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雅”的特质及对鲁迅小说语言风格的影响*
2022-08-09陈静
陈 静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试图挣脱旧文学的桎梏,开辟新文学领地的拓荒者。鲁迅对文言虽百般苛责,但做新白话文时古语也是他的词汇选择之一。事实证明,古语的运用非但未削弱其作品的魅力,而且,由于鲁迅自身古文功底深厚,妙用古语恰恰成为鲁迅作品风格迥异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识之一。鲁迅尤其喜用成语,他曾比较过“成语”与“死古典”的区别:“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缀,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在鲁迅三部白话文小说集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据笔者统计,仅《呐喊》中就有168个成语(重复出现不计入个数)。我们试以《呐喊》为例,探究成语这一词汇的瑰宝对于鲁迅小说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
一、成语的界定
成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早期所指的范围宽泛,二字、三字、四字、短句及复句都可以称为成语。狭义的理解“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型词组;汉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形式为四音节。”成语的特性为“骈体性、凝聚性、书面语性、习用性”,“汉语成语绝大多数为四字格……四字格是形成汉语成语骈体性的基础。”周荐先生曾在《论成语的经典性》一文中指出“《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收条目17934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尽管该辞典中有个别条目是否为成语值得商榷,但可见四字格形式在成语中确实占据了绝对数量的优势。
综合各家之言,我们做如下界定:“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其特征为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风格的典雅性。
二、成语“雅”的特质
成语是熟语的成员之一。周荐先生从书面语与口语语词特征的角度将熟语分为“雅言”与“俗语”两类,他认为成语从意义内容和结构形式两方面都与俗语(如谚语、俚语等)判然有别,成语的语素多是古朴、典雅的,形式多为四字格雅言范式,因而成语属于雅言。雅,意为“雅正”;雅言,《辞海》中解释为“古时指共同语”。这是从通语与方言的角度来说的,雅言与方言对称。温端政先生认为“语”有雅俗之分,俗语分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在语汇系统中,唯一称得上雅语的是成语,即所谓‘雅成语’”。虽然成语中也有部分“俗成语”,但以来自书面语的古朴典雅的成语居多,且在形式上也比其他类型的熟语更凝固齐整,具有雅的特质。
(一)成语在来源意义上的“雅”
汉语成语来源广泛,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有来源于诗文语句的,还有来源于神话寓言的,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且大都来源于古代,代代相传,具有经典性。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成语的来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表1 《呐喊》中成语的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呐喊》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来自古代书面语系统的成语共86个,来自古代口语系统的成语共67个,分别占《呐喊》成语数量的51.2%和39.88%,它们是《呐喊》成语的主体部分,占全部成语的91.08%。即便是来自古代口语系统的成语,跟当代的语言比较起来,文言语素镶嵌其中,也同样显现出古典的性质。相当数量的成语是从古代名句摘引而来,具有古朴的历史感。例如“战战兢兢”摘自《诗经》、“咸与维新”摘自《尚书》、“秋行夏令”摘自《礼记》、“君子固穷”摘自《论语》,它们都来自最古老的先秦典籍。“仁义道德、圣经贤传”反映了传统儒教思想对人们价值观念的缔造,“之乎者也”反映了传统文人在口语中运用文言词汇的特征以及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
因为大多来源于古代,成语的意义也比较深奥隐晦,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赋予的含蓄内敛的性格属性。
有些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从字面上探得,必须要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才能明白。如典故成语。《呐喊》中的典故成语“惩一儆百”出自《汉书》,只有阅读了尹翁归严惩豪强许仲孙的故事才能真正明了其用意。“引车卖浆”暗含《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引车入市”和“薛公藏於卖浆家”两件事,“引车”和“卖浆”二者并用,泛化成了卑贱行业的代名词。
尽管源自古代口语的成语语义相对浅近,但其中的一些语素义也比较隐晦或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如“面面相觑”中的“觑”表示“看”;“鬼鬼祟祟”中的“祟”由指“鬼怪”转而表示“不正当的行动”;“自告奋勇”中的“告”表示“表明”而非“告知”。运用这些成语在行文中能够增加小说表义上的典雅性。
(二)成语在结构形式上的“雅”
成语在形式结构上具有对称美,音韵的配合产生韵律美。成语绝大部分为四字格,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大多数成语可分为前后两个对称的语步,并列结构的成语在两个语步意义相近或相反,整个结构对仗工整,具有“对偶性”。这主要体现在成语音节的平仄搭配、叠音、押韵、双声、叠韵、的运用上。
成语音节的平仄搭配可分为完全和谐式和不完全和谐式,以下分类例举。
①完全和谐式
A.平仄对立式
--||: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可想而知、有眼无珠
B.平仄相间式
-|-|:七手八脚、身不由己|-|-:蔼然可亲、引车卖浆
C.平起平落式:
-||-:高不可攀、毛骨悚然
D.仄起仄落式
|--|:走投无路、电光石火
②不完全和谐式
A.平仄相隔式:为了避免平声到底或仄声到底,在平声中插入一个仄声或在仄声中插入一个平声。
--|-:推而广之、无师自通-|--:青面獠牙、人地生疏
||-|:爱莫能助、面面相觑|-||:价廉物美、恍然大悟
B.头尾孤平式
-|||:安分守己、高视阔步|||-:满面笑容、与众不同
C.前后独仄式
|---:沁人心脾、自知之明---|:诚惶诚恐、飞黄腾达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成语还有少数一平到底的,如“生杀之权、微乎其微”等;也有一仄到底的,如“鬼鬼祟祟、自告奋勇”等。但这样的成语占极少数,大多数成语都是平仄相配的。
有些成语采用了语音复沓的形式,包括叠音、押韵、双声、叠韵等方式。其中叠音方式的成语在鲁迅小说中采用较多,形式多样。《呐喊》中带叠音成分的四字格成语有33个,共六种重叠形式,分类例举如下。
AABB式:断断续续、郁郁葱葱;
AABC式:忽忽不乐、面面相觑;
ABAC式:必恭必敬、无思无虑;
ABCA式:微乎其微;
ABCB式:毅然决然、自然而然;
ABCC式:气喘吁吁、人言啧啧。
重叠形式中ABAC式数量最多,共16个,其次是AABB式,共8个。《呐喊》中四字格成语押韵分为押首尾韵和押二四韵,首尾韵前后照应,回转往复,如“慷慨激昂”的“慷”和“昂”首尾押“江洋”韵。另外还有个别运用双声、叠韵的成语,如“斑驳陆离”,前后两个音步分别构成双声,“慷慨激昂、满门抄斩、著之竹帛”前一个语步采用双声形式,“汗流满面”后一个语步采用双声形式,“怒目而视、各色人等、酒肉朋友”前一个语步采用叠韵形式,“天真烂漫、耳闻目睹”后一个语步采用叠韵形式,“沁人心脾、子曰诗云”奇数位语素押韵,“秋行夏令”偶数位语素押韵。
成语多来自古代的书面语,讲究韵律的和谐与音乐性,通过以上这些手段,汉语传统的音韵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成语对鲁迅小说语言风格的影响
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体现在“从调音、遣词、择句、设格到谋篇”的各个层面,在这些层面中,鲁迅作品最见精彩处还是他的“用字”,也就是“遣词”。而成语这一特殊词汇对鲁迅小说语言风格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语音语构的层面,四字格成语平仄相对,节奏铿锵,令鲁迅小说语言富于韵律感;且成语本身结构谨严,前后语步语素义讲究相同或相对,令鲁迅小说语言富于对称感;语音和语构相互配合,营造了小说语言的典雅美。
鲁迅小说中充分运用成语形式美感的用例为数众多,这里仅略举几例文句加以体味。
例1“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
例2“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绝没有留用的道理。”
例3“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踰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
例4“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
以上4例中的成语,前后两个语步都是同义相对,音韵和谐,只是语素义稍有不同。“魂飞魄散”奇数位和偶数位的语素分别为同义;“早出晚归”里奇数位和偶数位的语素分别为反义;“里应外合”奇数位语素反义,偶数位语素同义;“欢天喜地”奇数位语素同义,偶数位语素反义。这样创造了对比鲜明的表达效果。如例1中“魂飞魄散”夸张地表现出阿Q惊恐的神情,“里应外合”“一拥而入”两个成语速写勾勒出合力抓捕阿Q的场景,“欢天喜地”与形容哭声的叠音拟声词“呜呜咽咽”配合,表现出了吃人者的虚伪与荒诞。
其次,在语义的层面,成语言简意赅,具有表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令鲁迅小说语言简练传神,加强了叙事中人物描摹的力度。
神髓,指精神与骨髓。鲁迅把成语比作“现世相的神髓”,即世态样貌的精粹,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小说叙述中充分发挥成语细致地描摹功能,令笔下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目前。例如,在《阿Q正传》中有一段文字,叙述了阿Q难得一次赌博赢钱却又不幸因为别人打架而失了钱财的经历,鲁迅连用了多个成语,生动描绘了阿Q心理的起落。在未庄赛神的一天晚上,阿Q先是沉浸在赌博的胜利中,“兴高采烈”得非常——转而在别人打架的混乱糊涂中“昏头昏脑”地走回土谷祠,“如有所失”——在清醒中发现赢的洋钱丢了,于是左思“忽忽不乐”,右想仍然“忽忽不乐”——却又在想象中实现“转败为胜”——连打自己两嘴巴当作是打别人,在疼痛转移中达到“心平气和”——在精神胜利中最终“心满意足”。成语在文中推波助澜,为读者呈现了“活的人间相”。
最后,在语境的层面,正所谓雅俗并济,相得益彰;成语在以白话为背景的上下文中,与其他白话词汇形成庄谐对比,令鲁迅小说语言风格尽显揶揄讽刺,辛辣老到,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张力。
鲁迅给笔下的小人物安排了许多包括成语在内的经典语汇,加强了讽刺效果,表现了小说情景氛围的荒诞性。具体来说鲁迅常用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庄词谐用。鲁迅非常著名的一篇杂文《论“他妈的!”》用“妈的”这句话在乡下表达多种不同感情,意图说明当时大众所掌握的话语很贫乏,缺少足够的语词来表达自己,因此“先驱者的任务,是在给他们许多话,可以发表更明确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明白更精确的意义。”
在《阿Q正传》里鲁迅有一段对阿Q心理的描写,在这段话里运用了若干成语、俗语和古典,像“断子绝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敖之鬼馁而”“圣经贤传”,这些庄重的古语嫁接到小人物阿Q的话和思想里,初觉有些不伦不类,细品却又那么贴切,写出了阿Q渴望爱情而不得的烦恼与苦涩,起到了诙谐的效果。
第二,褒词贬用。如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将“文治武力”之类所谓的大事与人力车夫扶助被车把带倒的女人这一件小事作对比,把这些所谓大事比作“子曰诗云”等等早已淡忘的句子一样无足轻重,以此突出这件小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对我的影响。显示出成语的对比讽刺功能。
第三,古词套用。鲁迅为了将读者带入小说情境,常利用古词营造气氛。如在小说《阿Q正传》中运用了“诚惶诚恐”这个成语,它是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原是臣子们向皇帝进言时所用的语体,表现出他们对皇帝的衷心与畏惧,非常正式。用这个成语来描绘阿Q调戏完小尼姑想象自己作为胜利者高高在上、许多人对自己俯首称臣的情景,非常具有现场感,也揭示了阿Q平日骨子里的奴性以及潜意识中渴望奴役他人的封建思想。
成语古朴典雅的特质增加了鲁迅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鲁迅创作中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追求,值得我们在研读鲁迅作品时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