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育实践

2022-08-1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戏曲史中国戏曲戏曲

滕 叶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国伦敦TW200EX)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传播加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地融入各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1]。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对戏曲教育者提出殷切期望:“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

作者在中国戏曲学院本科、硕士期间修过“中国戏曲史”课程,受益匪浅,目前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攻读戏剧学博士学位。受疫情影响,2020年暑期至今留在国内,在某艺术学院兼课,主讲“中国戏曲史”。作为留学生,对课程思政有深刻感受,也因此积极主动地结合自身感受细致挖掘“中国戏曲史”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一、“中国戏曲史”的课程思政价值

“中国戏曲史”是戏曲类专业必修课,全面介绍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各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主要作品和经典戏曲人物,讲述中国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盛衰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国戏曲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懂得中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与审美价值,培养其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同。

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一直有“师徒传承”特色,行业性强,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直接、深远、全面[3]。“中国戏曲史”是戏曲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极其重要,小班授课,课程思政有其特殊地位和关键作用。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显特征,范围广、底蕴深,可以提炼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大略,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中国戏曲史”的教学方法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国戏曲史”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慕课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中国戏曲发展的时间轴为顺序,结合PPT课件、黑板板书、图片与视频资料讲解,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同时向学生推介上海戏剧学院刘庆教授团队在“智慧树”课程服务平台推送的“中国戏曲史”慕课。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专业基础、成长环境、性格等个体差异,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补充和质疑其他学生的见解。教师在课程QQ群、微信群里给出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与预习提醒,提供参考资料。每次课引出核心问题,介绍背景与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探索,通过互动了解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面及运用能力等情况,课后有针对性地交流、鼓励。

(三)结合切身感悟的课程思政

从东方戏曲王国到西方戏剧之都,作者冲着英国戏剧的悠久历史、深厚传承前往留学,学校所处的伦敦西区正是戏剧业集聚发展、与纽约百老汇比肩的世界两大西方戏剧中心之一[4]。留学经历一方面让作者了解了英国的文化政策、运营管理模式、伦敦西区剧院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中西戏剧文化比较,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文化传承。

戏剧学专业留学生很难申请到国外高校的奖学金和助教、助研职位,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了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全额奖学金。2020年春,疫情来势汹汹,我国大使馆、领事馆常与留学生联系,告诫安全事项,还给每个留学生及时快递了抗疫“大礼包”。祖国的关怀与牵挂,令每个身处异国他乡的学子动容。作者结合切身感受与教学内容,在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流传、促进戏曲演进与改良的关键因素、戏曲经典人物、戏曲艺术的抢救与发展等知识点讲解中,自觉地将传统艺术、国家名片、文化政策、民族气节、非遗传承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自然融入文化自信、专业修养、道德伦理和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四)融入情感的课堂教学

自然、真诚、精练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课程兴趣,提高培养效果。相反,单调枯燥的陈述、照本宣科的讲解、缺乏情感的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中国戏曲史”教学过程中,用平和亲切的语言,融入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授课教师的体贴、鼓励与期望,促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敢于表达、勇于互动,于快乐中事半功倍地学习。

(五)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每位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质、经历在课堂上幽默教学。作者性格开朗,课堂敢于尝试“丢包袱”,用适度夸张的语言,点缀少量现代网络用语,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出现问题的时候,偶尔用夸张的言语帮助出错学生避免窘态,及时解除课堂尴尬。传统戏曲中的诸多诙谐桥段,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绝好素材。

三、“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中国戏曲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文艺人才的家国情怀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是唱旦角的,为了演出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5]。但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戏;刘德华先生一次在日本演出时说:“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以后介绍我时,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作者兼课的艺术学院建校70年,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人民需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才,部分毕业生成为了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和教学名师。他们的艺术生命扎根于祖国大地,艺术创作始终凝聚着家国情怀,因此艺术之树长青。

无论学艺还是从艺,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滋养、国的培养。个人、家庭、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是华夏学子的精神原乡。

(二)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

中国戏曲是音乐、舞蹈、文学、杂技、武术、美术和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6],是有巨大历史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7]。中国戏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特有的东方文化结构,体现和承载了国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绝佳载体。

1930年,梅兰芳远赴美国举办了历时7个多月的商业文化推广演出,大获成功,好评如潮,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1956年7月,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法国拜会当时西方最具创造性、影响力的艺术家毕加索。毕加索说:“不是说客套话,在我心中,这个世界若谈艺术,首推中国艺术,其次是日本艺术,但日本艺术源于中国……”

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艺术特征,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是世界戏剧文化园里最美丽的花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绝好素材。

(三)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

戏曲文化“守正”就是坚守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传承民族艺术精华;“创新”是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传承与发展,形成更符合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戏曲艺术“守正创新”就是在继承传统戏曲艺术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8]。通过不断挖掘中国戏曲故事内涵,从中提炼精华、摄取能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结合,把优秀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艺术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融合,实现基于“中国戏曲史”课程跨越时空的创新超越。

(四)团队意识的重要意义

戏曲是系统工程,戏曲创作从选题构思、田野调查、采风、剧本编写、音乐创作、戏曲排练到现场演出,涉及策划、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乐队、道具、化妆、音响、灯光、字幕、摄影等多个方面,环环相扣,人人关联,需要协调管理、密切配合,剧组成员之间的协同互助十分重要。因此,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协同发展理念,既要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又要遵循团队整体需求,培养“个人的失败就是团队的失败”的集体意识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意识。

(五)艺术伦理的道德准则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戏曲艺术被赋予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价值。在商演等市场交换中,戏曲艺术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还取决于其商业价值,因此,必须用伦理道德准则加以规范、约束,使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戏曲艺术创作、传承和展演的各环节,应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当代戏曲类专业学生是未来戏曲艺术的策划者、表演者和管理者,要在培养其文化素质、专业修养的同时,加强伦理意识、道德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道德自律性。

(六)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课程学习有结课的时候,但知识技艺的学习没有终点。中国戏曲艺术,不仅需要学习传统艺术,也需要守正创新地学习现代艺术、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科技日新月异,电声音效、电子乐器、多媒体设备、现代舞台灯光控制、虚拟场景、LED高清屏幕背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高新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舞台,网络化、信息化几乎延伸到了所有行业,这是个知识创新的学习型时代,必须紧跟时代,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代保持同频。

四、“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一)遵循高校顶层设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大方向上把握,统一部署,专门培训,请专家讲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教师掌握三全育人的内涵与方法,充分认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卓越价值对学习的引领作用。授课教师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对课程思政有了更高维度的认知,因此能够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涵、踊跃投入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二)全面提高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素养

“中国戏曲史”授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戏曲专业知识,更要有家国情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好课堂内外的思想引导。作者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课程思政意识,有细致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保思政元素自然且正确地融入课程内容的努力,有获得课程思政润物无声优良效果的强烈意愿,但课程思政是新兴事物,即使形成了备课材料,也难有充足把握取得预期成效。因此,作者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虚心向前辈学习,向课程思政经验丰富的教师讨教,在加深课程内容理解的同时深化课程思政认知,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每次上课自行录课,课后观看、分析总结,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持续提升课程思政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三)持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将中国戏曲与课程思政融合,将价值教育融入戏曲知识教育,需要从更高角度、更广维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结合课程思政,更新课程教学目标。以中国戏曲史上的“人”和“事”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戏曲故事,自然导入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中国戏曲主要剧种》章节介绍豫剧时,专题介绍艺术家常香玉:有“戏比天大”感言的常香玉,1951年8月忍痛别离幼小子女赴全国各地义演,将募捐所得、个人积蓄悉数捐出,购买战斗机,还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为抗美援朝战士慰问演出近200场。其爱国情怀,很能感动青年学生。

其次,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完善、更新学院的课程资源网站内容,建立课程微信群、QQ群,以雨课堂方式实现课堂统计、课堂作业、随机提问。图1为课程的部分PPT课件截图。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慕课自学。推介慕课资源,学生课后可利用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不受时间限制地利用慕课自学。

图1 “中国戏曲史”部分PPT课件截图

最后,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前布置小任务,分组准备。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小组当堂讨论,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以“现代技术应用”为例,前两周课程给出案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威虎厅里,座山雕举枪打灭了一盏灯,杨子荣接着一枪打灭了两盏灯,八大金刚忍不住齐声喊“好枪法,一枪打俩!”某次演出,剧务拉错了闸——在座山雕开枪后关了顶棚上的三盏灯,造成杨子荣无灯可打……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能否避免这样的尴尬。两组学生欣然领命,在后续课堂展示中给出了灯光自动控制方法,其中一组学生邀请在某高校测控专业就读的同学设计了利用演员手中的“枪”发射无线信号控制枪声、延迟半秒关灯的电路,备受学生称赞。

(四)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团队协作、艺术伦理、终身学习等元素巧妙融入课程内容,使戏曲类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贯通培养。部分知识点的课程思政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案例

(五)构建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

一改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用多重指标与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分组讨论、平日作业、雨课堂作业、到课率、期中小论文、期末考试等加权得分,且均不同程度地融入思政元素。期末考试形式也在卷面考试基础上增加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案例探索与讨论等形式,分阶段、分类型考核,全面客观、科学公正。教学过程在体现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凝聚力,通过育人效果、学生评教、同行听课评价、督导听课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多维度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

戏曲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休戚与共。“中国戏曲史”用戏曲讲解中国故事,组织精练的课程思政元素,创设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寓于其中,使新时代的理念、思想、战略、实践成为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动力源泉,把“教师想讲的”变成“学生想听的”,把“学生想听的”变成“教师想讲的”,把专业课堂变成综合育人阵地,实现知识传授过程中自然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戏曲史中国戏曲戏曲
“《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蒋星煜:一位“较真儿”的戏曲史家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