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唐诗》语义分析的萱草植物文化内涵解读
2022-08-09张志国李小双
张 晶 白 露 张志国,2* 李小双*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2.上海高校智库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上海 201418)
《全唐诗》作为优秀古诗词文本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以《全唐诗》中萱草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借助ROST-CM6进行语义和聚类分析,使用空间信息解析方法进行可视化呈现,从人、地、景三个角度出发,解读《全唐诗》中的萱草植物文化,进行萱草植物文化内涵体系建构。结果表明:萱草诗词呈现以“忘忧、孝亲乡愁、隐逸悠闲、艳丽闺情、君子忧国、战乱别离”为主的人文情感,和“植物、人文、城市、庭院、尺度”5个方面的景观应用,在植物、人文、尺度方面聚类明显;不同地理区域呈现不同的情感与景观特色,突出表现为“一地一文化,一地一景观”。
萱草文化;景观应用;人文情感;地域空间;《全唐诗》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积累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忘忧、孝亲、宜男是人们最为熟知的文化内涵[1]。其在风景园林景观应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多用于花境营造、假山景石点缀以及作为疏林地被植物。此外萱草作为植物景观要素,其分布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文化。
目前探究萱草人文情感的研究视角丰富,其中李晓愚[2]以中国画中的萱草意象为研究对象,展现萱草意象表达宜男以祝福子嗣兴盛、对母亲的慈孝之情、忘忧的旷达洒脱;石文倩等[3]通过研究各类历史文献,系统地研究萱草的名称来源、栽培及利用价值,梳理总结萱草忘忧、宜男、孝亲三大文化意蕴;刘淑丽[4]通过对温庭筠笔下的萱草进行研究,提出萱草在诗词中具有叙事作用;高尚杰[5]围绕诗词中萱草情感文化内涵的转变演化,表达了文化演变与社会政治的相互关系。从景观应用方向出发的研究上,贺坤等[6]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上海的街道及校园景观,重点分析了萱草在上海的景观应用与分布;王婧等[7]从古代书画这一艺术形式展示出的萱草景观呈现模式来研究,总结了萱草与景石和其他植物的组合造景搭配;赵天荣等[8]对大花萱草的培植类型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研究。在萱草植物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一视角的研究方向上,贺坤、吴冬、张晓菲等分别对上海、杭州、辽宁等地的萱草景观应用进行了研究[6,9-10];任毅等[11]对萱草属植物的种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展现萱草属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分类。
当前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进行萱草诗词中的情感意象研究,有一部分单一地从萱草景观应用的角度出发,也出现了萱草地域性的研究。但将萱草文化中的情感、景观应用和地域性进行结合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而传统诗词中有不少萱草的诗句,这些诗歌组成了研究萱草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萱草诗词的历史文本蕴含丰富景观环境场景、人文情怀与情感感受以及地理元素[12],以萱草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行萱草植物文化内涵体系的整体架构。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全唐诗》是清朝修编的唐代诗歌的总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集,共收录2 873位唐代诗人的49 403首诗词。在《全唐诗》中,按照“萱草/萱”“忘忧”“宜男”“丹棘”进行检索,筛除“忘忧”含义下单独指代“忘却忧愁”情感意义但与萱草并无关联的诗词,获得80首描写萱草的诗篇,涉及到55位诗人(表1)。
表1 《全唐诗》中萱草诗一览表Tab. 1 List of Hemerocallis fulva in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1.2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方法从文本中抽取有用的、新颖特别的知识和价值,并利用这些数据更好地组织信息,明确萱草诗词为研究对象,挖掘整理出诗中的情感、景观、地理文化信息;再借助ROST-CM6进行一系列分析[13];将筛选后的唐诗文本导入ROST-CM6,在功能性分析中进行分词,生成分词后文本;为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对软件分词结果进行人工整理,二次处理形成更加准确的分词结果。在进行文本分析前进行词条过滤,在过滤词条表中添加数词、量词及辅助词以及一些虽是高频词但对研究目标无意义的词条;通过词频分析进行高频词查询复核。将分词文本进行功能性分析,设置分析参数后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生成文本语义网络图。
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空间信息解析并实现可视化呈现。本文主要解析萱草古诗词文本中诗题涉及的地名、诗词正文提到的地名和地区、诗作者的相关地理信息[14-15]。通过解析诗词文本中的空间信息,参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进行检索,结合互联网信息校验[13,16];然后进行诗词源地名词条标准替换,整理后进行当今城市地名的明确地理定位或近似地理定位,将得到的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进行可视化呈现,在当代地图基础上结合景观与情感文化制图来进行空间分析。
1.3 研究建构
从风景园林视角进行萱草植物文化的研究,剖析萱草的人文情感内涵、景观应用呈现方式以及地域空间格局,构造出关于萱草植物文化内涵的“人—景—地”体系关系。“人”对应微观层面的萱草情感内涵;“景”是对于不同尺度范围的景观描写及其所呈现出的对景观设计层面的独特意义;“地”是萱草呈现出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地域文化内涵。构建“人—景—地”体系有助于在规划设计中提升萱草景观情感共鸣、丰富萱草景观应用方式、增加区域文化归属感。
2 结果与分析
表1中有66首与萱草景观应用相关的诗词,其中“柳条”“榴花”“合欢”“桃花”“竹”“桂”“藓”“红藕”“栀子”“棠阴”“松阴”等植物景观要素在景观营造中与萱草的共现频率最高;“幽径”“南涧”“溪泉”“萦泉带石”“幽池”“玉墀”“庭前”“巴篱”“茅宇”“郊园”“柴门”“渡口”等地形、建筑景观要素也是与萱草景观造景相结合的常用类型。有57首包含情感文化的诗词,其情感构成主要以忘忧、幽隐闲居、孝亲、离别等为代表。萱草表达的情感内涵丰富,表达方式呈现明显的多样性,除了借单一的萱草意象抒发内心之情外,更多的情感表达通过萱草与其他景观元素搭配而形成的组合景观来实现。有33首呈现地域关联的诗词,其地理信息集中体现在神话和名人典故中的地区、边关地区、古宫殿、吴越江南和中原地区等。可以看出,唐代诗词在描写萱草时更侧重于景观、景物以及景观氛围塑造来抒发多样的情感,在地域文化的关联性上体现相对较弱(图1)。
图1 基于萱草“人—景—地”文化内涵的《全唐诗》诗歌数量分布Fig. 1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poems in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based on Hemerocallis fulva culture connotation of "people-landscape-land"
2.1 萱草人文情感文化解读
参考《古汉语辞典》将诗词进行词条标准化替换,完成转译;整理后使用ROSTCM6对57首人文情感诗词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生成萱草诗词人文情感文化语义分析网络图(图2),结果表明,萱草诗歌的人文情感聚焦到忘忧、孝亲乡愁、隐逸悠闲、艳丽闺情、君子忧国、战乱别离6个主要的情感内涵。
图2 萱草诗词人文情感文化语义分析网络图Fig. 2 Network diagram of humanistic emotion and cultural semantic analysis of Hemerocallis fulva poetry
2.1.1 忘忧
忘忧是萱草情感文化的核心。《诗经·卫风·伯兮》有萱草化解愁苦的描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关于萱草忘忧最早记载于《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本草纲目》中记载萱草:“苗花气味甘、性凉、无毒……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因此萱草忘忧是有其文化历史、食药功效所支撑,至东汉魏晋萱草忘忧逐渐成为常识。
唐诗中有关于萱草忘忧的诗句,如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张九龄《题画山水障》“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但是,大量的唐诗体现萱草忘忧文化时更关注“忧”之一字,表达出借萱忘忧的徒然,如李中的“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与“萱草岂能忘积恨,尺书谁与达相思”等。
2.1.2 孝亲乡愁
古代萱草常种植于母亲的居室北堂之前,所以“北堂”“堂萱”“北堂萱”常用来指代母亲[4]。元稹《春馀遣兴》“置酒奉亲宾,树萱自怡养”、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深切表达了萱草孝养宗亲的文化。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与“心醉岂因酒,愁多徒见萱”,可见,唐诗中萱草由指代母亲的传统孝亲文化得到了指代乡愁文化内涵的延伸。
2.1.3 隐逸悠闲
张九龄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中“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体现的是忧愁的消除来源于清净山林的隐居。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中“仿佛武陵春”“芳晨临上月,幽赏狎中园”同样体现游赏郊园使人快乐。此时萱草作为忘忧的独立意象受到了综合游园游赏带来的乐趣的冲击。
2.1.4 艳丽闺情
女诗人姚月华《怨诗效徐淑体》中“空闺兮岑寂,妆阁兮生尘。萱草兮徒树,兹忧兮岂泯”表现深闺妇人对于爱情的渴望与空闺哀怨。温庭筠的花间词派,大量使用萱草意象来进行艳丽、闺情的景观场景表达。此外萱草宜男的寓意在唐诗中也全数体现于闺怨别君的艳丽闺情诗中。
2.1.5 君子忧国
萱草姿态雅致,常指代君子,诗人李咸用《萱草》中有“芳草比君子”;刘兼《春夕寓兴》是归园避世的代表诗作,文人在战乱年代躲进山林,身居田园却忧国忧君。该类诗歌将萱草与君子文人的家国情怀联系到一起。
2.1.6 战乱别离
崔湜《大漠行》诗中第一句“单于犯蓟壖,骠骑略萧边”就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北堂萱草不寄来,东园桃李长相忆”体现了身居边关思念故土的乡情。张渐《郎月行》“今年花未落,谁分生别离”则在战争背景下,借萱草表达因战乱导致的离别之苦。
2.2 萱草景观应用文化解读
从植物、人文、城市、庭院以及尺度5个方面对萱草的景观应用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使用前文同样的研究方法,生成萱草的景观应用文化语义网络图(图3)。对语义网络图上的词条进行辨析及分类,可将语义划分为植物元素、人文元素、城市元素、庭院元素以及尺度元素5个方面。
图3 萱草诗词景观应用文化语义分析网络图Fig. 3 Semantic analysis network graph of landscape application culture of Hemerocallis fulva poetry
2.2.1 植物元素
古诗词中与萱草共现的植物词条常见“菊花”“合欢”“芝兰”“椿”“巴蕉”“杏花”等。体现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萱草常与香椿、合欢、草豆蔻、兰草、杏花、牡丹、菊科植物进行组团种植。其中萱草与菊花、合欢等植物的典型组合,不仅有益于提高景观观赏度,还蕴含“忘忧”意境;萱草与杏花、牡丹、柳的搭配色彩明艳,营造出浪漫柔美的景观氛围;萱草与椿、桂、桃李的组合点出孝亲主题,组团种植营造出清净安详的景观空间。
2.2.2 人文元素
语义网络分析方法结果呈现出“故人”“子孙”“襟背”“佳趣”“桃李”等人文元素词条。诗人岑参《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中“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贯休《闲居拟齐梁四首》中“故人久不来,萱草何离离”、温庭筠《菩萨蛮》中“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均用萱草构建的景观表达与故人离别之情。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中有“他门种桃李,犹能荫子孙”,以萱草、桃李景观意象的孝亲文化成分表达对家乡故人的思念,人文情怀丰富。在亭廊立面雕刻具有人文气息的萱草诗词与萱草画,路侧布置诗词小品并搭配萱草种植,利用多样的萱草元素可用于营建人文景观长廊和诗画景观节点。
2.2.3 城市元素
词条“江南”“金缕”“风流”“离别”“玉关”“翡翠”体现古城繁华景象,其中萱草结合“金缕”和“牡丹”的组合突出了绚烂雅致、繁盛辉煌的城镇景观,多用于宫廷及都城内园林造园。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就有“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的景观描写。“萱草”“芳草”“杏花”“绿杨”等植物词条与“细雨”“清明”等词条的组合突出春日的城镇景观,应用于景观设计可塑造鲜明的季相景观。如李贺诗词中《恼公》有“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温庭筠的《禁火日》《定西番》中有诗句“骀荡清明日,储胥小苑东。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和“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2.2.4 庭院元素
庭院景观主要由“阶墀”“瑞藤杖”“堂上”“庭萱”等词条表现出来。欧阳詹的《答韩十八驽骥吟》“巴蕉一叶妖,茙葵一花妍。毕无才实资,手植阶墀前”“君看广厦中,岂有树庭萱”展现了台阶与萱草、芭蕉搭配的古代庭院景观。温庭筠的《菩萨蛮》“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突出表现种植萱草的庭院景观。元稹、牟融分别写过“置酒奉亲宾,树萱自怡养。笑倚连枝花,恭扶瑞藤杖”“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将庭院萱草景观应用与孝亲情感文化融合。
2.2.5 尺度元素
“后堂”“乾坤”“江湖”“小山”“林泉”“南涧藻”“北堂萱”等词条构成萱草景观的不同类型尺度,形成了古人的萱草植物景观三重格局。微观景观尺度以“后堂”“南涧藻”“北堂萱”为例,聚焦小尺度的景观意象,多见于庭院景观;中观景观尺度以“小山”“林泉”为代表,展现中观尺度山水景致,展现文人仕士的郊园别业风光;宏观景观尺度围绕“乾坤”“江湖”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宏观尺度诗词经常蕴含了志在四方却困于一隅的“壮志忧国”情感。
2.3 萱草空间地域文化解读
对涉及地域地理的诗词进行空间信息挖掘,获得74个涉及空间地理信息的源词条,词条包括诗中提及的地名、区域,具有地理指代的特殊建筑、河流名、山名、作诗地,以及重点表达乡愁诗词的诗作作者故乡等地理信息。
将非结构化、异化的空间地理信息源词条使用文本挖掘方法,进行标准地名词条替换。如“蜀道”“蜀烟”等词条指代“蜀地”[17];“广陵”指扬州,“杨园”也在扬州,“隋苑”指上林苑,位于扬州市西北,故此三个词条皆以“扬州”替代;经查证,“平泉”指平泉山位于洛阳,“金谷园”即西晋石崇别墅遗址,位于现洛阳城东北金谷洞内,因此“平泉”“金谷园”替换为“洛阳”;邵谒的《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与张九龄的《题画山水障》深切表达了乡愁思乡之情,因此将两位岭南诗人的故乡“韶关”作为标准地名词条。
然后对标准地名词条进行信息检索,进行基于当今直辖市、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城市落位并整合,得到地理信息城市定位表(表2)。点状地理信息如“秦山镇”出自邵谒的诗句“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采薇”的典故发生在秦岭首阳山,因此定位于首阳山所在的西安;“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落位于渭南;唐萱草诗中涉及到的空间地理信息类型还有大区域以及线状地理位置,大区域如“蜀地”“河南府”“中原”“江南”等区域性地理信息,区域用当时行政中心所在城市定位,“蜀地”以蜀汉都城成都,狭义的“中原”指洛阳一带,同时洛阳是“河南府”的治所所在处,“江南”以唐的江南道治所所在地绍兴进行定位。线状如“湘水”“汴水”等河流地名,结合诗文语境与唐代时代背景定位于长沙、郑州。
表2 地理信息城市定位表Tab. 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ity positioning table
最后根据地理信息城市定位表进行地图定位并制图,得到萱草诗空间地域信息分布图(图4)。萱草诗的分布范围广且较为分散,西至甘肃,北至天津,南到两广皆有分布;定位共涉及29个城市。唐萱草诗在中原地区一带分布十分集中,有大量涉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诗句,形成唐萱草诗在空间地理分布上的一个中心,其中陕西西安附近(唐长安)提及频率非常高达到14次,河南洛阳提及6次,陕西渭南和河南新乡都提到3次;长江流域苏州和扬州共提及10次,镇江和绍兴也有出现。
图4 萱草诗空间地域信息分布图Fig. 4 Hemerocallis fulva poetry spatial region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map
2.4 《全唐诗》中的萱草“人—地—景”内涵综合解读
萱草文化内涵中的“人—景”关系分析围绕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在萱草诗中聚类出6种情感类型、5类景观要素展开。萱草诗在进行景观描绘时经常同时出现情感的抒发,对44首同时包含景观应用文化和人文情感文化的诗词进一步分析,生成景观要素的人文情感趋势雷达图(图5)。可以直观表现出各类景观元素与不同人文情感的关联强度。总体上可以看出忘忧情感在各类景观元素中都有很大程度的体现,是萱草景观诗最突出最明显的情感类型,其中战乱别离情感与景观联系较少;植物景观多表达忘忧、艳丽闺情情感;人文景观在忘忧情感之外突出孝亲乡愁情感;城市景观与艳丽闺情和壮志忧国情感联系更为紧密;庭院景观的忘忧、孝亲乡愁、隐逸悠闲情感分布均衡;尺度景观多表达忘忧与君子忧国情感。
图5 景观情感雷达图Fig. 5 Landscape emotion radar map
萱草植物文化内涵的“人—景—地”关系(图6)。从地理分布上,受唐代都城所在地的影响,唐萱草诗呈现出以西安为内核的地理空间分布,植物结合宫廷城市庭院的景观搭配,情感上倾向于怀古伤今、壮志忧国的情感类型。河南中北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一带,情感表达较少,但景观描写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植物元素、山水尺度层面的渲染,也有对繁华城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苏扬地区对应着悠闲自得、忘忧的情感,景观多为人文景观与尺度景观的搭配,这是由于唐诗多有文人闲居于此地,居于庭院却不忘江湖。
图6 景观情感地域结构图Fig. 6 Landscape, emotion, geographical structure map
3 讨论与结论
基于唐代萱草诗的文本语义进行系统地文本挖掘研究整理和聚类分析,构建出萱草植物的“人—景—地”文化内涵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1)人文情感类型的萱草诗词,包含有忘忧、孝亲乡愁、隐逸悠闲、艳丽闺情、君子忧国、战乱别离等人文情感,显示萱草人文情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更多可能性。
(2)景观应用类型的萱草诗词,侧重对于景观的描写,重点表现萱草共现植物、人文元素、城市景观氛围、庭院与尺度元素。通过植物、人文、城市、庭院、尺度等元素的不同搭配,描写出关于萱草的多样化景观,为庭院景观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城市绿地设计提供参考。
(3)空间地域类型的萱草诗词,呈现出的不同地理区域各具有不同情感倾向与景观搭配。“一地一文化,一地一景观”的结果呈现对于搭建地域植物文化特色、构筑地域景观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唐诗文本的萱草植物文化内涵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植物审美观,对于当代萱草人文景观构建以及在自然景观的应用和区域景观营造具有重大意义。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萱草植物文化值得景观工作者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