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对新闻传播的革新研究

2022-08-08李泓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革新

摘要: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新闻传播的形式愈加多样化,受众对获取新闻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主流媒体要想精准对接受众,需要不断进行升级转型。文章以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这三种方法,分析“Vlog+”在新闻传播上的使用。文章从内容、特点、形式和营销这四个角度探究新闻报道的革新,分析其传播现状与发展,得出主流媒体利用新旧媒体的结合优势,为新闻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渠道,与粉丝用户达成更紧密的关联,从而进一步实现流量的扩散与裂变的结论。文章在避免内容同质化的基础上,提出彰显本土特色、体现人文关怀的建议,为探索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的革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移动短视频;“Vlog+”;新闻传播;主流媒体;革新

中圖分类号:G2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78-03

Vlog是视频博客的简称,它是以Vlogger为主体,从第一视角出发分享身边人、景、事的短视频,具有较强的便捷化和个性化特征。2019—2021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及预测数据显示:2019年用户规模为2.49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上升至3.68亿人,2021年用户规模达4.88亿人[1]。2019—2021年Vlog用户规模与日俱增逐步扩大,它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2019年3月,央视首次采用新媒体短视频的制作方式,发布了第一条名为《全景Vlog|央视记者带你打卡全国政协开幕日》的视频,虽然时长仅有1分10秒,且没有Vlogger出镜,但这种新型编排方式却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好评。2019年11月,由康辉出镜的第一支Vlog“要出趟远门了”火遍全网。不仅揭秘了百姓想知道的央视幕后准备工作,而且还给用户展现了别样的央视形象。粉丝反响也尤为热烈,微博点赞量高达100多万,自此主流媒体关注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新闻也有了新的形式样态——Vlog新闻。Vlog新闻的出现,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拓展新闻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因此文章将从内容之新、人格化之新、形式之新、营销之新这四个方面分析新闻Vlog传播方式的变化、究其发展。

一、前后台主动披露的内容之新

戈夫曼在拟剧论中对前台和后台下了明确的定义:前台是表演者经过精心的装扮、刻意藏匿后,在舞台上呈现出能被他人和社会所能接受的风格形象。后台则是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前台不能表演或大众所不能接受的形象。在传统新闻传播中,观众看到的都是经过数次修改打磨后的精良作品——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字正腔圆的解说词以及细致严谨的镜头选择。但Vlog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后台主动披露给大家,因此新闻Vlog便以此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谨小慎微的前台方式,完成了从前台的刻板文本到后台前置的叙事延伸的转化过程。

(一)新闻产生的后台披露

Vlog的形式将人与周边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生活琐事、工作环境乃至家庭氛围,只要是Vlogger想呈现给受众的都可以有所表露。传统新闻只围绕新闻议题本身展开,在康辉的Vlog新闻中,他不仅向受众揭秘了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样貌与工作环境,而且还给受众展示了央视设备间、自己出差的行李准备过程、工作赶路拍摄等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他将原本不属于新闻正式播报的准备过程呈现给观众,这种展示后台的做法不仅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增加亲近感和关联性,还让记者的宣传更贴近生活、接地气,满足粉丝的好奇心与窥私欲。

(二)新闻事件的后台披露

在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中,他通过记者的个人视角,将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希腊进行国事访问的事件呈现给受众。其中既有希腊方面接机的过程,有希腊总统卫队的仪仗仪式,还有充当解说道具的希腊当地报刊。这些新闻的幕后样态延展了新闻报道的内容链条,将传统报道中平民百姓难得一见的场面展现给观众,提高了受众参与度。

(三)新闻语态的后台披露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作为一名公众形象,他的陈述必须简洁凝练、用词精确。但在Vlog新闻中,记者更像是一名博主,他可以讲口头语,可以玩梗,可以自嘲,甚至可以向观众发问。在2021年4月王冰冰的《沿着高速看中国》中,她在海南学习体验了冲浪项目。在视频中她说自己是“运动白痴”,还让大家“不要笑话我”。在2021年9月中《张扬Vlog|探访首钢园 感受服贸魅力》中,她用“Hi”“小哥哥”“拜拜”等日常用语。这些接地气的后台用语,在语态改变后被运用到新闻报道上,亲民化的方式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二、以人为本的人格化之新

(一)传播主体的个性化

在Vlog新闻出现之前,新闻一直秉持着庄重严谨的调性,记者们更是给受众塑造了严肃谨慎的刻板形象。新闻作为中国重要的舆论传播方式,其缜密周详的标准化模式将工作人员束缚在了固有框架之中,无法施展人的个性。但Vlog新闻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模式,脱离了官方单调乏味的形象,每个Vlogger都有自己别样的风格与韵味。康辉的温柔大叔形象、海霞的知心阿姨形象、王冰冰的邻家女孩形象以及张扬的甜美姐姐形象,每个人在新闻的基础规定上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成为具有人格化的、独立的个体。

此外,记者的副语言也发生了别样的变化。副语言是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种,是以动作、神态、感知、服饰等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记者可以透过副语言隐形流露信息。例如,传统记者在做报道时,身体活动的幅度不可以过大,最多只能用手势和眼神向观众传递信息。但当角色定位转变为了视频博主后,记者可以充分调动所有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来向观众传达信息。

例如,2021年12月冬奥会《张扬Vlog|“冰丝带”到底有多丝滑》的视频中,张扬表现出了开怀大笑、紧张害怕等多种情绪。甚至她可以像孩童一般在赛道冰面上打滑玩耍,以此来向观众表示冰丝带的光滑程度。其次传统记者的服饰要求也较为严格,穿着不仅要得体适宜、落落大方,而且发型也要清爽干练、不得散乱。但在Vlog中,记者可以穿日常休闲运动服,可以穿饱含民族风情的藏服,甚至还可以戴墨镜、戴帽子等饰品。在2021年6月新华社推出的《张扬Vlog·西藏篇|遇见南迦巴瓦》中,她先后共出现了5套着装,以此来暗示西藏天气温差的变化,这种服饰变化上信息的隐形传递,是在传统报道中前所未有的。

最后,记者的解说方式也换了别样的风格。在Vlog新闻的解说中,会更加注重事实、体验、情感三者并行交融,记者可以适当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在传统报道中,记者代表的并非个人,而是一个团体、一个电视台乃至一个国家,因此在解说时禁止出现“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词。但在Vlog新闻中,记者不再是一个公众人物,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展现,凸显了人格化的属性,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

(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记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发展和维系好与百姓沟通交流的通道。在传统采访中,记者的采访都是有固定的套路模式和技巧,采访的目的仅停留于把事情讲清楚的表层意义,缺少人文关怀。但新闻Vlogger更像是被访者的朋友,采访也更像是休闲聊天,没有不计其数的专业术语,没有固定的问答模板,取而代之的则是平等的心灵沟通。2021年5月新华社的《张扬Vlog之探秘三星堆》中,张扬问道:“如果有人想买三星堆文物中的泥塑陶猪,大约要花多少钱?”从业人员给出的回答是“十年,在牢里蹲十年”。很难想象这段采访对话是出自新华社新闻,而这种融梗的采访问答也颇受网友喜爱,获赞量达18.8万次,也变相证实了受众对新型采访的认可。

Vlog新闻还打破了信息单向的线性传播,强调与受众双向的交流互动。微博抖音的评论、哔哩哔哩的弹幕都成为了粉丝反馈的渠道。在康辉的第一支Vlog发布后,网友提出了使用自拍杆、纠正“Vlog”的发音等问题相关建议,这些反馈也在康辉的第二支Vlog中得以回应。这种双向互动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增强了粉丝的收视兴趣,从而提高用户黏性。

三、融入新媒体元素的形式之新

(一)使用长镜头增强纪实感

长镜头是指时长为30秒至10分钟之间不经任何切换剪辑来表现所摄对象全过程的镜头,往往具有真实感和纪实感,给人以可信和连贯的感觉。美国的Short、Williams和Christie三位学者在1976年提出了社会临场感理论,即通过媒介沟通或传播的过程中,双方能感受到彼此真实存在的程度[2]。而长镜头的使用将社会临场感变为了可能,生动再现了记者身处报道现场的环境氛围,增强受众的沉浸感体验。2021年11月央视新闻发布的《康辉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二集中,以时长为25秒的篇幅段落,向受众展示了康辉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摘口罩、评论解说现场的过程。这种长镜头的使用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提升了短视频新闻的公信度。

(二)网络化传播元素增强趣味性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视频中,受众只能看到记者解说采访、现场情况的镜头,听到记者刻板严肃的解说词,以及剪辑上硬切的技术转场。但新媒体视频包含音乐音效、创意转场、精美镜头等元素,因此这些元素也被运用在了Vlog新闻的制作编辑当中。2021年4月,央视的五一特别档之《冰冰Vlog|沿着高速看中国》中,小片头顺应了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每个镜头时长仅为1~3秒;在音乐上采用了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为底衬,在转场上使用了短视频常用的甩镜头运镜、遮挡物转场、遮罩转场等新媒体制作方式。在2021年9月《张扬Vlog|探访北京环球影城》,又在原有Vlog新闻的基础上融入了音乐卡点、表情包贴纸、综艺字幕、主观客观镜头相交替、搞笑音效等新的元素。这些新型传播元素的出现,使得受众一改对新闻的刻板印象。主流媒体通过最接近年轻人的方式推动主流话语的转播,打破了与短视频受众的话语壁垒,实现用户下沉,推动传统品牌在新媒体时代的升级发展[3]。

当多元化的元素交融碰撞时,制作出来的视频形态就会更加符合当下Vlog视频用户的受众定位,匹配短视频丰富有趣的市场风格,顺应短视频传播的要求。在解说、拍摄、剪辑和后期加工等多方面被精细打磨时,再配上新闻选题的价值趣味,就可以让Vlog新闻多维胜出。

四、流量变现的营销之新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实质任务就是传递重要信息、反映社会时事、形成社会舆论。所以长期以来,传统新闻变现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付费新闻,即直接变现;另一种则是通过投放新闻观前广告,即间接变现。但在Vlog新闻出现后,软广告的植入也成了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种变现盈利的一大方式,这种趋势在今年冬奥会的《与王冰冰一起为中国冰雪加油》的系列Vlog新闻中逐步体现出来。例如,在其同系列的“冰冰的自由化秘籍”视频中,镜头分别给了TOREΛD服装品牌、东方树叶饮品品牌的特写镜头。在“冰冰冰球冰上行”的视频中,同样又给了东方树叶品牌的特写片段。而这些软广告的植入在投放形式上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做到在视频本身具备可观性的基础上,不让用户带着一种逆反抗拒的情绪去接受广告,与用户的习惯与心理相契合。

(一)与用户习惯契合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更符合时代潮流与传播受众的碎片化需求。一方面,短视频软广告正是精准对接用户空闲的、简短的观看时间,将趣味性广告与有趣的内容相融合,契合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用户的观看习惯也变成了小屏、竖屏,短视频的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加直观、简洁。大屏横屏向小屏竖屏的转变,也契合了用户的观看预览习惯。Vlog新闻满足了用户对习惯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为短视频受众打造属于他们独特的收视方式。

(二)与用户心理契合

广告商抓住了消费者的晕轮效应心理,利用央视的口碑与威信力推出自己的产品。跨界品牌的联合营销满足了用户消费的品牌化、精细化心理,提升彼此的商业价值,做到互利共赢。同时Vlog新闻契合了短视频用户娱乐化的心理,它巧妙地将新闻传播、休闲娱乐、广告营销等多元化元素结合起来。主动输出广告产品理念,转化为体验者的被动感受。观看者将会被记者的观察视角和论证角度、叙事方式和故事所吸引,客观上减少用户对广告的防备心理和厌烦心理,引起用户的感情共鸣,从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最后,这种低成本、高品质的故事化广告的产出,可以让更多中小型品牌企业有机会在央视平台投放广告,做到用户下沉、提升品牌知名度。

五、结语

虽然Vlog新闻给主流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思路,推动了传统媒介在移动社交时代的突破与创新。但是长此以往的制作模式,依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同质化扁平化、多元来源导致的共识难聚、新闻泛娱乐化特征明显等问题。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和万物皆媒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更为精湛的科技手段提升受众的现场感与体验感。在播报新闻事实本身的基础上,向彰显本土特色、体现人文关怀的趋势发展。在与时代、与受众对接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也依旧需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创新叙事模式,从而加快媒体的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少侠,鲁玲.数字科技赋能下短視频传播的升级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22(6):49-51.

[2] 顾熠男.基于社会临场感的“Vlog新闻”传播创新[J].传媒,2021(14):58-60.

[3] 詹绪武,李珂. 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3):98-102.

作者简介?李泓佩,本科,研究方向:艺术传媒。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革新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