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问题的动态生成

2022-08-08牛伯莹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设教学策略

牛伯莹

摘 要 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动态生成是校正预设问题泛滥的有效尝试,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动态生成可以从情境引入任务,启发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出问题;由预设问题引导生成问题;在学生回答中捕捉问题;设置正反观点辩论情境,启发学生在辩论中相互质问。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求具有针对性。问题的动态生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关键词 预设 动态生成 教学策略

语文学习是一个从读到问再到探究答案的过程,预设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而言,属于被动性质的学习,那么,如何让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问题的动态生成是值得探究的的问题。

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动态生成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情境是学生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生活情境,真实的情境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习发展为旨归。学习情境化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学生学习语文最終目标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如果学习语文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那么学习语文对学生的成长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设置学习情境,而且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情境。正是在这种复杂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才能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解决,有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解决。学生情境中引入学习任务,既有总任务也有分任务,而任务主要指向学习目标,因为有了学习目标,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学习情境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正好是激发提问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引导,既可以引导合作讨论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单独思考提出问题。比如合作学习任务中的提问,有社会调查先期设计,中期展开中遇到的问题,课本剧表演任务的表演前、中、后出现的问题等,单独学习中的提问,比如阅读文言文中的字句,写作中的行文结构等。这里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为例。

情境任务:遨游太空,是中华儿女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鲲鹏展翅逍遥九天,从万户火箭到长征一号,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遨游太空的追梦之旅。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针对我国,封锁了航天技术,就连太空站也不让中国人进入。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艰苦奋斗,从卫星上天,到载人飞船,从登上月球到建太空站。这一切都是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智慧深入太空的探索。请同学们阅读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说说把一个人送上太空并让他顺利返回,需要几个步骤,多少科研机构,多少科学家?

设计说明:情境引入西方技术封锁,与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突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信念坚定、敢做能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强,智慧过人,从来没有失掉自信力,这些默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中国脊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最后问题引入的意图在于引导阅读整本书《天地九重》,引导学生从航天员入手,认识能成为航天员需要怎样的条件,国家为培养一位航天员所花费的时间,因为杨利伟是航天员,写航天员比较得心应手,由此引导学生感受杨利伟的人格魅力,并思考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原因,也从全书阅读中认识航天技术是无数科学家的智慧,认识到杨利伟是无数爱国者的代表,感受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在阅读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宇宙飞船怎么飞行的?宇宙飞船与地面怎么联系的?火箭为什么能飞向太空而鸟儿飞不出去?等等,在这些知识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对航天科学家会产生仰慕之情,很可能激发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启发者,所以,语文教学设计中要预设问题,作为文本学习的引导,体现学习的方向性和有序性。预设问题要精要,要指向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因为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不必强求语文知识体系化、全面化,而应该是深度学习,所以预设问题不求多而全,而是所设问题一定要富有启发性,即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追问,而不是一问一答,答完一切就结束了。

比如《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

预设问题: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在飞向太空中他感受到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阅读《太空一日》思考回答。

设计说明:这里没有提问航天飞行的几个阶段,也没有提问航天的时间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能提出航天阶段的问题。因为学生阅读全文解决感受到什么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课文中杨利伟的感受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与飞行过程有关,那么,飞行经历了哪些过程,如何划分,就成为学生需要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可以小组内互相提问,小组内解决,也可以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如果小组不能解决,教师全班展示,全班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问题不必对课文全覆盖,要尽量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正是教师对问题的巧妙设计,才有学生课堂中问题的生成,这样,在师生问题互动中激活学生思维,形成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的课堂形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收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信息,启发学生对这一回答提问,形成动态生成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够发现学生答案中的有用信息,教师发现后,不必当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答案再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再回答。

比如,在指导《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中,预设问题:同学们阅读了《骆驼祥子》,请你说说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答道:祥子是一个固执不变通的人,拉不了车,他可以进工厂打工。

这里,一定要停下来引导学生发问,如果不发问,学生就理解不了《骆驼祥子》。从这位学生的回答中,发现这部小说与当代中学生之间的隔膜,他们把祥子放在工业发达、社会财富积累丰富的现代社会,不了解祥子的时代,另外,也不能理解祥子对买车的感情。所以,这里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顿批评,一通讲解就结束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对于XXX同学的观点,还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吗,说说你的理由?2.对于骆驼祥子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困感。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当代中学生与经典小说《骆驼祥子》之间有哪些隔膜,可以讨论解答,可查资料解答,也可教师解答。

正反辩论既可单独设置,也可围绕学习文本设置。如果单独设置,可以组织成一场班级辩论赛。在文本阅读教学中,选择文本中可辩论的地方进行设置,而且设置的问题具有可以展开的特点。比如学习了陶渊明的诗歌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查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提出任务:陶渊明为了自己不在官场受委屈,归隐田园,致使儿子饿死,他是个清高的人,还是个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请同学们分组辩论。这两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过,考虑到低年级同学,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当适当的总结,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陶渊明。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既要有预设问题,也要有动态生成问题,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求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通联:甘肃庆阳市宁县早胜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预设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