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试卷命题的文化热潮及备考方向

2022-08-08高冉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高冉

摘 要 “语言建构与运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崇尚求真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要求。“文化自信”是意识,更是考试评价选材的重要方向。本文挑选了2021年多地市“文化”类选材的考题进行举例分析,研究各地中考语文命题在试题改革方面达成的共识,重视以多文本组合形式命题的趋势,为新一年备考探寻方向。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 中考备考

让我们历数一下近两年引发普遍关注的文化热点:2021年,“唐俑”舞蹈《唐宫夜宴》温热犹存;2022年央视春晚上,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以《富春山居图》为背景的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的倒计时短片等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融入血脉的骄傲与自豪,这些文化类语言材料自然也是命题人热衷的选材方向,可以说“文化”类考题在中考试卷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题,因其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三则材料,使用多篇文本合并的组材形式,该“文化”类阅读试题得到当年的广泛关注及好评,由此也开启了全国范围“多文本”命题选材的发展大趋势。聚焦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针对“文化”类话题选材、设题已是屡见不鲜,其地域辐射之广阔,命题形式之多样,考查知识点之丰富,值得语文教育同仁反思与再借鉴。

文化热走进各地中考,促进了中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约150套中考试题,在不同位置引用或考查与文物展览、博物馆观览、革命军事纪念馆研学等主题相关的试题达35.6%以上。这股试卷上的文化热潮,影响到学业评价的备考方向,着实引人瞩目。

以2021年北京市中考试卷为例,该地试题在“基础·运用”部分以“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串起“正阳门”宣传短片设计的系列任务,4道试题7个小题共计14分,在全卷占比9.33%。该部分试题模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情境,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综合性活动设计、语言运用能力等,实现了主题鲜明、以文化考语文的目标。全国范围内像这样考查的地市还有很多:天津市“走进博物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共5分;河南省“博物馆研学活动”任务试题共9分;丽水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试题将基础知识、古诗文默写、现代文阅读综合考查,三个活动占分23分;绍兴市的“绍兴印象”考查基础知识及古诗文阅读能力共计34分等等。各地试卷从4.17%到21.33%的占比充分证明,检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语文试题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各地试卷蕴含了浓浓的地方特色,在肯定地方文化并借试卷宣传文化保护的同时,又洋溢出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最新标准已经颁布,“文化传承与理解”与“建立文化自信”合成核心素养的第四条标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文化积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是这一素养的课标解说与具体要求。所以,“文化热”必然继续走红各地中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会成为语文试卷实践的土壤和根植沃土的硕果。

作为各地命题人思想意识的共识,文化热潮与中考邂逅溅起文化自信的精神火花。

选材与考点花样翻新,唤醒应考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试卷上的文化热潮,具体到各地综合性学习类试题中,从题干表述到语材选择,都是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检测与考核。按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由此来看,各地为“文化宣传”设计的系列试题,均为学生创设出语言情境,在试卷上唤醒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从而评价其运用语言文字梳理、整合、交流、沟通的能力。

此处摘选2021年天津市和河南省两地“博物馆研学”试题,看他们在选材与考点设计方面的匠心。天津市综合性学习试题一次性提供了四则阅读材料(柱状图及三则文字材料),阅读量约300字。试题含两个小题,第1题要求提取《2011~2020年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的信息;第2小题指向第二至第四则材料,要求概括材料所述天津市三个博物馆的创新展览及文创活动。从试题选材来看,着重突出博物馆丰富的展览形式,开发文创产品的现实做法,向学生展现“文博”事业的发展理念与现状。两道小题考查了图文转换、概括提取信息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有效评价。

河南省文博主题试题与天津相同的也是到博物馆研学,题中所供阅读材料(含示例)约350字,有一幅平面图;不同的是共设3个小题,材料分布到各小题中辅助提问。第1小题要求仿照示例,根据所供材料,为摆放文物展品的“主题时空舱”命名并陈述理由;第2、3小题是解说平面图的口语交际题和组合对联记录观后感受题。三个小题代表三个研学活动,各活动独立考查。

以上所举两地试题比较有代表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更多地市选择像河南省这样,在题干陈述活动情境和主题,各小题的任务、活动相对独立,以系列任务考查不同考点。题间独立,使得考点更为灵活,所以出现上述文化热潮类试题在整卷占比逐渐增大的现象。最新课程标准将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落实各学段的目标,以上摘例或许就是未来“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的缩影。题干创设情境,任务活动连缀,各小题相对独立,多考点并行考查,借以评价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作为各地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共识,文化热潮与中考邂逅,溅起选材设题的智慧火花。

情境化影响教学实施,引领评测双方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本文摘引的多地试题,常通过题干的陈述设置试题情境。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地市中考试卷形成了整卷式情境构成的风格,充分体现命题者审美的创造,也一定能引领考生对语言审美的鉴赏与再创造。如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特区中考的开卷“引言”这样表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本次考试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试题包括三个板块(积累·传文化基因;精读·品文化精髓;写作·叙文化故事)。”如此的开篇,使得整个语文测试都在文化审美的活动中进行,积累、阅读与写作板块紧密衔接。相似地市还有2021年绍兴市和丽水市的中考试卷,使考试变身为文化交流的旅行,这是语文学习与考试评价的独特魅力。

考试评价的变化,既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更是推进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强劲动力。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已经明显出现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通过试题情境、试题内容,考查语文学习能力的命制趋势。

作为新课程标准规划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作为试卷上占幅最大的“阅读与鉴赏”试题组成部分,作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评价的主要阵地,现代文阅读这一中考必考项已融汇到整卷或部分试题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达到评价语言鉴赏的目的。如2021年邵阳市中考试卷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参与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武汉市现代文阅读《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关注城市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留存的问题;河北省选文《伟大的学者段玉裁》,到《说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的故乡关注其纪念馆建设,弘扬学者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还有广西北部湾经济特区试卷上选用两篇有关联性的现代文《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路亭》,评述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影响,等等。

以上所举地市的阅读试题,或以单篇文本出现,或以组合文本拼接,占分从7分到28分不等,但都取材文化议题,以文化的氛围和情境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评其“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纵观2021年多地中考试题的文化类考题,命题工作者均以自己的审美引领被评价学生的语言鉴赏,让考生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涵养出高雅情趣。

作為各地命题人异地同心的努力,文化热潮与中考邂逅,溅起鉴赏创造的审美火花。

备考季再掀文化浪潮,重视训练过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应对改革中各地的中招考试,想取得优异成绩,真正靠的是学生平时培养的思维能力。备考过程中,应注重通过语言运用与试题训练,达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逐步发展;提升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进而发展成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到考场应对新型试题变化时,一定能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如何通过练习试题提升思维能力?我们举202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例子。2022年虎年春晚上,四川德阳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青铜大面具登场亮相。其实早在2021年6月23日,考古文保专家将面具提取出坑的时刻起,三星堆就与语文考试评价紧密关联起来了。2021年四川成都市与广东省两地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就不约而同地选定“三星堆”文博主题。两地的试题数量和分值设定相当,并且都在3个小题的最后一题里设置探究性试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

成都市阅读段的第3题问道:“如果要将这两篇文章(《“超五星”的三星堆》《考古热下的冷思考》)编入有关“三星堆”的图书,它们适合一起放人下面哪一章节?请做出选择并简述理由。”学生首先要读懂两段文本的内容,再综合起来到该题备选项(A.诗意三星堆;B.魅力三星堆;C.故事三星堆里)中做出最合适的判定,然后简述文段内容与标题间的联系,才能言之成理。

广东省第3小题,不仅有阅读知识灵活运用的要求,更有对思维顺序的考查。该题创设情境并提问道:“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完成此题,考生先要阅读四则文本材料的约1284字;然后选定第三则材料,了解“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 两件文物数字化采集与修复的知识;还要找到第四则材料“三星堆遗址发掘出的青铜尊,为其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的例子。这些内容不在一段文本内,对学生勾连整合阅读的要求很高。读懂这些知识后,才能综合设计试题中“让已破碎的宋窑瓷器,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情境问题。

这些例题综合了阅读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查,代表当下试题命制的改革方向,已跨越传统语文试题对“记忆、理解、完成简单任务应用”的低阶思维考查,而改变为向“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高阶能力的测评。适应试题变化,提升思维能力是备考季日常训练的关键。

作为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践行者,文化热潮与中考邂逅,溅起培养思维的认知火花。

阅读量增加,阅读文本更多更为复杂,在试题创设的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完成考试评价,是透过多地中考文化类试题看到的试题变化走向。应对中考,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学生具备“语言建构与运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崇尚求真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学科核心素养。广大语文教育同仁们,跨越万水千山,在中考试题中达成高度共知、共识,这也是统编教材使用以后,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的同心同德。从文化热潮中的试题现象分析共性,希望这一点点闪亮的小火花,随新一年中考测评再燃起文化自信的燎原希望,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让语文任务化学习落地生根,让语文情境化教学与评价产生更好的效果。

〔本文系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初中学段多文本阅读日常教学与试题检测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效果的研究”(立项编号:dwbyd21010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南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