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黄梅戏前辈班友书先生
—— 再读《黄梅戏音韵》一书有感

2022-08-09韩笑龙

黄梅戏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庆市音韵黄梅戏

□ 韩笑龙

班友书与本文作者韩笑龙

《黄梅戏音韵》一书最初油印版是由黄梅戏著名剧作家,资深的黄梅戏研究家班友书先生所著。班友书先生笔名叫寒星、雪磊、曲工。本书用的是他的笔名——雪磊。《黄梅戏音韵》一书班友书先生花费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于1964 年完稿,1965 年由安庆市文化局剧目研究组钢刻油印出版。该书出版弥补了黄梅戏有史以来尚未有人专门研究黄梅戏语言、唱腔音韵的空缺。可以说,他是研究黄梅戏音韵的开拓者。

我到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现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工作后,曾三次同班友书先生接触。第一次是2003 年,通过电话联系知道他住在安徽农业大学南大门附近的家属大院,我和在合肥工作的儿子前去看望了他。一到他家,他就知道我(原来在五十年代他同我父亲是挚友,因我父亲在吴越街开韩世忠书店),他经常到我家看书或者租书,另外当年班友书先生是安庆市文化馆副馆长,专门负责管理市区内书店文具业,我父亲书店归他管辖,可以说是我父亲的领导。小时候我就多次在家见过他。这次我们一见面就很熟悉,在他家我们叙旧,谈到他退休前后自己的经历。第二次是2006 年,我和邓新生同志因工作需要到合肥市长丰路他家采访。因当时市文化局和黄梅戏剧院要出一套《安庆市黄梅戏上演剧目汇编》需要剧本,特地来了解他多年来黄梅戏剧目创作情况,并请他老人家提供剧本,班友书先生热心讲述了他从事黄梅戏工作的经历,关于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有关剧目汇演及出版情况。第三次是2016 年,我退休后同黄梅戏剧院的王建文、王杨、罗建设一行人专程去合肥采访班友书先生,采访的主要内容为他多年来对黄梅戏所做的贡献以及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当时班友书先生已94 岁高龄,虽然头脑很清楚,但说起话来已力不从心。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接受采访,圆满地完成了采访工作。

班友书先生于1922 年出生在安徽舒城罗山的一个大户人家,他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住在外婆家。在母亲的启蒙下,班友书先生读书早、识字早,因为爱书所以取名班有书,后来又因“以书为友”改名为班友书。班友书先生年轻时爱好广泛,不但对文学作品很是喜欢,而且还学习了绘画、音乐及篆刻。1943 年,21 岁的班友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学院中国文学系,由此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45 年以寒星为笔名,发表散文、小说达三十多篇。1947 年从安徽大学毕业(那时安徽大学在安庆市)毕业后,为了谋生求职,渡过海峡到台湾基隆的一个学校任教;1949 年1 月由于母亲在家、思乡心切,班友书回到安庆,先后在池州国学专科、安庆崇文中学(现安庆二中)任教;1951 年调入安庆地区文教科担任戏改干部,从事剧团“改人”“改戏”“改制”三大工程的工作。当时和他一同调去的还有陆洪非、王圣伟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在黄梅戏剧团“改戏”工程中,他首先整理传统老戏《天仙配》,那时《天仙配》叫《七仙女下凡》或者叫《槐荫记》《董永卖身》。他改编此戏,牢牢把握这个戏的两点基调:一是人民性,二是思想性。这次他集中改编《天仙配》路遇一场,因为这是全戏的中心,也就是全剧的“戏胆”,要紧紧抓住这场戏,然后再让故事情节由此延伸。另外他对本场戏增加了唱词“夫妻双双把家还,你种田来我织布”,这充分反映了农民出身的董永,扮村姑的七仙女作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夫妻恩爱建立在同甘共苦的基础上。改完后的《天仙配·路遇》一场在1951 年至1952 年间由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首演,王少舫饰演董永,潘璟琍饰演七女,丁紫臣饰演土地,演出后受到有关部门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紧接着在1952 年10 月份《天仙配·路遇》一场作为折子戏,参加了华东地区的调演,再次受到专家和观众们的喜爱,演出很成功。

从1956 年起,班友书先生正式调任安庆市文教局剧目创作组工作并担任组长,直至1966 年,班友书先生一直在剧目创作组工作。十年来,他一心扑在黄梅戏剧目创作和戏曲研究上,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他曾创作、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的剧目有:《洪波曲》《红梅惊疯》《辞店》《推车赶会》《孟丽君》《犟地保》《泉边上的爱情》《三搜国丈府》《父女心事》《姑娘的好对象》等,其中《孟丽君》《姑娘的好对象》《洪波曲》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班友书先生写戏有自己的特色,不但文学功底厚,而且着力描绘人物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语言生动活泼且通俗易懂。

班友书先生认为当年改编黄梅戏传统剧目有两大难点:一是过去的剧目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中夹杂着语言糟粕;二是解放前出版的黄梅调剧本是提纲式的唱本,唱词、念白、情节简单。这就需要在改编中下大力气,比如说要在不影响人物形象的情形下修改语言,对于提纲式的黄梅调唱本,要增加唱词和念白使剧情内容丰富。在1958 年出版的《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一书中,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得以给黄梅戏留下了宝贵遗产。

《黄梅戏音韵》一书是班友书先生长期研究黄梅戏的成果之一,这是他在不断改编、创作黄梅戏剧目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索出来的黄梅戏“十三韵”,这为黄梅戏舞台声腔、语言艺术更好地归韵打下了基础,使黄梅戏剧种特色更加鲜明。

《黄梅戏音韵》一书内容分为十三韵,有面字韵、上字韵、定字韵、东字韵、起字韵、葵字韵,代字韵、下字韵、道字韵、求字韵、过字韵、固字韵、结字韵。书中还有例说、符号、说明、后记。班友书先生对戏曲音韵有多年研究,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黄梅戏音韵就范围来说与各地流行的十三韵大体相同,但其中又有不同,班友书先生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为了编写此书,当年他曾参考王慧三的《汉语诗韵》、徐慕云的《京剧字韵》《诗运合璧》《诗韵新编》和安徽省方言调的《安庆人学习普通话手册》等书。

这本《黄梅戏音韵》是1965 年的油印本,出版数量少,当年是提供给黄梅戏专业人员学习所用,对研究黄梅戏地方语言特色有重要意义。从中我们得到启示,方言是剧种的语言,声腔艺术离不开方言,它是一本学习安庆方言的工具书,十分珍贵。为此,我将这本保存完好,已有五十七年历史的《黄梅戏音韵》一书,通过《黄梅戏艺术》刊物选择其中一小部分刊登出来,期望吸引更多的黄梅戏专业人员、爱好者关注此书,借此了解班友书先生多年来对黄梅戏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对班友书先生的敬意。

猜你喜欢

安庆市音韵黄梅戏
文化创意视角下黄梅戏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2014年安庆市8个中稻品种试验示范初报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黄梅戏《天仙配》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