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研究
2022-08-09李嘉祥崔亚楠
赵 迪 李嘉祥 崔亚楠 周 磊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110;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政府、村民、专业者和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有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以外生型为主,中介型与内生型同步的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及职责,阐述参与的原则、机制、流程和具体方法等,为促进乡村社区共治和共享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参与式营建模式的引入,发挥乡村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实现可持续管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公众参与;参与式营建;实施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中提到,“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有效衔接;是提高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支撑[1]。
乡村环境营建是一项需要平衡经济、文化、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以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投资两类为主,如何逐步推进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适时、适地、适度地开展公众参与,延续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风貌、解决好村民的迫切需求成为本轮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2]。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政府、社会、专业人士与村民之间的资源和力量可以被有效整合,鼓励以村民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乡村建设的决策、设计及营建的过程中,引导村民对乡村公共议题达成共识,合作制定解决方案,支持乡村社区共治,打造“可实施、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社区改造模式。
1 乡村社区治理模式与参与主体特征
乡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二元权力结构”,由于普遍实施自治和直接选举,乡村的权力结构倾向于有较强行政能力及资源的能人,包括乡村知识分子、有经济地位和德望的乡绅或老人,承担治理乡土社会的重任[3]。此外,村委会及乡村能人在组织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乡村社会的稳定结构基于半熟人社会特性和血缘、地缘关系,传统乡村的环境营建方式多采用以村长、村委等为中心的村民集体自治,这成为乡村推行环境参与式营建的基础;乡村长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繁衍更迭,使村民建立了对土地和乡村的情感依赖,村民对家园存在较强的主人翁意识[4]。因此,乡村社区组织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引入参与式营建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符合乡村社区共治发展的需要。
村民对乡村有较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通常流传着关于村庄历史和故事的传说、乡规民约、节庆活动,并留存一些标志性建筑,这些事物塑造着村民的记忆,强化了对乡村的认同[5],是开展乡村环境共同缔造的重要基础。
2 影响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因素
乡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口流动性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公众的参与行为由自身的主观需求和利益所驱动,并受到居民之间的信任和互惠关系、参与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社区治理制度供给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6]。整体来看,公众的参与意愿受到其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且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大于内在因素的影响力。齐姆林(Zimring)等提出“社会—生态学模型”表达环境对公众活动的影响,其中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建成环境因素三个维度,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7]。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各维度,总结乡村村民参与意愿与能力的影响因素(图1)。
图1 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因素Fig.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3 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的模式
不同参与主体主导下的乡村参与式营建模式可分为外生型、中介型、内生型三种类型[8]。外生型以政府部门协同多元力量进行乡村建设,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项目委任社会组织具体执行乡村事务,达到提供乡村公共服务、建立乡村认同等目标。中介型由社会组织自主发起,结合专业服务和政府支持,以专业性服务为基础,激发公众参与乡村事务的自主性,培育乡村自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内生型以公众为核心,结合社会组织和政府支持,自发完成乡村建设项目化、项目组织化过程,以公众自助或互助为主要形式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与自治能力的提升,建立乡村共同意识[9]。培育乡村设计师,通过改变传统人居环境建设流程和管理内容,带领村民参与到小尺度乡村景观空间营建中,凝聚乡村伙伴关系,满足村民诉求;注重公众自发营建意识的自觉形成,并依托乡村资源挖掘乡村志愿者进行乡村建设与自组织培育,依靠乡村内源性动力自下而上推动乡村协商共治[10];完善乡村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让乡村人居环境承载着更复合、更多元的功能,更符合村民需求、更突出乡村特色(表1)。
表1 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乡村参与式营建模式对比Tab. 1 A comparison of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model under different subject-led conditions
4 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的实施路径及效果测评
整合多方资源及优势,构建政策有保障、资金有支持、技术有指导、公众高参与、营造可持续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提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多元参与、包容持续的营建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具体的工作方案与实施工具。
4.1 参与主体关系
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参与对象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村委会、村民、社会组织、专业者等,各主体承担不同职责(表2)又相互协作(图2),以村民为主要参与主体,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保证参与式营建有序运行。
表2 参与主体及职责Tab. 2 Participa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图2 参与主体关系示意Fig. 2 Ind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ipating principal
4.2 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的流程
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的工作流程(图3)包括前期需求分析、调查与社区共识、参与式设计与实施、评估与共同管理,后期阶段对前期阶段起到优化和反馈作用。选取天津市静海区付家村开展参与式营造模式的实践应用(图4),依据参与的流程开展,选取各流程可运用的方法,完成目标空间的设计与营造,最后,通过参与者访谈反馈,总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参与模式。
图3 乡村参与式营建模式与工作内容Fig. 3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model process and content explanation of each stage
图4 场地调研与居民意见征询(天津·付家村)Fig. 4 Site survey and residents' opinion consultation
4.2.1 需求分析
在政策制度需求方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公众参与。我国各地方乡村发展状况具有较大差异性,地方政府作为当地乡村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在乡村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传统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难以协调乡村内部多元关系[11],为提升乡村营建效果,政府可赋权给乡村村委会,在基层建立民主、开放的沟通平台,行使监督、引导等职能。另一方面,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其职责主要包括为政府和村民提供技术咨询和协调平台、对村民进行信息和教育赋权及提供方向引导与整合村民需求[12]。
在资金需求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各部门职能,建议组建乡村发展治理委员会,负责包括乡村环境建设等的常规管理。除政府方外,社会力量及村民众筹等方式也是乡村环境建设可能的资金来源[13]。建议基金前期由村委管理、决策和使用。由定期召开的村委会确定具体使用计划,并成立乡村公共基金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村民选举产生,将每年基金的使用情况向乡村及共管委员会汇报,并在乡村内部公示[14]。
4.2.2 调查与共识阶段
在调研环节需要掌握乡村及参与者信息。包括乡村景观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生态环境、建筑现状、文化民俗等[15]。开展公众参与科普的培育和认知,通过乡村漫步、认知地图制作、口述史访谈、填图活动、模拟设计等活动(图4),以重建村民与家乡环境的联系。社区共识阶段发现乡村资源、引导村民提出对于场地环境的真实看法和意愿,并发现村民在真实场地中潜在的需求。
议题反馈环节收集公众意见,形成对具体目标空间的确认。按照“问题—议题—目标对策”模式进行整理,明确场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每个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整合需要改造的环境议题,并确定方案实施目标[16]。探寻空间问题的环境优化策略,重建村民与家乡环境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村民参与式设计环节,包括需求讨论、场景筛选及广场设计,以此形成社区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带动村民重塑美好乡村环境积极性。
4.2.3 设计与营建阶段
该阶段包含目标愿景共识、方案设计、方案反馈、参与实施4个阶段。在目标愿景共识环节需根据调查与共识阶段所确定的目标空间展开设计布局等深入讨论[17];在方案设计环节,专业者将所采集的信息整理为具体的目标空间设计图,该环节应注意尽量弱化专业者主观猜想[18],开展村民参与设计环节(图5),包括需求讨论、场景筛选及空间设计;在方案反馈环节进一步优化方案,邀请本地专家学者、设计方、村委会成员、村民等多方主体,针对设计方案和未来发展愿景展开探讨,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图5 村民参与设计Fig. 5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在参与实施环节引导公众参与目标空间的营建,让公众体验参与建造家园(图6)。营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回收乡村中闲置材料。此外,发掘乡村能人,鼓励民间艺人自主创作,宣传和展示乡村风貌与文化。在付家村乡村环境参与式营造实践工作中,通过组织“我为红砖换新衣”儿童彩绘活动、“人人都是建筑师”搭建活动和“共收助卖玉米节”等活动,在中心广场实地与村民携手共建付家村的新景观,将村民亲手绘制的红砖砌入到景墙,完成乡村空间改造,为付家村注入新的活力。
图6 营建活动现场Fig. 6 Construction activity site
4.2.4 评估与管理阶段
参与深度不同,呈现的参与形式、积极性、成效不同[19]。在参与评估环节,通过总结相关内容,构建适用于我国乡村的评估体系(表3),从过程和验收两方面展开,评估内容涵盖参与者、参与度、满意度、公众认识方面的内容,涉及代表公众权力的村委员会、乡村村民和组织者。
表3 评估体系Tab. 3 Evaluation system
在管理维护环节,主要针对所营建环境进行可持续管理,保证良好的环境视觉状态,这需要发动乡村全体参与者的力量,形成良好的机制与管理模式[20]。建议通过建立日常性工作制度、各方协调互动制度、监督性制度等具体运作制度,制定乡村管理维护手册,使各方参与者行动、互动、监督。其中,日常性工作制度包含错时工作、首问负责、日常走访、环境认领等;各方力量协调互动的相关制度包含建立乡村党员、村民议事小组工作制度、民主决策和听证等制度,使群众表达充分,各方良性互动,促进乡村环境维护及公共事务的管理。
5 总结
本文针对乡村营建问题进行总结,对乡村相关群体特点开展研究,构建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环境营建模式,并通过评估反馈总结各环节的优化途径,以期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一条系统可操作的模式。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仍需要大量的实践,参与式营建在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深挖村民需求,激发乡村活力。对构建多样化的乡村人居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