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百年对语
——纪录片《百年对语——从“90后”到“90后”》创作体悟

2022-08-10谭世桢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彭湃编导建党

□ 谭世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东广播电视台摄制了献礼建党百年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百年对语——从“90后”到“90后”》,该纪录片共5集,每集25分钟。该片以发生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事件为大背景,采用当代“90后”与一百年前的“90后”跨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以毛泽东、周恩来、彭湃、叶剑英等为代表的一百年前的“90后”,在风华正茂之时怀揣救国梦想,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的故事。该片史实准确、手法创新、制作精良,以新的视角重温党史,有对照当下、启迪未来之意义,是一部难得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青春之作。笔者作为该纪录片的总导演,现就该片创作的特色和亮点谈几点体会。

汲取青春力量,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隆重庆祝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总结历史经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成就非常重要。但如何摆脱故纸堆里的历史,用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讲述革命先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动人故事,这是创作团队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经过调查研究,创作团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在人们印象中,中国的革命先驱都是成熟干练、久经考验的人。然而查阅他们的生平,会发现其中许多人都出生在19世纪90年代。回溯到一百多年前,以毛泽东、周恩来、彭湃、叶剑英等为代表的年轻人,用当代的话说他们是那个年代的“90后”。这些一百年前的“90后”,在上世纪20年代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先后来到了大革命的中心——广州。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省港大罢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广州起义……这些一百年前的“90后”在风浪中搏击,在曲折中前进。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发展历程,也记录着那一批“90后”浴血奋斗的成长历史。

一百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的新一代“90后”,他们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代表着未来,预示着希望,有着光明的前景。那么,新一代的“90后”是如何认识和看待一百年前的“90后”?又能够从革命先辈身上感悟到什么样的真谛?主创团队决定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两代“90后”的“百年对语”,折射出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也就是说这部纪录片,要让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礼赞风云人物,致敬奋斗人生

100年的跨度,千头万绪。思路和切入角度有了,但以什么线索,以怎样的方式去讲述100年的历史?创作团队的成员几乎都是80后和90后,基本上没能完全经历和见证建党百年的整个过程。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建党百年的历史和意义,创作团队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专题分工、系统阅读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党的历史的文章、著述和影像资料。创作团队还特意向专家学者交流,努力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加真切地了解建党的历程。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五集的脉络。这五集独立成片,又互相联系;立足广东,又放眼全国;讲述历史,又链接未来。

第一集《致敬理想》以一名暨南大学的“90后”香港学生讲述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参加中共三大的故事,阐明中共三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第二集《对党忠诚》以一名“90后”消防员讲述周恩来、叶挺等人在黄埔军校的故事;第三集《奋斗之路》以一名“90后”驻村扶贫干部讲述毛泽东、澎湃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的故事;第四集《勇于担当》以一名“90后”公务员讲述邓中夏、陈延年等人领导省港大罢工的故事;第五集《奉献青春》以一名“90后”芭蕾舞者表现张太雷等人领导广州起义的故事。

第一人称叙事,建立“对语”语境。在叙事风格上,主创团队以一位现实的“90后”主人公的行动线作为叙事线索,同时以现实“90后”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通过轻松自然的语态叙事,与一百年前“90后”们的革命故事相勾连,以新的视角解读党史。在纪录片中,中共三大是一个必须表现的重点故事,但三大的故事已经被反复讲过多次,如何对此创新突破?编导想到的是港澳地区的年轻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不多,能否通过一次寻访之旅的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取得他们的认同?编导以一位暨南大学的香港学生和她的同学们拍视频作业的契机为切入点,讲述中共三大的前世今生。节目的一开篇,就是一个现代少女在有民国气息的广州东山小洋楼间闲逛的画面,让人感到十分惬意,但是镜头一转,这个少女进入了春园的一幢小楼,这是当年在中共三大召开期间部分代表居住的地方。不经意间,让观众在现代小资情调中穿梭历史,来到了中共三大的情境当中。再加上党史专家描述的“激烈争吵”的“八卦”细节,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蔡和森跟向警予,他们是有名的红色伴侣,史称‘蔡向同盟’。中共三大的时候,他们两夫妇对国共合作的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在会上吵完就回到这个房间继续吵,当年住在这里的毛泽东就经常过来劝架。”

通过青春的校园和中共三大纪念馆的场景,年轻的学子和理想的革命人物的跨时空对话,可以将旧址遗址、文献文物赋予新的生命,建立更切实的对话语境,很自然就折射出新一代的年轻人对风云人物的敬仰,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热爱,诠释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多维影像风格,形成对语样态

在影像风格上,该片以纪实拍摄、历史资料和动画再现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形成对语样态,三种不同的影像呈现方式各有特点而风格统一。从时间长度上看,现实内容约占三分之一,历史内容约为三分之二,从现实到历史,反复穿插展开全片叙事。第三集《奋斗之路》主要讲述驻村扶贫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一集的故事,编导先从现实的记录入手,拍摄了一位“90后”年轻干部在清远驻村扶贫的场景,通过纪实拍摄他因不懂当地方言无法开展工作进而努力学习语言的细节,呼应百年前彭湃开展农民工作时候的场景:“我对农民所说的话,太多文雅了,好多我们说来农民都是不晓得,所以就把许多书面的术语翻译做俗语。”

然后通过历史资料和文物切换到历史上彭湃开展农村工作的场景,同时引入了流传至今的儿歌,还有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手绘动画的方式再现历史。“冬啊冬,田仔骂田公,田仔耕地耕到死,田公在厝食白米。”这首是至今仍在当地传唱的《田仔骂田公》就是彭湃写的词。彭湃用当地的俗语创编儿歌,与今天的纪录片的主人翁学说方言,都是为了走近农民。

通过这些多维的影像风格,穿越时空表现了语言的障碍、环境的改变,这些都是过去和现在开展农村工作时要面对的,让如今的年轻人更容易理解百年前“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革命论断,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年轻人勇于担当、努力奋斗、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的精神面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解读百年辉煌党史,塑造鲜活人物形象

《百年对语》一共五集,每集25分钟,与建党百年的丰富史料相比,时间篇幅非常有限。如何准确解读党史,塑造百年前“遥远”的革命者的形象,对浩瀚的史料如何取舍,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对主题进行表达,始终是创作团队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主创团队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委党校、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黄埔军校纪念馆、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请他们提供专家指导,提供珍贵的文物,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编导们可以触摸百年前的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样在实际的拍摄中,才能表现革命先驱的过人之处,塑造他们的个性特质和鲜活的形象,实现艺术与历史的有机结合。

在第一集《致敬青春》中,编导在介绍瞿秋白时是从“颜值”入手的,通过一张照片拉近今天的年轻人与百年前的革命者的距离。“第一次看到瞿秋白的照片,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斯文俊秀还有出乎意料的时尚。”在对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采访中,当时已经95岁高龄的她仍然说,“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儒雅的书生,这是纪录片中瞿秋白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他又是一个“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的壮烈的革命者。编导抓住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跨越了百年的时空,让人物鲜活起来,让今天的年轻人更能理解这些不惧牺牲走上抗争之路的人,心中怀装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也进一步思考自己现今所处时代的际遇和机缘。

在第三集《奋斗人生》中,彭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为了从今天的视角解读当年的历史,摄制组专门到海丰实地调研澎湃的故事,怎么破题?编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富三代”闹革命!这得到了彭湃后人的认可,他的孙女彭伊娜在采访时也专门谈到:

“我爷爷其实算是一个富三代,他的爷爷那一代发了家,有很多田产同时也有很多店铺,回去那条老街,有半条街的店铺都是彭家的。他从小生活都是特别的安逸富裕的,西装笔挺,头梳得铮亮,你有没有觉得,他们那时候生活真的是挺精致的。”

以现代人角度来说,“富X代”意味着衣食无忧,但彭湃为什么却要闹革命?这就引发了观众的兴趣。编导通过彭湃回来后的穿着等细节入手,比如由皮鞋换草鞋,由西装换蓑衣,以实际的照片等史料表明一个“富三代”向革命者的华丽转身。在彭湃烧田契的这个重点故事上,编导也做了今夕的对比,“一张田契相当于今天一套房”,让彭湃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让现代的年轻人真切感受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样粗浅的道理,而是抛弃一切随时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通过彭湃的故事体现编导创作的意图,“不管是百年前还是当今社会,只有真心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得到他们的信任。事情不怕小,关键要实实在在”。

小人物讲述大历史,小故事诠释大时代

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是由无数个体书写成的,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伟业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共享者。因此,创作团队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就尤其强调以小人物的小故事为切入口。在纪录片中,创作者讲了百年前毛泽东、周恩来、澎湃等人为信仰奋斗的党史故事,但大部分的故事都会与当今社会的现实相结合,以此让观众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所在。可以说这是一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纪录片,虽然表现了百年前的历史但里面也有不少小人物的故事,以史为鉴,通过小故事去诠释大时代。南派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杂糅”,以小见大,反映现实生活。这部片子以当代“90后”年轻人的小切口进入,有普通大学生,有应急管理部的消防员,有驻村扶贫的干部,有普通的公务员,还有专业的舞蹈演员。这就避开历史的宏大叙事,让普通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成为建党百年伟业中的一分子,易于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该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摄制组足迹遍及广东各地,先后采访了100多人次,积累了近20个生动的故事素材。为了使每一个小故事都能呼应各集的主题,以小见大,制作团队努力通过聚焦于一个个具体故事来展开叙事。如第五集《奉献青春》讲述的是广州起义的故事。编导选择的人物是芭蕾舞剧《旗帜》的领舞,他扮演的是张太雷,他因无法进入历史人物的状态而陷入创作的苦恼之中。对于他来说,最难的就是张太雷跟母亲、跟妻子告别的那场戏。舞台上,他就是张太雷,在壮烈与悲情之间如何把握分寸?革命者都是舍小家为大家,说起来容易,但用舞蹈语言表达出来难度很大。

舞者与革命者这个悬殊贯穿了全篇,舞者能不能走进那段历史,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了观者关心的事情。编导通过一路跟拍记录了舞者与张太雷后人的对话,跨越了时空,触摸了历史。张太雷外孙冯海龙所说的话打动了舞者。

“张太雷的母亲是给别人家当保姆的,所以把儿子拉扯大很不容易,都盼望他大学毕业以后,能够找一个很好的工作,能够改变家庭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张太雷信仰了共产主义,他就没有去找工作。”

这段话像一道光,让舞者豁然开朗!国破家亡,国之不存,何以有家?经过不断的走访、交流,他逐渐认识到了百年前的革命者奉献青春、点燃火种的理想信念,也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对话,诠释了新时代下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回首百年,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信仰之光的照耀下,对党忠诚,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担当作为,无惧险阻,奉献青春,踏上了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他们是火种,点燃了神州大地,又前赴后继传到今天。从百年前的“90后”到今天的“90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中逐步变成现实。可以说《百年对语》是一部以青春视角反映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伟大成就的纪录片,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大历史,还是细致入微的小故事,都通过当代“90后”口述的形式传达: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有未来!

猜你喜欢

彭湃编导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启事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启事
想一夜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