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学改革的机理及其应用
——以绍兴市委党校为例
2022-08-08徐志伟
徐志伟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绍兴 312000)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指出:“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党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无疑是党校内部改革的重点所在。弄清楚党校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一、党校教学改革的实质
关于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1卷是这么解释的:“旨在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党校教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从矛盾分析角度来看,党校教学工作蕴藏着诸多矛盾,如供与需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工与学的矛盾、学与用的矛盾等等。对教学的主体而言,“教”与“学”的矛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矛盾。然而,与普通教育相比,党校教学具有自身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党校学员工作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这就要求党校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学理性,而要更加注重思想性、操作性。党校教师通常能够讲清楚“是什么”、讲透彻“为什么”,但要讲明白“怎么办”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2018 年我们在绍兴市范围内开展了实施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专题调研,对近800 位不同层次、类别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员最喜欢的师资类型”选项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党校教师占比分别为34%、30%、20%、14%。这说明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最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暴露党校教师群体潜在着执教能力危机,从深层次上讲就是党校教师提供的“教学产品”未能很好满足学员的需要。二是教学组织的特殊性。普通教育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只要按照基本规范实施教学就行。而党校教育则不同,没有教学指南,在符合规定教学布局和主业主课占比的前提下,根据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实际情况来编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和选择师资,这种安排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随意性。因此,课程设置上下一般粗、因人设课、教师能讲什么学员只能听什么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存在,从而导致党校“补给”给学员的未必是学员所“缺乏”的。所以,从党校教学两个方面的特殊性来看,当下党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也是党校教学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党校教学改革,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为学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依然不足。党校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有效破解“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更好适应和满足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因此,重点要深化教学供给侧改革,通过教学要素的有效供给,促进培训目标的达成,推进党校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党校教学改革的机理
党校教学改革,重在解决供需矛盾,说到底就是要增加适需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供给。围绕“供给”,又可延伸出以下相关问题。
(一)供给什么
教学供给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两个方面。这两者构成了教学的产品,其中课程是基本产品,而课程的形态可以是多样的。单门课程、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的教学模块、若干教学模块组成的教学项目等等,是不同形态课程的具体呈现。党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否完善,关键取决于课程类别和形态的丰富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学员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教学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谁来供给
部门要加强对全校教学工作的统筹,发挥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作用,加强教学培训的需求调研,做好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各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的实体机构,应当自觉承担教研工作的主体责任。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党校教师提升执教能力,关键在于跟进前沿理论,跟进创新实践,跟进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要根据教务部门发布的“新课导引”和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课程研发。
(三)供给评价
开展学员对教学培训的满意度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进行教学工作状态的分析研判,形成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水平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简易的操作办法;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运用好,将评价结果纳入持续促进教学改革长效机制的范畴,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四)供给保障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运行机制,营造鼓励改革、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局面。从解决供需矛盾出发,围绕供给而展开的产品、教师、评价、保障的系统谋划和组织实施,图1 闭环结构就是对党校教学改革内在机理的形象描述。
图1 闭环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党校教学的“供给”与“需求”是一种双向关系,需求倒逼或者说催生供给,而高质量供给也能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党校实行开放办学,只有优秀的师资和适合的课程才能吸引更多的培训资源。所以,我们要把需求牵引与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明白了这个机理,教学改革才能抓住根本,少走弯路。
三、党校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如何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这里,以绍兴市委党校为例。近年来,绍兴市委党校秉持增强学员获得感、提高培训满意度这一理念,注重做好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对教学改革的目标、载体、举措等进行系统谋划,在探索实践中有力促进了教学品质的提升。
(一)加强规划引导,创设工作载体
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打造竞争力强的教育培训品牌”的目标任务,配套制订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学员座谈、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等途径开展深入调研,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和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学员个人需求,确保五年规划实施和年度计划执行具有可行性。
学校出台了《深化“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的意见》,实施“一人一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教学品质提升年”“‘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推进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完善“总论+分论+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士乡·胆剑魂”党性教育品牌,强化教学品质的优质教学资源要素支撑。
学校建立了课程开发全流程管理制度,教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一年两次发布“新课导引”,教师确定选题后由各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学校组织教案审核。全校性新课试讲由校内外人员组成评委,按最终得分实行15%的淘汰,通过试讲的课程才能进入课堂。
(二)补短板调结构扩增量,赋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针对精品课程缺乏、重要理论教学依赖外聘教师的突出问题,学校以研发教学项目、教学模块为抓手,不断扩充课程供给量。同时,一些优秀课程还向兄弟党校输出,在巩固自身优势中彰显了学校的作为。
1.推进主业主课的体系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为提高教学产品数量和质量,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设计、研究开发富有针对性、体现集中度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实行组长负责制,主题自主设计申报,成员自由搭配组合。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要求实施一个班次的完整教学培训,时间一般为1 周;教学模块则要求满足相关班次其中一个教学单元的需要,时间一般为3 天。对限定时间内专题讲授类课程比重、校内人员承担课程比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开发成功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块给予教学创新奖励。此举大大激发了教师开发新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育方面。2020 年该校教师开发了“习近平同志考察绍兴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与绍兴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现有《学习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绍兴经济发展讲话精神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等课程,这几门特色课程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员好评。
——在党性教育方面。2019 年该校成功推出了“青年领袖人物的成长之路”教学模块,目前已开设《青年马克思的成长与思想》《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与启示》《青年周恩来的信仰抉择》《青年邓小平:未来改革开放的‘探索者’》《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等课程,深受年轻干部的喜爱和好评。2021 年又组织开发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总讲”系列课程,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主线、主流与启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与启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理论创新与启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与启示》等专题,在主体班次讲授取得良好效果。
——在能力培养方面。2018年该校教研团队研发了“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教学项目,这两个教学项目可承接3天到1周的培训班。目前已引进来自全国各地培训班近60期,宣传推介绍兴的“窗口效应”日益凸显。
2.创新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十三五”期间,该校新建或改造了心理健康关爱中心、模拟法庭、情景模拟实验室、党性教育主题馆、知行馆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为开展实训教学提供了条件。学校创新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提高干部培训效果,促进干部能力提升。2016年3月,绍兴市纪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发起共建“清白泉”廉洁家风大讲堂,将绍兴源远流长的清廉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联系,聚焦干部家风建设、政德修养和清廉作风。课程采用现场访谈教学的形式,现已在党校主体班次举办“越地自古多清官稽山鉴水好家风”“杰出的楷模永恒的丰碑——周总理的政德修养和家风故事”“信·英烈——红色家书映初心”等系列访谈9期。这种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党性教育新路径的相关做法,《学习时报》《浙江日报》均作了推介,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教材开发的课程“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采取“I-课堂互动教学”,深受中青年干部好评。法庭庭审模拟式教学、舆情引导与危机管理体验式教学、心理团辅体验式教学、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学员们在沉浸式参与中提高了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科学决策等能力。此外,该校还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成功举办东西部扶贫协作系列培训班、驻企服务员培训班等线上培训班,取得良好培训效果。
(三)强化主体责任,激发教研活力
教学改革按照“校委统筹、教务主抓、教研室落实”的原则,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在校级层面,教务部门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教研活动,举行“用学术讲政治”教研沙龙、集体备课、精品课示范观摩、新任教研人员公开汇报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进步提高。在教研室层面,制定了《教研室主体责任管理办法》,对各教研室实行“基本任务指标量化得分+教学科研业绩分”的考核体系。在课程开发、科学研究、教研活动、学科建设、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各教研室下达了基本任务指标,年终根据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和教学科研业绩的集体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并向全体教师通报各教研室年度主体责任考核结果和排名情况。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发挥教研室主体作用,激活教师创造性,从而提高了教研室组织化水平,使教研室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效能实体。
(四)质量评价、课堂准入、教学奖励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学
学校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了教学组织管理、培训考核评价、从严治教等制度,保障教学管理有规可依,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重点实施了环环相扣的三项改革,为高质量教学产品供给提供了强大动力。
1.教学质量评价改革。2017 年起该校对教师授课实行多主体结构化评价,每年由教师自主选取1 门代表性课程的全程视频送校外3 位专家评审,以学员评价占70%、专家评价占30%的权重形成教师全年教学质量考评结果。评价结果的基础性数据,与其他两项改革直接紧密挂钩。采用这种新评价方式,教师教学质量最终得分高低相差已超过15分,较之以往的学员单主体评价,这种方式更加科学、公正、合理。
2.课堂准入标准改革。在主体班次实行以质量为导向的准入机制。规定以处级干部为主的班次,原则上安排上年度主体班次授课工作量不低于中位数且教学质量考评排名前30%的教师,以市管后备干部为对象的科级干部班原则上安排上年度教学质量考评排名前60%的教师。同时,推行“红黄牌”制度。凡当年度主体班次授课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评同时位居专职教师排名后三位的进行“黄牌提醒”,连续两年都位居后三位的,第三年实行“红牌停课”,主体班次暂停排课一年,倒逼教师苦练内功。
3.教学奖励改革。学校于2016年出台了《教研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面向在编在岗教研人员每年统筹安排教学类奖励30万元、科研类奖励50万元,鼓励出名师、出精品。教学类奖励具体分为教学竞赛、教学创新、教学贡献、教学进步、教学综合5 个大项。如教学竞赛奖,凡教师获得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竞赛精品奖、优秀奖的,学校分别予以奖励2 万元、1 万元。又如教学创新奖,经校教学委员会认定为开发达标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每项奖励1万元,开发达标的重大招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程每项奖励0.8万元。再如教学贡献奖,对年度主体班次授课工作量位居前30%且教学质量考评排名前10%、年度主体班次授课工作量位居前40%且教学质量考评排名前20%的教师,分级给予奖励1.5万元、1万元。
以质为先的教学奖励措施,引导教师以工匠精神从事教学,催生了一批优质课、精品课。2016年以来,在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评选中该校2门课获得精品奖、1门课获得优秀奖;在省委组织部开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课、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评选中,共有4门课程获奖。1门课程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提名奖。2位教师应邀走上中央党校讲台为中青班学员授课。
(五)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培训成果转化
学校坚持以教育培训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学习时报》《党校(行政学院)工作通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每篇奖励0.5 万元;在省委党校《干部教育研究》上发表,每篇奖励0.2万元。随着教学中心地位的强化,不仅教学管理干部重视教育培训研究,教师对教学研究也产生了兴趣。
学校坚持把推动教学培训办班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专题研讨班,聚焦亟待破解的难题作为研讨题目,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调研,避免了学用脱节现象。教研人员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学员研讨情况,梳理办班成果撰写决策参阅稿,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十三五”期间,该校培训班次形成的40 篇参阅件获得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发挥了教育培训的智库功能,提高了教育培训的效益。
四、小结
教学改革是永恒的课题。自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发布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党校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关于质量立校、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党校必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一)教学改革机理应用于实践必须坚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
教学改革受办学硬件设施、软件条件等因素制约,尽管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具体改什么、怎么改,一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如绍兴市委党校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在绩效工资总量以外专门设立了教研奖励基金,市里给的是政策,经费还得靠学校自筹。教学改革说到底要为干部提供高质量教育培训,而各地干部队伍的状况同样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学改革也必须兼顾当地干部队伍的实际,这样的改革才有针对性。
(二)推进教学改革要做到“三个结合”
推进教学改革要做到顶层设计与分步推进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渐进调适与全面深化相结合。党校教学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它是一个在总体构想下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不稳定的动态复杂过程,是一项“学校主导型”的改革。所以,教学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与自下而上的教师参与的变革性实践,“学校主导型改革”宜采用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策略,采取先易后难的增益型改革,顺势而为加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重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综合协同治理的机制
教学改革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职能处室、教师,还包括学员、干部教育主管部门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党校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则主要蕴藏于供需矛盾方面。既然存在多个利益主体,各方应该对教学改革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教学改革仅作为学校行政行为,缺乏其他主体的广泛参与,缺乏他们的认同、理解与支持,尤其是缺乏一线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学改革是举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良性互动、上下协同的教学改革治理机制,是有效可行的教学改革治理策略。当然,从高质量教学产品供给的角度看,重点还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执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