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石刻探析*
2022-08-09陈若鹏李佐哲
张 洁 陈若鹏 李佐哲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一、桂林抗战石刻分布概况
抗战时期,桂林作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依托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群山环绕,是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并产生了大量的石刻。经实地走访调查,现存已发现的抗战石刻大多出现在桂林市内山崖与桂林周边县区。笔者对已被发现的抗战石刻作品进行了整理,目前所见桂林抗战石刻有40件以上。
守军与日寇多激战于七星岩、独秀峰、伏波山等处,这些山峰多集中于市内,因此抗战石刻呈现出聚集在桂林市内的特点。而日寇进攻多从周边县城向中心市区进发,使得抗战石刻零星分布在各县区,呈现出分布较散的特点。由于日寇的轰炸,人民群众为躲避危险,充分发挥岩洞安全效应,使得抗战石刻多分布在山崖洞壁等较为隐蔽处。而从地域因素看,桂林市内山势走向与山峰分布较桂林周边地区更加缓和,但存在几座较高的山峰,反观桂林周边,村镇被山峰环绕,山峰地势也影响到抗战石刻分散于周边县区的特点。
综上所述,桂林抗战石刻呈现出部分聚集,整体较散的分布态势,且多在山崖洞壁隐蔽处的特点。
二、桂林抗战石刻形式
(一)摩崖
摩崖是刻写在山崖、石壁上面的诗文、题字以及造像等石刻的通称。摩崖这一形式的石刻约占桂林抗战石刻总数的50%,为21件。
位于桂林市西郎山“山河无恙”摩崖为徐霭南于1942年所题,为楷书。陈宝书所题的《天作寨抗战战记》摩崖刻在遇龙桥西南瑞莲花峰天作寨头门外石壁上,为楷书,是记载阳朔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由陈宝书子女出资,重刻此碑立在遇龙桥东北端桥头。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的“胜地重光”、桂林市靖江王府独秀峰石壁上的“卓然独立天地间”以及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丕振雄风”“仙洞云深”等均为摩崖。
(二)碑刻
在碑碣、石壁上刻写、雕镌有图案或宗教造像等,赋予其文化信息的石质载体,谓之碑刻。碑刻这一形式的石刻在桂林抗战石刻总数中占比约为40%,为16件。
位于桂林市桂海碑林内“北附郭乡”碑刻,碑文记述重建北附郭乡的经过,以供后人详识,字体为楷书,较为端正规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在阳朔公园大门内约50米处。1945年7月24日,中国军队陈明仁部全歼退守阳朔县城之日本侵略军,收复阳朔,200多名官兵阵亡,于是建塔纪念。上部为三棱锥形塔身,镌刻中国军官题字石刻,中部为六棱形大理石塔座,镌刻阵亡官兵姓名,下部为六角形台阶式塔基。在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陈济桓、阚维雍、吕旃蒙三人均牺牲殉国,为纪念他们的功绩,国民政府于1945年在桂林市普陀山修建三将军墓和殉职纪念塔。
(三)墨书
书写抗战标语是爱国人士进行宣传的一种方式,因为其短小精悍,而被人们所熟记,有良好的宣传效果。由于标语为用笔蘸墨直接书写在岩石上,因此这一形式我们称为“墨书”。标语在桂林抗战石刻中占比较少,仅为3件。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这句话是桂林市七星山南麓山脚下曾公岩石壁上的宣传标语,为抗日救亡团体“新安旅行团”人员所题写,这条标语揭示了日军对桂林进行轰炸的史实,同时体现我们中国人民在面临敌人轰炸时仍进行学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彰显了中国人民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心。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标语还有位于桂林市阳朔县的“临阳联队是不可战胜的队伍”,此为抗战时期临阳联队的宣传标语,临阳联队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号,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游击斗争。这句标语体现出临阳联队抗日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士兵和人民群众。在灌阳县、龙胜县等周边地区也留有抗日宣传标语,如“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
三、桂林抗战石刻内容
(一)抗日卫国
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种种暴行,使得家破人亡,国土沦丧。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的将士们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奋起反抗。张壮飞所题的“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吴迈“丕振雄风”“胜地重光”何宣“西南保障”“临阳联队是不可战胜的队伍”等抗战石刻,表达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桂林市伏波山石墙上镌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军侵华的憎恶以及坚信抗战胜利的决心。
(二)缅怀英烈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英勇奋斗,视死如归,壮烈牺牲的战士们,我们对这些烈士的缅怀从未停止,因此立较多抗战胜利碑以作纪念,缅怀英烈。1944年,日军进攻桂林,战争较为惨烈,战争结束后,在普陀山博望坪合葬823具遗体,纪念在桂林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并竖立纪念碑,题词有:李宗仁“浩气长存”、白崇禧“英灵永峙”等。位于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桥南面香花坳的《卫国保乡效忠英勇将士之墓志》,为陈正宣、温有世所立,勒石记功,以慰忠魂,藉留纪念。位于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桥的“遇龙村抗战胜利碑”是当地民众在1945年所立。1944年11月阳朔被日寇所侵占,为了保卫家园,当地抗日自卫队与日寇在遇龙桥这一分界线上多次发生战斗,终于在1945年收复家园。当地人民在此桥立下纪念碑。
(三)记述史实
石刻承载着记录历史之传统,桂林在抗战时期留存了大量记录史实的石刻。位于桂林市桂海碑林有一处《北附郭乡》碑刻,记述重建北附郭乡的经过。位于桂林市象山区象山公园内有一处“西南保障”石刻,此石刻反映出桂林为西南大后方的史实。位于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桥西南端莲花峰天作寨门外石壁有一处由陈宝书撰文并书的《天作寨抗战记》记录了1944年倭寇进犯,村民沉着应战的史实;旁边有1945年刻的《遇龙村抗战胜利碑》,由陈宝文撰文并书,是一份记述阳朔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史实的珍贵资料。记述史实的还有《宪五路碑记》等。
四、桂林抗战石刻价值研究
(一)历史价值
古今为鉴史为镜。抗战石刻是抗战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因其题刻者身份多样,大到司令将军,小到士兵百姓,抗战石刻为反映各阶层抗日情景的宝贵记录。
位于桂林市龙胜县金桔村桥头的《桂湘金结碑》,为1941年所立,碑文记录了修建桂穗公路的历史资料,同时体现了桂湘两省的深厚友谊,对研究龙胜交通史具有史料价值。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普陀山留春岩的一块《宪五路碑记》,内容是反映此处当时宪五路修建的情况。此碑上面为《宪五路碑记》正文,下面为《宪五路建筑委员会受到乐捐款项表》,在捐款表当中就明确记载了参与本次修路时进行捐款的一些单位、捐款数额等。记述了在抗战时期,桂林成了西南的交通枢纽,由于人口的增加,各种简易房增多,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此问题,国民革命军出动约三百官兵当筑路工,当时的地方政府,还有市民们纷纷捐款,得以在留春岩前面修成了这条路,命名为“宪五路”,《宪五路碑记》是一份难得的研究抗战时期桂林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料。
桂林抗战石刻记录和传达了抗战时期桂林的历史文化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历史资料之不足。对于研究桂林抗战时期的历史甚至全国抗战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立碑刻石之传统,以表达对先辈的敬意与怀念。抗战石刻的碑文,它不仅记录了侵华日军当时犯下的各种残暴罪行,还记录了中国军队以及华夏人民英勇打击和奋进抵抗的光荣事迹。虽事过境迁,但当国人游览抗战遗址,触摸抗战石刻,仍可体会到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百折不挠、团结一心的精神。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为新安旅行团题写的标语,新安旅行团倡导的岩洞教育,不仅对当时具有教育价值,同时也可以激励后人。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湘山寺飞来峰上有一件为陈亲民题写的《胜利铭》,为1945年所题,此铭表达了士兵百姓们对于抗战胜利的激动心情,并警示后人勿忘这段历史。位于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村抗战胜利碑》记述了阳朔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英勇事迹及辉煌战果。体现出英勇杀敌、顽强抵抗、团结一心的精神。1938年5月10日,周元将军在安徽蒙城狙击日寇三天,完成任务后阵亡,为纪念周元将军英勇抗敌,在桂林市建纪念塔以弘扬周元将军忠贞报国精神,激励后人。
抗战石刻昭示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质,从抗战石刻中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因此通过抗战石刻可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文学价值
在桂林抗战石刻中,内容为诗词的石刻可以体现出文学价值。七七事变后,大量文化人逃难到桂林,诗词队伍不断壮大,诗词创作发表成果较为显著。在石刻中也保留下来一些诗词,体现了抗战时期文学艺术家们对使命的坚守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位于桂林市灵川县海洋山留有郑丙荧于1939年作《游海洋山题诗》,内容为:“十年戎马背乡关,素志未酬愧自还。此日登临悲感慨,究将何以对名山?壮气若山复若泉,长流贯海峻参天。雄心数奋功无树,恨未歼仇作凯旋。狼烟弥漫遍西东,锦绣河山血染红。欲拯元元频拔剑,黄龙直捣乘长风。宏涛汹浪淹山河,欲挽狂澜在殄倭。几处沙场烽不息,男儿宜尽枕干戈。”此诗气势十分豪迈大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丙荧疾恶如仇,选择参加灵川县自卫队,赤胆忠心,保家卫国,期盼着抗战最终胜利。
爱国民主人士、桂林才子、山西大学原中文系教授朱荫龙先生在学成毕业以后毅然回到故乡桂林市,继续散发作为教师的余热,而就在其在桂林任教期间,亲眼看见残暴侵华日军对祖国大地和中国同胞带来的沉痛的灾难,便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予以记录,朱荫龙教授在诗词上造诣颇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家们在作品中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引起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反抗激情与强烈共鸣,进而使得亿万人民团结一心,抵御了外国列强的入侵与耻辱。
图1
(四)艺术价值
桂林抗战石刻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方面,具有摩崖、碑刻等多种形式,具有篆、隶、草、楷、行多种书体,书法风貌较为多姿多彩。
位于桂林市象山公园“西南保障”石刻,为何宣题写,“西南保障”四字为隶书,沉着厚实,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何宣精于书法,学何绍基隶书,此四字颇有何绍基趣味。位于桂林市独秀峰的“卓然独立天地间”和位于桂林市叠彩山的“丕振雄风”为吴迈所写,字体为行楷书,笔力遒劲、流畅自然。位于桂林市叠彩山《马相伯夫子像赞》为叠彩山重要的摩崖石刻,体现出抗战石刻的镌刻艺术。
这些抗战石刻的题刻者大多为善书者,其所题石刻,是对古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对于研究抗战时期书法的发展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而且为后人的书法学习提供范本。
结语
抗战时期的石刻向我们展示出桂林为抗战时期的交通枢纽和桂林城市建设资料的历史价值,岩洞教育对当时的教育价值、对后人的爱国主义的教育价值、镌刻于石的诗词的文学价值以及以石刻为载体的文字在书法上体现出的艺术价值,让桂林抗战石刻绽放异彩光芒,是历史赋予我们共同的责任。
①秦臻.阳朔文史地理辞典[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②碑刻文献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9
③陆璎.桂林抗战石刻史痕[J].文史春秋,2020(10):24-30.
④牟朋朋.抗战时期桂林的书法石刻、标语和展览[J].艺术探索,2013,27(02):20-26+4.
⑤李小慧.中国大陆现存抗战石刻初步整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