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2-08-08麻毅华

成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减高中化学环节

麻毅华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甘肃省庆阳市 745100)

在现阶段的背景下,高中的化学教学应该基于“双减”视域,深层挖掘“双减”的内涵与价值意义,以“双减”助推学校化学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体系的重构,让“双减”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及高质量教育发展模式的落实,实现教学上的创新,教改上的突破,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化及运用,最终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打造更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1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双减课堂”的前提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学生并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或者被任意装填的一个容器,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所以他们也会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进入到课堂之中,也会凭借自己先前的经验来认识、理解并解释这个全新的世界,进而构建起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而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高中的化学教学就更应该契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要让学生置身于课堂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去发现、去探索、去参与,进而实现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就要先尊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充分掌握了学情的前提下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心智发展水平、认知规律等等方面着手,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并制定教学策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进而激发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探究,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实现高质量的化学学习,达成“双减”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化学平衡》时,其中针对“化学平衡”理论作讲解的时候,首先就要建立起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因此,教师就要在前期对部分学生进行采访与抽测,然后积极备课,确定将学生比较熟悉的“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体系”为素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平衡状态的概念,引导他们以这个素材为依据,去分析平衡状态的特征。其次,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计划,设计一系列进阶性的问题。比如:“氯水的组成微粒是什么呢?”、“为什么氯分子会和水分子共存呢?”、“如果从速率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请解释为什么氯水的颜色为浅黄色并且还不会变化呢?”、“氯水平衡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你能够绘制出速率与时间的曲线吗?”如上,通过这一系列的化学问题,其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且能够逐渐发现平衡状态的显著特征与属性,让学生对其有更为具象的认知。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观察学生在分析与解题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与不同境遇,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如果学生大多呈现“目光迷离”的状态的话,那么教师就要改变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如果学生大多呈现“困惑”、“纠结”的状态的话,教师就要循序渐进,指点迷津。如果学生呈现“若有所得”、“陶醉其中”的状态的话,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知识内容。

如上,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教师的整个教学应该力求“深入浅出”,要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了化,尽可能地将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内容作为“素材”或者“跳板”,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点展开分析与研究。以此,深奥的知识便更加通俗易懂,抽象的原理概念便更加的生动形象。而学生也将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展开对知识的探索与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感悟与体会,最终不断提升解释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助推“双减”落地。

2 建构“5E 学习环”建模模式,构建高质量“双减课堂”

“5E学习环”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指的是参与、探究、解释、精致化、评价等五个环节。这一模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它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求为主,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散,进入到“乐学”的境界,最终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而这也是“双减”政策推行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集结、内化、构建知识,减轻他们的课后负担,实现知识与生活实践的一体化,让整个教学达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以此,在运用这一模式的时候,教师就要按照知识梯度和内在联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分为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既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进而形成一种螺旋上升、浑然一体的课堂结构。

2.1 参与环节

参与环节可以说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始点,而这一环节的重要内容便是深入研究学情,尽量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目的。而“双减”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要教师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保证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减轻他们的课后学习负担。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实验活动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时,在整个实验探究环节中,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整个实验步骤、实验反应、实验结论的分析与探索,但是学生却对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原理认知不足。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教师就要设计环节中充分突出学生对原理的探寻。整个实验涉及到的是“中和滴定原理”,通过酸碱的反应,使得溶液的PH 值发生突跃变化,指示剂的颜色随之发生改变,进而用已知的溶液浓度和体积来算出未知溶液的浓度。以此,教师在展开教学实践的时候,就应该以这一基本原理为架构,简化实验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从“准备试剂”开始,展开“滴定”、“重复实验”、“数据处理”等实践,然后借助记录的数据来探寻这一原理,完成对原理的深层探索,实现高效教学。

2.2 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应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探究”及“自主探究”的方式,推动发展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思维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尊重他们在观察中的体验,对他们作分层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反思,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实验设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达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层探究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单糖》时,在探寻“葡萄糖分子式与结构特点”的时候,就需要将银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相融,振荡,加热,然后让学生观察现象。而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评价,然后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后续探寻“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时,其中就涉及了“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及“酶化反应”等类型的探寻,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试剂或者条件去设计整个实验,展现他们的探究性,实现高质量的化学教学。

2.3 解释环节

这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自身已知的经验进行抽象化、理论化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中如果存在疑问处或者质疑点的话,在这一环节中他们是可以通过讨论、提问、交流的方式来解决的。所以教师就应该结合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学重难点为载体,设计一种情境性的问题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盐类水解的应用》时,针对整个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实验记录表,具体如下:

如上,教师借助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进行探究并补充完整。然后根据学生所填的内容为他们设计其他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来把控难度,展现他们对知识的思考。以这样的方式便能够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逻辑顺序的“问题链”,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

2.4 拓展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逐渐升华他们的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再次回顾课本知识,联结原理、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感兴趣的点,然后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拓展及有效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生物大分子》时,其中就涉及了学生“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知识内容。而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常见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一类的东西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一份实践探究报告。以此,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也能够让他们将其加以灵活运用,最终迁移课堂,实现高质量的化学教学,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

2.5 评价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鼓励学生作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而教师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力求能够针对学生的答卷、任务作多元评价,让学生能够透过讲评作自我反思,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就可以采取“同桌互评”、“小组合作”、“分层讲解”、“当堂反馈”等评价模式。

2.5.1 同桌互评自纠

教师要结合学生考试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作综合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然后利用多媒体投放答案,让同桌之间交换评改,完成“自纠”。

2.5.2 小组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教师可以结合经典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对这些较为经典的问题作自主讨论交流,并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解剖。使得组内能够自主梳理知识内容,分析解决任务的要点,帮助学生摸清知识点的规律,实现他们思维的深化。

2.5.3 分层讲解

教师在评讲的时候,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解题规律、使用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层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自我解剖”过程,让他们的解题思路更为明晰。

2.5.4 当堂反馈

教师根据评讲的内容以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或者对应提出相应的问题,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完成自查自纠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解题的整个过程完成深层思考,提升他们的解题实效,最终完成他们高质量的学习实践。

3 优化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有力落实“双减”政策的推行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的化学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作业的优化设计这一环节。要借助作业真正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助推“双减”政策落地。

3.1 作业设计应该体现自主性

首先,化学作业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设计具有层次化的作业。对此,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化学作业,使得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应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单调性的作业,避免学生面对繁杂的作业疲于奔命,消磨写作业的热情和信心;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设计自主性的作业。所以教师要在作业设计的问题上更加关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地设计并完成作业,激发他们个体所潜藏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学习与创新空间。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及创新能力,也能够实现他们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构建,设计整合性的作业。对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双减”政策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现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借助作业来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所以教师就应该注重作业的整合性,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章或者一个单元的作业,从宏观视角出发,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内容,让他们能够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有效地串联、综合运用。理清楚解题策略,归纳出知识要点,最终借助作业来认知学习的方式。

3.2 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合作性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设计互动性的作业。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明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化学作业的重要形式。基于此,教师就应该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互动性的作业,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并理解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思想与方法,最终借助作业来丰富作业经验,提升他们的学习实效,减轻课后作业负担;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效能的增强,设计实践性的作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该注重实践性,将作业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展开小调查、小研究等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他们的作业经验,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减轻作业负担;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互相探究,共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深化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最终达成他们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3.3 作业设计应该体现探究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探究探索这门学科的过程,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就应该设计探究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自主发现并体验与之相关的化学原理。甚至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自主设计实验作业,完成他们对知识的创新理解及创新实践。探究性的作业能够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能够让他们立足于自身的知识基础去展开探究探索,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有机串联,最终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实现高质量的课后实践,减轻负担,落实“双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高中的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创新与优化,要尽可能地践行“双减”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化学教学桎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学会创新创造,提升学习实效,助推“双减”落地。

猜你喜欢

双减高中化学环节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