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中文学景观的教学思考

2022-08-08吴俊容王前程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

吴俊容 王前程

摘 要 文学景观是文学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文学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价值意义和地方文学景观方面。文学景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同时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景观为依托,深入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景观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文学景观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文学景观 教学思考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美,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景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文学景观的诗文有很多,这些文本不仅赋予了景观各具特色的外在美,还承载着作者的深厚情思。正是这些众多的景观表达,组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不少的人文浪漫。因此,笔者试图以文学景观为切入点,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景观描写,思考文学景观的教学价值,探寻文学景观的教学策略,从而挖掘景观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形式。

在文学地理学中,文学景观就其存在形态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性的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性的文学景观。所谓虚拟性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观,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亭一阁;所谓实体性的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光临题咏过的山、水、石、泉、亭、台、楼、阁、故居、纪念馆等。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展现的文学景观有很多,例如《望岳》中杜甫所描绘的雄伟磅礴的泰山景观;《登高》中杜甫塑造的滚滚奔腾的长江景观;《赠从弟》中刘桢所赞美的经严寒而不凋且正气凛然的松柏景观;《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描写的西湖和孤山寺等景观;《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登楼抒发无限感慨的幽州台景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马丽华描写的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阿来所讲述的丽江风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与惠子所游玩过的濠水桥也是文学景观……

根据曾大兴的观点,“文学地理学所讲的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人文内涵,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人文属性。”可见,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文学景观的描绘,是作者将外界事物内化于心,而后基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文学素养的积累外化于文的过程。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直观呈现,还是文人欣赏、游览,并借以表情达意、寄寓情怀的载体,是人们思维的间接体现、心灵的感知共鸣、情感的感性表达。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景观的阅读,笔者发现文学景观具有丰富的价值,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料,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文化价值、学科价值和审美价值。

1.文化价值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大的作用。文学景观的美并非单纯地体现在景观颜色有多漂亮、形态上有多别致、地理位置有多优越,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它所寄寓的情思、所抒发的情感。如著名的“岳阳楼”景观成为打卡胜地,不仅仅是因为岳阳楼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景观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学表达中承载着历代文人的爱国使命和民族情怀。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借洞庭湖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观来叙事、写景、抒情,揭示了不因外物而或悲或喜的洒脱情绪,和无论身处江湖还是身居朝廷都要心忧国事的爱国情怀;杜甫的《登岳阳楼》,不仅把洞庭湖的壮阔景观描绘得生动形象,还抒发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爱国情操。通过对这些文学景观的学习,学生能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壮美、秀丽的同时,体会文学景观所蕴含着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情感,调动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科价值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文学景观不仅是可以观赏和游览的自然景象,还是诗人寄托情怀、袒露心胸,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载体,对景观的描述是作者的审美释放和情感寄托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对学生有着文化传承、审美提升、情感熏陶的人文价值。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景观,不但体现了作家们善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景观的文学素养,还展现了文人们抒写景观时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这些内容都蕴涵着引导学生爱护自然、善于观察、积累表达的教学意义,具有极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赏析这些文学景观,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美在何处,同时也深刻认识作者是如何將这种美表现出来的,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世界,并积极地展现自己生活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以增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景观的角度和表达景观的方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

3.审美价值

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审美教育功能,在教会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审美认知及审美表达能力。大自然的景观神奇而秀丽,在作者的有意无意的叙述和点缀之下,更富有美的形态、韵味和情感,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绝。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景观,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原始而又质朴的回应,也是文人对生活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价值。譬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学生会领略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的泰山;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学生会惊叹于北固山的两岸空阔、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可连夜行舟;学习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学生会痴迷于湖心亭“雾凇沆汤,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景观时,教师可适时地加以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人文景物,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美,于自然景观中感受美,于人文景观中表达美。

在了解文学景观的概念及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探寻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景观的教学策略,以期高效地发挥景观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主要从景观背景介绍、景观鉴赏方法、景观情境创设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知“景”论世,丰富阅读体验

由于文学景观的创作背景不同以及景观的区域性、时代性特征,在面对同一景观或不同景观时,我们对景观的感受会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产生不同的创造想象,从而赋予景观不同的人文解读。

所谓知“景”论世,即在教学文学景观时,需要了解景观的相关资料和补充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文学景观的情感价值。如在景观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知“景”论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景观的地理位置、歷史渊源、历史故事及历代文人的文学描述,以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以岳阳楼为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想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希望能有人引荐,于是在年四十西游长安入京应试之前写下这首诗,送给张九龄;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作者在年近五十七岁年老体衰、漂泊无依、国家多灾多难时登上岳阳楼的感慨之作,因而这也是他登上岳阳楼看见浩瀚、磅礴的洞庭湖水,却表达了低沉抑郁的精神状态的原因;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庆历新政”失败,作者被贬河南邓州,作品所抒发的是不因外物或悲或喜的洒脱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可见,作者在不同的心境和际遇下,即使面对同一景观也会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时,我们要结合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岳阳楼景观所承载的丰富情感。第二,课文中有许多关于景观的插图或注释,形象地呈现了景观的方位、特征等信息。如《驿路梨花》中的哀牢山,课文注释“此山位于云南省南部,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云岭南延分支之一”;《一棵小桃树》中的终南山,课文注释为“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在陕西西安南。”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注释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哀牢山景观和秦岭山脉的大致方位,结合景观所处的大环境,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风俗习惯等,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切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河西走廊》《跟着唐诗去旅行》等类似的文化教育纪录片,结合文学景观创作者的故居、墓地、人生阶段去深入学习诗歌,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感受景观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从而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2.品味景观的文学性,提高鉴赏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能力。文学景观是作者用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认识美景,然后历经润色、加工表达眼前景、展示心中想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文章,这些景观经过作者的创造发挥和再造想象,变换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蕴含。以“西湖”这一景观为例,西湖作为江南的一处盛景,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赞,在文人的笔下,“西湖”处处皆是抒情的载体,彰显着独特的文学魅力,作家们通过创造想象、艺术手法把景观的形、声、色、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追忆西湖乘舟看雪的经历,抒发了作者赏雪的惊喜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在湖心亭上作者巧妙地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组合起来,传达出阔大高远、寂静缥缈的西湖景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者通过由远及近,再到远处的细致刻画,描写了西湖水、云、莺、树、燕、泥、花、草等景物,通过联想、想象、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场景。西湖美,美在自然,美在欣赏者的发现,美在作者的用心雕琢。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在赏析比较中探究西湖美景,学习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手法,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美化景观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既能从审美的角度把西湖的美内化于心,又能从文学的角度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修辞手法将西湖的美外化于文的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景观进行赏、说、写的语文素养。

3.身临其境,增强体验感

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在书本中、网络上看到过一些文学景观的资料,阅读过不同风格、不同感情、不同韵味的景观作品,但缺少真实感知的体验,因而很难结合生活实际,与作品产生共情。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身边熟悉的景观资源创设文学景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触摸、观赏景观形象,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文本描写的文学景观活起来,激发学生探寻文学景观的兴趣。相信登过泰山的人会亲身感受到杜甫的《登高》所描绘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壮阔;去过西湖的人能更好地感受《钱塘湖春行》中的西湖美景;走过沙漠、湖泊、草原的人会更容易共情边塞诗词。教师创设景观教学情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的做法。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曾经有过的踏春、赏雪情景,谈一谈自己亲身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再加以引导,以消除文学景观教学中的陌生感,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景观;在教学《三峡》《登高》时,组织学生去登高、游湖、逛校园,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引导学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湖水的清凉、体会登山的理趣;在教学《岳阳楼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登岳阳楼》时,可以在周末让学生充当博物馆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博物馆文化;充当景观的保护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环境,再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一篇心得,运用所学的文学景观的记叙、抒情的方法,在读文、体验、走访、抒写中使文学景观形象更立体化、感性化、丰富化,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知文学景观的魅力。

总之,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景观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人描绘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亭台楼阁等景观要素,挖掘景观教学资源,拓展景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发挥文学景观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对文学景观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通联:吴俊容,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王前程,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
强化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慕课风暴下“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对策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有关小学蒙语文授课的汉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