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贵阳贵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2-02-05杜明英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贵安贵阳产业链

杜明英

(中共云岩区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02)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推动贵阳贵安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增强省会城市发展后劲的强大物质保障。工业强则省会强,工业是贵阳贵安经济发展的“命门”和“要害”。

一、贵阳贵安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阳工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得到比较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在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成效突出。从纵向上看,贵阳工业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西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与省内的遵义市相比,处境较为被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2020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20 亿元,对比西部省会城市成都(5419 亿元)、西安(3329 亿元)、昆明(2013 亿元)、南宁(1084.32亿元),分别相差4699亿元、2609亿元、1293 亿元、364.32 亿元,对比省内遵义市(1465 亿元),差距745 亿元。二是产业链建设不完备。2020年贵州全省工业增加值为4603 亿元,贵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为720 亿元,所占比重仅为15.64%,遵义为1465 亿元,所占比重为31.83%。产业链建设欠缺,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体量小,而且处于产业价值链层级的中低端。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够;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产业链单一,长期停留在简单粗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上下游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农产品质量上乘且品种丰富,但农业加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三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强。虽然初步形成了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磷煤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但大多数园区入驻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类别多且分散,没有形成“专”“精”“特”发展,导致工业企业集聚效应不强,经济密度不高。2020 年,全市GDP 为4311.65 亿元,经济密度为0.536 亿人民币/平方公里,和其他西部省会城市相比较低,成都、西安经济密度分别为1.235亿人民币/平方公里和1.947亿人民币/平方公里。全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统筹规划不够,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差异化特色发展。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从市属科技资源来看,高等科研院所的数量远不及中西部其他省会城市,市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和科技企业分属于省、国家部委和国家行业部门,科研成果转化率应用率不高;同时,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欠缺。

二、贵阳贵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加快新型工业化以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同志指出:要抓“工业目标、工业要素、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工业园区”,特别是要从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四个维度推进重点产业,提升工业在“强省会”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围绕“171”产业重点确定九条产业链,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1.建立“链长制”,组建产业链建设专精队伍。“171”产业,“1”即在筑央企制造业,“7”即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1”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市领导任“链长”,设立九个产业链建设推进办公室,抽调人员全脱产负责各条产业链的招商与服务,充分调动大家在“学习工业、熟悉工业、指导工业、服务工业、热爱工业”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人、目标精准到位,实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凝心聚力促发展,以重点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工业强市整体水平上台阶。

2.“五个一”配套产业链建设推进方案。产业链连接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通过“一个链条、一名链长、一组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力争通过“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努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完整链条,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

3.明确重点,实施“强链、补链、建链”的精准招商。确定九条产业链发展重点。一是加强与在筑央企制造业的对接,围绕在筑央企制造业补充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链,通过全面支持和服务在筑央企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加固定投资,促进优质资源和项目在筑落地。二是深入梳理分析七大特色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和强链四个维度完善产业链建设,推动特色支柱产业率先突破,特色发展。三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当前贵阳发展数“智”经济的关键,要实现其从简单的数据存储仓库到既留住数据又留住资金、从数据集聚平台到智慧云服务的转变,将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有机结合,使数“智”经济成为推动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新引擎。

(二)政策支撑集聚工业要素,在增加市场主体的“量”和“质”上实现大突破

2020 年,全市市场主体68 万户,对比中西部GDP上万亿的省会城市,长沙市场主体120.88 万户,成都市场主体292.1万户,西安市场主体243.34万户,分别相差52.88万户、224.1万户、175.34万户。激发市场活力,要在市场主体增“量”提“质”上实现大突破。

1.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和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优化工业发展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实现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由事前向事中事后支持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重点支持企业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增加对智能制造、移动互联、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财政资金对“双创”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需求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办科技银行,创新产业链金融、科技金融新模式,构建多种资本共同参与的融资平台。二是加快促进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食品烟草和健康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门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具体扶持政策;围绕“创新—创业—就业”的主线,以实体经济为主要支持对象,多元化安排使用资金,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

2.完善人才保障招引政策体系。人才是工业强市的关键。2021 年12 月16 日,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2022届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启动仪式暨贵州大学招引活动举行,胡忠雄书记“何必去远方,美景就在身旁”的邀请,吹响了“强省会”人才招引的集结号。一是创新激励,设立人才基金。对重要经营管理岗位人才实行年薪制,对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探索人才利用技术和管理持有股权,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二是人力资本培养激励,完善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晋升机制,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建立人才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和通道,进一步完善贵阳贵安人才引进和使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3.提高工业用地保障和能源电力供应。一是积极跟踪国家、省关于土地征收、土地流转等政策调整和改革,争取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逐年上升,同时通过清理低效用地、土地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二是积极对接省能源电力部门,争取电价、气价优惠政策,保障工业企业用电用气需求和降低用电用气成本。

(三)因地制宜厘清区域地缘优势,在园区差异化特色发展上实现大突破

园区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阵地,是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根据市域内各园区的地理空间和地缘特色,统筹园区产业定位,布局工业企业,避免同质化发展。

1.准确规划园区定位。一是国家级园区定位“两主一特”,紧紧围绕两个主导产业和一个特色产业推进国家级园区建设,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发展壮大“两主一特”关联产业。二是省级园区定位“一主一特”,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系统厘清产业上中下游横向纵向配套环节,强化工业强市载体。三是省级以下市域园区定位“一个产业”,避免小而全和内耗。

2.推动园区错位发展。一是加快国家级园区建设,利用其产业优势,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提升省级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集聚水平。利用经济手段将区域相近、产业相似园区进行统筹合并,促进园区间集聚融合发展。三是建设以文化创意、机器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园。

3.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各区(市、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如:云岩区依托三马工业园和现代都市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同时通过贵安云岩工业园积极探索“飞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乌当区依托医药食品工业园,发展现代制药、生态绿色特色食品。花溪依托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特色发展。

(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贵阳“智”造方面实现大突破

科技创新是工业强市的核心动力,实现贵阳贵安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1.用大数据+生产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工业发展的“存量”。当前,贵阳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和产品结构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为落后,通过数“智”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的运用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能及时准确获取用户需求,要将大数据技术与企业生产产品有机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产品创新。

2.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做好工业发展的“增量”。一是瞄准磷煤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传统产业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实施“强链”,提高产业链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注入科技、信息、智能等元素,提升企业质量效益。二是针对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实施“补链”,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置。三是针对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实施“建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进行辐射和延伸,做大增量。

3.培育一批同大数据相关的新兴数“智”优势产业。围绕“一硬一软”(“一硬”:电子信息制造业;“一软”: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数字经济。一是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的发展优势,培育以大数据技术为主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工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高度重视对科技创新和大数据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既具备大数据技术又擅长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引进产业链建设中所需的高新技术人员;通过科研成果入股、赋予专利技术股权等激励办法,激发科技人才、大数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贵人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在效能革命推进上实现大突破

竭诚打造“贵人服务”的贵阳贵安营商环境品牌,使贵阳贵安成为体现“贵人服务、服务贵人”的形象代言窗口。

1.实施项目落地“双简”,提高行政部门服务效能。“简化办事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全力为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2.职能部门园区“组团”,专业高效精准服务企业。园区是企业的集聚地,各职能部门“组团”进园区,有助于及时解决企业落户及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既提高职能部门工作效率,又有利于打造诚信政府高效政府。

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全力提升营商环境。一是健全完善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投资硬环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要超前设计和规划与工业企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硬件投资环境,保障水、电、地等的有效供应。二是要以自我革命的决心推进工业强市软环境建设。营商软环境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贯穿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实施生产等全过程,必须从查找细节、明晰问题、探究原因、措施补救、实效评估等角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用“招商引资最细、设施配套最优、项目落地最快、办事效率最高、‘贵人’服务意识最强”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争取更多工业企业落户贵阳。三是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考察、量化评分等评价方式,促进效能服务革命,为高质量发展工业提供优质的环境。

猜你喜欢

贵安贵阳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找朋友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安新区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贵安新区:“低冲击开发”建新区
贵安新区:6月13日举行创客创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