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中国网络电影:精品集结、类型集合与档期建设

2022-08-08

电影评介 2022年4期
关键词:精品化

张 阳

宏观来看,伴随着媒介融合和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短视频”构成全球文化输出“新浪潮”,成为各国文化竞争重点领域。随着美国Disney+平台的网络电影《花木兰》(2020)正式登陆国内院线,以及国产电影《阴阳师:晴雅集》(2020)登陆美国Netflix平台进行全球播映,一场关于“跨国别”“跨文化”“跨媒介”的网络电影竞争已从幕后走向台前。微观来看,后疫情时代,中国网络电影从“升温”到“降温”,逐步恢复理性发展。在经历前几年“减量提质”的变化趋势后,2021年呈现“精品化”发展态势。其中《硬汉枪王》(2021)、《无间风暴》(2021)、《兴安岭猎人传说》(2021)、《龙棺古墓:西夏狼王》(2021)等头部作品以既“叫好”又“卖座”的成绩获得大众认可,部分网络电影的观众口碑甚至超过同期上映的院线电影口碑。最终,网络电影开始档期化发展,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大平台在2021年春节首次联合推出“春节档”概念,并在五一档、暑期档、双十一档等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与院线电影物料宣发不同的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当下制作方宣发和大众了解网络电影的重要渠道,并成为重要趋势。

应该说,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减速、调整、蓄力、创新”是其发展关键词,而中国网络电影市场发展、媒介生态、类型创作、审美趋势均有各自变化,下文尝试复盘梳理。

一、精品化发展:中国网络电影改革集结号

表1:2021年5月起优酷网络电影最新分账模式

从市场数据和制作方政策来看,近年来,国产网络电影“减量提质”的发展趋势是由“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联合推动。“有形的手”得益于国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和各大平台推出的激励措施,让网络电影产业能够主动“瘦身脱水”;而“无形的手”则是市场需求和大众需求,刺激网络电影向“高精尖”发展。应该说,中国网络电影近两年走向了市场高原,出现像《倩女幽魂:人间情》(2020)、《奇门遁甲》(2020)这样的高峰作品,但是这种作品凤毛麟角,无法支撑中国网络电影走向更大市场。因此,中国网络电影“减量提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理念在2021年有了新的变化,即“精品化”发展。

“精品化”发展是相较于“粗放型”“无序型”“低劣型”发展模式的一种创作理念,顾名思义是从作品立意、投资规模、生产制作、营销宣传等角度做到精益求精。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消费主义盛行促进了大众对于精品的认可度与购买力。换言之,精品化创作是网络电影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去繁取精、优胜劣汰”的一个必然趋势。

2021年,中国网络影视精品研究报告指出:“精品是时代的镜像,影视精品是精致的观念、文化、战略和生产流程控制的产物,必须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和传播价值。就互联网影视产品来说,只有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基础上提高‘定位精准’和‘数据精确’的要求,方可称为‘精益求精’之作。”那么,相较于一般网络电影而言,精品化创作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值得思考。

(一)题材新颖、网感为王

曾经提到网络电影的“网感”,往往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指网络电影的主要审美特征,改变了网络电影观影模式和观影心理。另一方面网感有时影射了网络电影主题模糊、叙事零乱、制作粗糙的现实局面。随着中国网络电影发展,网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叙事元素,融入网络电影的各个方面。

以2021年上映的网络电影为例,根据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改编而成的网络电影形成规模,一个重要特征是:取材自网络IP的网络电影,在既有网络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网络电影叙事风格,再反作用于网络IP延续发展,两者形成互文。其中,根据“盗墓笔记”、“鬼吹灯”、“狄仁杰”等IP改编的网络电影占据票房半壁江山。截至2021年8月,《黄皮子坟》(2021)、《龙棺古墓:西夏狼王》(2021)、《摸金玦之守护人》(2021)等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电影已突破1500万元分账票房。

更值得注意的是,“网感为王”不仅是改编自网络IP,取材现实生活,映射都市文化的故事片同样充满网感。因为当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网络时代,书写当下、表现时代,成为今天网络电影“网感”的创新。2021年8月上线的《硬汉枪神》(2021)仅10天就获得了2000万元的累计分账票房,获得大众广泛关注。故事讲述的是离异中年男人肖汉是个游戏大神,生活窘迫,离婚后为了保住孩子的抚养权,要通过一场“吃鸡”游戏赚回一套学区房,最终他在“组队”“游戏”“战斗”的过程中收获了亲情、友情。

故事原型非常经典,“父与子救赎主题”在近年《钢的琴》(2010)、《银河补习班》(2019)、《了不起的老爸》(2021)等国产院线电影中屡见不鲜。但《硬汉枪神》将网络游戏“吃鸡”完全融入叙事之中,既能够建构故事主线,同时又能提供跨次元的游戏视角,让影片在“热血”“燃”的风格中与观众产生共鸣。可见,在网络电影精品化的创作趋势浪潮中,如何发现网感、研究网感、转化网感、扩大网感,是中国网络电影亟待解决的创作问题。

《硬汉枪神》参照院线电影营销模式,2021年8月3日在京提前进行点映,邀请相关行业人员、专家学者提前观影;随后在大家的交流互动中,第一轮“自来水”传播效应在微博、豆瓣、朋友圈逐渐发酵,为8月6日全网上线做好铺垫。可见,在网络电影精品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解决作品本身的艺术问题,更要创造优质的生态环境。

(二)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精品化发展的第二个明显特征就是故事立意鲜明,在原有故事类型基础上做到了多点开花。那么,对于网络电影而言什么是一个好故事?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三点:1.有一条好看的故事线;2.塑造真实角色;3.关注时代、关注当下。为什么对于网络电影而言这三点尤其重要,因为这三点构成了影片主体内容以及讲述方式。

悬疑片《河豚》(2021)讲述了一起凶杀案。人物关系设置的“凶手”“追凶客”“被害人”出现了罗生门式的反转,让线性叙事变成多线并行、时空交错,使故事悬念丛生。《愤怒的黄牛》(2021)塑造了一个“孤胆英雄”式的小人物巴图,面对黑恶势力巴图只身救险,虽身手敏捷,但也危急万分,展现了人物“敢爱”“敢拼”“不怕死”的真男儿性格。《无间风暴》(2021)将“港味”与“古惑仔IP”结合,打造网络电影版的警匪类型片。《东北老丈人》(2021)将东北地域文化与喜剧元素相结合,表现出当下社会“小人物”“小情绪”“小困惑”“小幽默”的独特审美趣味。《浴血无名川》(2021)则将故事背景放置在抗美援朝时期,展现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非常保镖》(2021)按照好莱坞动作类型片设计,通过刺激的打斗场面和快节奏的视听设计,强化影片视觉风格。

(三)工业美学、技艺结合

中国网络电影精品化发展是与国际接轨,与欧美等国网络电影竞争的重要途径。虽然“低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方式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增加投入回报,但已被院线视效大片征服的观众已不满足于那种“廉价”“粗糙”的工业制作。换言之,今天网络电影观众不仅要在创意上满足其想象需求,更要在电影工业美学层面提升档次,增加视觉观赏性。目前,超过1500万元投资规模的网络电影在国内属于高成本制作,如前两年的《倩女幽魂:人间情》(2020)、《奇门遁甲》(2020)等影片,均获得了高回报。然而,2021年,超千万投资的网络电影票房分账率远没有2020年高,甚至都没有引起行业和大众的关注。这表明观众对于网络电影的期待值已经提高,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丰富、养心”。反观美国网络电影,超2亿美元投资的《爱尔兰人》(2019)打破了网络影视行业的“天花板”,投资规模甚至超过大部分院线电影。随后Netflix公司宣称要逐年加大对原创内容的投入,一场网络“赶超”院线的投资竞赛正在上演。

当然,并不是一味倡导对于网络电影高投入的制作模式,而是呼吁网络电影制作方要有战略思考意识。对于网络电影投资规模要评级,根据不同题材、内容、场面、预期回报等因素考虑投资规模,使中国网络电影在精品化建设道路中形成梯队,富有层次。

二、类型集合:打造“故事世界”

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类型特征愈发明显,在原有“情感、动作、喜剧、剧情、古装、悬疑、犯罪、武侠”等类型题材基础上,形成了“东北喜剧”“探险盗墓”“黑色犯罪”“悬疑奇幻”几大类型集合。每一大类型都因其相对稳定的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影像以及特定网感语境,形成了自己的“故事世界”。

相较于前几年中国网络电影出现的“类型多元”“杂糅叙事”等变化,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在类型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出现“故事世界”叙事模式和故事矩阵。

“故事世界”概念由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和劳勒·瑞安(Ryan)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主要指:“大脑对被叙事以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唤起的世界的再现,无论这一叙事是用印刷文本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如电影、漫画、小说、手语、日常对话……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强调不仅是出于对非现实主义作品的考虑,更是由于大众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催生出的庞大的虚拟世界,要求叙事学的理论体系突破原先关注文学文本的局限。”基于此,网络电影《硬汉枪神》导演在首映时说希望影片能像电影《头号玩家》一样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不难发现,这个全新的世界就是让观者、作者、剧中人物在电影、网剧、游戏中寻找彼此熟知的故事拼图,让制作者与观众在故事中进行一场关于“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美学博弈。

这给中国网络电影提供了借鉴经验。一方面“故事世界”可以建构类似狄仁杰、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系列网络电影,通过网络IP进行跨媒介叙事;另一方面“故事世界”也可以与当下都市文化、社会生活、大众情感产生联系,突破单一维度叙事空间,形成全新的故事宇宙。

(一)东北喜剧

在众多类型故事世界中,“东北喜剧”吹响了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类型集合冲锋号,从贺岁档的《发财日记》(2021)、《兴风作浪3》(2021)、《让我过过瘾》(2021)开始便形成了“东北喜剧”效应。回想近年国产网络电影发展,以东北地区为叙事空间,讲述小人物、大事件、无厘头的幽默喜剧成为网络电影一种重要的题材风格,其中包括《四平青年》《人间大炮》《山炮进城》《东北往事》等系列电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喜剧故事世界。

东北喜剧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电影中形成类型集合并建构故事世界,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东北地域文化对大众形成了全方位影响,尤其以文化艺术对大众的影响为甚。20世纪90年代,东北喜剧小品登陆央视春晚,让大众初次感受到黑土地浓郁的草根文化。2000年以来《乡村爱情》《欢乐喜剧人》《开心麻花》等带有东北喜剧符号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舞台作品风靡全国,让大众进一步感受到东北地域特色。2010年之后网络文化兴起,相关网络视频、论坛掀起了一股东北娱乐风,尤其“喊麦”主播成为当时重要的亚文化表现。近两年媒介融合发展,直播、短视频等网络文艺形式放大了东北文化符号,至此,一个关于“东北喜剧”的故事世界便建构完成。因此,在《发财日记》(2021)中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东北“小人物”南下淘金大城市的迁移轨迹,在人物性格中感受到东北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淳朴善良,更能在诸多事件、场景、台词中为一众熟悉笑星捧腹大笑,这一切使这部网络电影一下变得富有质感。

(二)盗墓探险

改编自《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系列小说的盗墓探险类网络电影一直是“网生代”认知中的重要故事世界。2021年上线的《黄皮子坟》(2021)、《龙棺古墓:西夏狼王》(2021)、《撼龙天棺》(2021)、《摸金玦之守护人》(2021)等影片均获得千万以上分账票房,这也证明了这一类型所建构的故事世界仍然具有较大挖掘潜力。这种网络IP改编网络电影的深层原因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网生代受众决定内容选取。2000年左右出生的网生代受众与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电影文化发展保持着天然的亲密性。网络小说、论坛贴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网生代观众欣赏趣味,浸润了固定受众群。反之网生代经济也决定了网络文艺的发展方向与繁荣指数。因此,网络IP改编在院线电影层面经历“降温”后,在今天网络电影一端仍有较大“火力”。第二,随着“故事世界”叙事模式影响,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短视频、网络互动剧形成创作矩阵,彼此借鉴、彼此影响,在各自的叙事维度相互交织、相互延展,最终形成了盗墓探险系IP宇宙。

(三)悬疑犯罪

近年悬疑题材网络电影在中国网络电影市场占有重要份额。2021年上映的《河豚》(2021)、《无间风暴》(2021)等影片更是以“明星效应”+“怀旧情怀”开拓出一片全新市场。

前些年中国悬疑题材网络电影有几大特点,其一是“悬疑+”叙事模式广泛运用,包括悬疑+奇幻、悬疑+古装、悬疑+剧情等类型,因此便有了狄仁杰系列、四大名捕系列、法医秦明系列等。其二是关注当下,书写现实。《猎谎者》(2020)、《爆裂的谎言》(2020)、《千里追凶》(2020)、《再见,陌生人》(2020)等影片基于取材现实生活,既有真实案例,也有人物原型,能够引发大众广泛兴趣。然而,随着网络影视整体提质,观众对于悬疑电影的欣赏趣味和观影心理不断提升。因此,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效果之外,悬疑题材网络电影融入了更多明星效应。比如《无间风暴》就邀请香港演员陈小春担任主角,这是2003年香港影人北上18年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这表明香港与内地电影合作迈向了一个更高台阶,从早期的技术、人员合作回流,到中后期的资本、创作交融,再到今天的线上线下全面布局,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四)奇幻仙侠

伴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奇幻仙侠题材网络小说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近年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移植改写,形成了奇幻仙侠故事世界。

2021年《伏魔录》《长安伏妖》《武动乾坤:九重符塔》《白蛇:情劫》《麒麟幻镇》《封神榜:决战万仙阵》《墨家机关术》等仙侠题材影片一直占据票房头部位置。虽然没有出现像《倩女幽魂:人间情》(2020)和《奇门遁甲》(2020)这种一流的作品,但此类型因其稳定的叙事结构和文化想象,形成了独特的故事世界。

首先,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演绎的仙侠题材建构了一种架空的故事维度,给人物设置、叙事情节、文化符号提供了交错纵横的“叙事宇宙”。其次,仙侠世界中的“侠义”“情感”“善恶”主题给影片叙事增添了东方文化色彩,满足现代都市大众的情感共鸣。最后,仙侠世界中的神魔妖道、仙侠怪力给影片视听创作提供无限可能性,让电影工业美学与东方美学意境有机融合。

以上四种类型是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最具代表性的题材类型,一方面它们已形成类型效应,大部分具有良好工艺品质;另一方面它们也构成了中国网络电影市场的拳头产品,代表当下中国网络电影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然而,就整个世界电影市场而言,仅仅只是四种类型集合是完全不够的。对比美国网络电影发展,在相同类型基础上,美国网络电影已经推出了传记、音乐歌舞、科幻等更加多元的叙事题材类型,并呈规模发展趋势。思考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电影受众相较于院线电影受众而言分布更加复杂,阶层更加多元。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中国网络电影受众地域分布在一线城市占比11%、二线城市占比30%、三线四线城市占比40%、五线城市占比11%;其中年龄分布18—24岁占比19%、25—34岁占比43%、35—44岁占比22%、其他占比16%。可见,如此复杂的受众构成很难用一种或是几种特定类型影片满足其需求。这就要求中国网络电影在今后发展中要尽量做到“枝繁叶茂、多点开花”,既要有“拳头产品”驱动市场快速发展,也要有丰富类型满足市场平衡,如此一来中国网络电影才能在精品化发展道路上快速前进。

三、档期建设:院网衔接新路径

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注重档期建设,这是院网衔接的一个新路径。

2020年的“春节档”来得有些意外和猝不及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原计划在院线公映的影片突然“院线转网”,给网络电影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针”。同时配合居家隔离生活让大众开始关注网络电影,形成极具特色的网络电影“档期”。受此启发,2021年的网络电影春节档由“自发”变成“有组织、有安排”的一次筹划,让网络电影市场开始与院线电影市场有效衔接。

2021年2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工作委员会主办,联合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家平台共同参与的网络电影春节档发布会引发行业关注,其中将《少林寺之得宝传奇》(2021)、《发财日记》(2021)等网络电影作为重点产品进行推广。本次发布会与2019年中国首届网络电影周有着共同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网络电影正式摘“帽”,从网络大电影变成网络电影,随即开启了“减量提质”的快速发展期。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以“档期化”营销为契机,开启了院网衔接的新发展路径。

那么中国网络电影为什么要以“档期化”进行战略布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档期化推广有助于网络电影全面提质。根据不同档期、不同受众群体、不同观影氛围、不同观影需求,网络电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调整,加大资金投入和制作规模升级。第二,档期化有助于网络电影内容调整,强化档期“私人定制”概念。五一档、暑期档、黄金周档、双十一档、春节档可以相应推出不同类型、题材、风格的网络电影;比如春节档可以以“合家欢”“喜剧”类为主,暑期档可以推出“青春”“校园”“动画”等类型,这样会更加精准地匹配用户适应度,增强用户黏性。第三,档期化有助于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有效衔接。目前,院线电影在经历首轮传播后,会在网络平台进行二次传播,这个时间段实际上与新上映的网络电影产生了“重叠”。一部未看过的优质院线电影和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网络电影摆在观众面前,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会选择院线电影,如此便挫败了网络电影票房。因此,档期化安排可以合理调整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排期分布,最大程度保障两者利益,最终为两者衔接提供路径。

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进行档期化尝试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首先,春节档虽然没有出现“爆款”影片,但整体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这表明官方和民间携手打造的“档期”实则是将网络电影从大众脑海固有“粗制滥造”的印象进行调整,强化影片“精品化”“类型化”“档期化”概念。其次,网络电影档期化发展与当下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形成了诸多互文关系,如阿里推出的“双十一”档期既是购物季,同时也是电影上映档,两者从电商、短视频、直播、户外大屏等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实时互动,加强彼此联系。最后,网络电影档期一定是内容生产和行业整体布局的相互配合,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档期作用。

结语

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呈现出的“喜”和“忧”值得进一步思考。首先,中国网络电影精品化发展确实带来了诸多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早期靠着“蹭流量”“造噱头”的网络电影在市场层面确实不多见了,曾经靠着与院线电影“相似名字、同音不同字”的影片也随着减量提质的发展趋势被市场淘汰。目前中国网络电影整体向着一流工业水准、较高艺术水平方向发展。其次,通过近年优秀网络电影陆续上线,观众逐渐改变对于早期网络电影粗制滥造的印象,愿意以会员方式观看网络电影,并且随着后疫情时代媒介融合的深度发展,改变传统观影方式的趋势会逐渐加大。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今天中国网络电影新出现的问题。

在网络影视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电影相较网络剧、网络短视频实际上属于“短板”。虽然从现有数据来看,网络电影仍然拥有最大观影群体,但从品牌度、影响力、艺术性等方面来看,中国网络剧已经走到了网络电影前端。

另一个需要借鉴学习的对象是网络短视频。虽然两者有着本质、形式差异,但2021年网络短视频的诸多影视化“苗头”值得关注。一方面,短视频对于电影内容的“搬运”“概述”“章节化”表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适应且满足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都市群体的审美习惯。虽然这些“搬运”做法触及内容侵权等,行业法规应加以严管,但这种“短平快”的章节叙事结构完全能够转化为网络电影的一种全新叙事模式,这在欧美等国的网络电影中已有尝试。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网络电影都采用短视频内容进行宣传推广,这与传统物料宣发有明显区别。2021年上线的《兴安岭猎人传说》《龙棺古墓:西夏狼王》等影片都被精剪成2—3个小视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大量短视频用户看到推荐后,转网观看全片。这证明2—3个小视频的内容构成完全不影响理解一部网络电影的叙事内容,并降低观影时长。试想:在未来的家庭影院、都市通勤、户外大屏、移动设备等不同传播媒介下,是否能够匹配不一样的网络电影内容,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值得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2021年是中国网络电影从“减量提质”迈向“精品化”发展的分水岭,“减速、调整、蓄力、创新”是其关键词,应更加关注其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精品化
关于主题出版精品化之路的若干思考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办精品化报纸 向新时代献礼——人民日报新年改版探析
建设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
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刍议
拓展新空间 推动精品化
“精品化”养殖促农民增收
“慈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