为例,茶馆经常泡茶和续杯的工作人员要见机行事,也要学会调节氛围,才能使茶馆生意兴隆。从许多四川方言的腔调中感受语言魅力,了解与茶相关歇后语和成语的意蕴,感受民间智慧能使茶馆文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茶馆文化特征,了解不同区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能认知不同时代的生存价值与不同时代民众对生存价值观的认知。甜茶馆在拉萨从兴起到如今的繁荣不过百年历程,但从藏族人民对茶馆刚开始的排斥到逐步接受,再到日日离不开茶馆,承载的是当地人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发生的转变,茶馆已成为今日中国文学里的西藏书写中不断被关注的一个文化空间。老舍借助《可爱的成都》记录成都生活,成都的生活给远离故乡的老舍带来一丝温暖。虽然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吸收各国文化,但具备浓厚我国特征的茶馆空间并没受到西方文化侵蚀。许多好茶之人在茶馆中谈天说地,各种地方语言在茶馆中碰撞,形成一幅热闹的场景。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的或是奔放或是含蓄的生活形态融入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仅能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也能使茶馆被赋予特殊的文化。

沙汀、罗淑等作家享誉盛名,其作品中融入的方言是对地方语境的另一种表达,也增强文学作品的区域魅力和语言魅力,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与个人思想,能使读者感受方言魅力,并以此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韵味。人物之间利用方言进行对话,强化文学作品的戏剧化色彩,感受民族语言的张力,能在娓娓道来中增强中国文学作品的戏剧效果。《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的作品,其中方主任与幺吵吵吵架的场景充满火药味,这些充满火药味的地方性语言也能展现方言中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从其中感受方言的魅力,在跌宕起伏的地方性语言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能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我国拥有56个民族,虽然官方语言是汉语,但不同区域性语言也获得了相应关注,而茶馆是出现区域性语言最多的娱乐性场所,强化茶馆语言文化剖析是对传统茶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方言文化的继承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动发展,以此创新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形式,能演绎一出别具一格的中国化文学作品。

3.3 多重功能的空间文化

茶馆文化本身属于空间文化之列,在现代文学中,茶馆与酒店、家等构成了空间意象群,不同空间存在价值不同。茶馆空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将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融入于茶馆空间内,对茶馆的风格和环境等进行着重描述,能了解不同年代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空间结构对中国文学作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梳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茶馆空间,发现许多茶馆活动能推动文学作品情节发展,也能为不同角色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景。茶馆本身属于大的空间,其中包含许多小的形态,能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还有戏剧、说唱等表演。《还乡记》中的田畴宴请同事时选择一家临江茶社,这家茶社物美价廉符合人物形象;而《赶路》中的茶馆并不会驱逐过夜的客人。茶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具有集合性的空间形象,许多茶馆空间环境被分隔,也有许多茶馆属于作者的主体空间。感受不同作品背后的价值意蕴,梳理其空间文化,感受茶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不难发现茶馆是社会影像的缩影,利用茶馆展现独特的区域魅力和文学风采,既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强无限布局,也能利用空间单元推动故事情节演进,以此形成一个多故事协同发展的空间背景。以30年代左右的茶馆空间为例,这一年代硝烟弥漫,茶馆与战争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一阶段茶馆人声鼎沸,但茶馆中人们的哀思能对战争年代进行充分刻画。战争年代人们需要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逃脱现实困境。与茶馆空间对比的是人们对时代的无能为力与个人力量的弱化,借助茶馆空间规避现实社会能反映出人类个体对灾难的本真状态。茶馆本身是休闲和娱乐的最佳场所,也能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茶馆中的不同阶层消费模式不同与其他昂贵的消费相比,茶馆以物美价廉获得许多中下层人士的热爱。许多中国作家都有茶馆消费的经历,这些作家对茶馆空间的多维书写使现代文学作品被赋予特殊的区域性风采。《老烟的故事》这一作品中主人公经常在茶馆活动,记录其茶馆生活部分,感受茶馆在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能进一步加强对茶馆文化的梳理和认知,也能在文学空间中感受茶馆的兴起和繁荣。茶馆作为拥有多重功能的空间文化,结合着乡音与乡情能帮助个体消耗时间。许多人在茶馆饮茶,能回忆起故乡的场景。中国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对茶馆的提及和书写,都说明茶馆文化对中国文学作品发展的价值,以茶馆作为揭示社会现实的入口,利用其减缓压力,能充分丰富文学作品文化意蕴,并提升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和艺术性。

4 结语

在茶馆中品味茶香、感受茶韵,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认知文人墨客对茶馆的别样情怀,可以多维角度加强中国文学作品欣赏。茶馆既是交流放松的场所,又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茶馆文化受到文学家的重视后,其本土化和区域化特征也使中国文学具备浓郁的民族特征。中国民众在茶馆中以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模式进行交流,许多茶馆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感受茶馆文化的重要地位,加强深入研究,既能推动茶馆文化与中国文学作品协同发展,又能在二者融合时创新空间文化继承形式,从而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学作品发展方向,以此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区域性茶馆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成都老茶馆》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临夏州一次副高外围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加强跨地域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
文学作品与数学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