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有灵: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的题旨阐释

2022-08-08崔文龙

电影评介 2022年4期
关键词:题材动物价值

崔文龙

从古至今,无论原始自然或是现代社会,人与动物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又始终密不可分,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和情感依托。动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动物视角下的价值世界因此成为重要的创作源泉,并进一步发展为探讨小众/大众,精神性/世俗性,民族性/国际性的重要切口。动物题材电影拥有良好的类型化潜力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从20世纪好莱坞的系列类型片《大白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1975)、《侏罗纪公园》(史蒂芬·斯皮尔伯格,1993),到近些年融入更多冒险与科幻元素的《金刚》(彼得·杰克逊,2005)、《猩球崛起》(鲁伯特·瓦耶特,2011);从充满惊悚和奇幻元素的《狂蟒之灾》(路易斯·罗莎,1997)、《史前巨鳄》(史蒂夫·迈纳,1999),到温情脉脉的《导盲犬小Q》(崔洋一,2004)、《忠犬八公的故事》(拉斯·霍尔斯道姆,2009);融合了探险、诗意、使命感多重价值元素的《多哥》(埃里克松·科尔,2019)等,以动物或异化动物形象为叙事主体的电影,通过鲜明的动物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精美的特效制作、充沛的感情共鸣以及新锐的生态观念等特点,成为影视创作体系中的重要拼图。

中国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厚重的动物形象表现传统,“中华民族有时在某些方面爱好幻想,认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草木无情亦有情。”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塑造了青鸾、鳐鱼、白泽等准动物精灵形象,干宝《搜神记》、宋章炳《搜神秘览》、吴承恩《西游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脍炙人口的戏曲《白蛇传》……历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动物形象并深入人心。“由于有中国精怪文化及佛道二教作为底蕴,同时与爱好幻想、认为万物有灵的民族心理及作家有意追求新奇的创作动机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本土文化环境下的受众长期以来钟爱带有灵性的动物形象,这些高度人性化的动物形象,一方面达成了荒诞与现实的统一,制造出独特的奇幻化的美感;另一方面基于其个性化和典型化的统一,反映了人类社会与人性的底色,蕴含许多的哲理。这些特点提供给影视作品充分的可看性与可塑性,形成了动物题材在协调商业性与艺术性方面的潜力。

随着中国网络电影发展进入“提质减量”阶段,伴随政策、市场驱动下强烈的内容精品化创作指向,涌现出《战狼犬》(李金林,2019)、《神犬出击》(李冠志,2019)、《战犬出击》(李金林,2021)、《夺命巨鲨》(史强,2021)、《狂鳄海啸》(周九钦,2021)等一批动物题材网络电影。有些影片借鉴了传统好莱坞动物题材的表述方式,融入大量奇幻冒险元素,打造视觉奇观;有些影片参照电视电影舒缓简练的叙事模式,侧重本土化色彩强烈的道德情感建构;还有些影片则进行了更加现实化的表达尝试,将动物题材和网络话语进行积极融合。持续涌现的动物题材电影,无形中确认了当代人情感缺失的诉求与消费语境下的产业文化发展困境,“它是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的隐形表现,是在想象中处理一个社区、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人类心理情结的重要领域”。目前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主要有两类动物形象:一类是写实的动物形象;一类是魔幻的动物形象。写实的动物形象主要塑造以犬为代表的功能性、宠物性形象,突出动物与人的情感关系建构互动过程,侧重回应受众获取情感慰藉的心理需求。魔幻的动物形象将现实的动物异化为巨鳄、狂鲨、大蛇等体型巨大且凶残的形象,表达人类对动物以及自然力量的魔幻化想象。这类动物形象更加复杂,蕴含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也包含着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既是中国精灵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的表现,也能看出受西方电影中动物形象的影响。两类动物形象都带有一定的教化色彩,在网络电影中集中体现为主流文化和网感特质的融合。

一、通过写实动物形象彰显人性中的真善美

写实的动物形象侧重通过表达动物性中的真善美,慰藉人心并进行道德教化,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承接了这一传统主题。《战犬出击》带有年代剧的风格,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一个封闭的山村中,人物形象比较单纯、叙事走向比较集中。性格倔强的退伍军人老正抢救并收养了一只叫作“飞虎”的战犬,老正和飞虎相依为命,视飞虎如自己的孩子一般,而这种偏爱招来了儿子春生、儿媳秋燕,乃至全体村民的不理解。春生、秋燕质疑老正的爱犬行为,村民将犬视为食物,老正则将其平等地视为朋友,儿媳秋燕将不孕的症结牵强地推到飞虎身上,并撺掇丈夫与老正父子分家。飞虎用善良和宽容承受了一切,帮助秋燕采药,帮助老正干活,帮助村里救火,飞虎表现出的机智果敢、温存善良,令人动容。《战犬出击》是参照电视电影模式创作的网络电影,将电视剧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与电影的结构和节奏进行结合,人物关系和情节冲突简单直接,观众不会过多陷入观看类型片式的叙事逻辑分析与感官刺激;而是更多投入在人物的道德情感与公序良俗的展现之中,比较容易进行情感带入而非逻辑带入。影片通过飞虎这一动物形象对中国式亲代与子代家庭关系秩序的特点予以展现,村民对于战犬飞虎价值判断的转向凸显人性中的真善美,反思对于以动物为代表的处于弱势却包含善良与宽容的群体的偏见。影片中作为负面形象的春生、秋燕处于观众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对立面,但也正是由于其写实性,能够唤起恰当的共情,并让观众接受其形象的转化。影片价值取向表达集中且走向明确,大团圆结局迎合了传统电影叙事惯性与观看期待,对飞虎情感转化和认同的过程也是影片对受众完成价值教化的过程。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海报

《战狼犬》与《战犬出击》的主题和叙事模式相近,塑造了“微笑”这一原本是战犬却遭主人弃养辜负的动物形象,融合了现实元素和网络话语的表达特征,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与叙事走向比较发散,价值取向也相对复杂。从叙事上看,影片依然是“拯救—陪伴”的叙事模式,即主人公拯救了“微笑”。“微笑”通过情感陪伴和现实帮助来支撑主人公度过困难时光,并在这一过程中反复确认对于真善美的坚持,而非用自私、欺骗与恶意来获得功利性的慰藉和虚假的成功。影片情节还包含主人公李旭帆的成长线索,她在落魄时勉为其难却又勇敢地收留了“微笑”,在抚养“微笑”的过程中见证了室友虽出于善良目的却又功利的价值选择,侧面体现出个体价值取向选择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影片没有居高临下地批判李旭帆室友拜金的行为方式,而是客观宣示了这种价值实践的现实性。此外,李旭帆在职业选择的两难之下对“微笑”的忽视和最终的挽救,唤醒了奋斗的初心,也是找回了自己的内心。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一定是时代价值环境和整体社会思潮下的产物,开放的现代都市的叙述场域、诸多对于当下社会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复杂的展现,形成了《战狼犬》这一作品价值取向方面的多样化面貌。

动物题材叙事价值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动物形象建构出一个侧重于道德和情感判断,而非依赖法律规则为逻辑的场域。《犬心犬意》(杨梓,2016)、《神犬出击》(李冠志,2019)等影片通过直白的名称宣示其价值取向,集中强化了“犬”这一形象的守护者形象和原始生命力。“感恩者”与“守望者”的形象、陪伴的主题、果敢牺牲的精神,写实的动物形象拥有健康强健、顽强的体魄,更有爱心、尊严、忠诚、宽厚的特质。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塑造的动物形象更具现代精神,透过人与动物的共通性产生强烈的移情效果,形成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侧写,完成对人性的反思与道德确认。动物题材网络电影相对集中的价值取向表达,代表着中国网络电影当前的政策价值导向以及在建构媒介化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基本责任;通过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塑造与传导,形成以深层情感为和谐基准的纽带,打破现实中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间在社会规则下的内在壁垒与价值冲突。弘扬伦理道德规范与惩恶扬善的主流价值观,也进一步强化了带有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意味的价值体系,在多元取向的现代社会中确认文化自信。

二、通过魔幻动物形象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

反思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异化是长期以来动物题材影视作品的重要主题,网络电影在延续之余也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夺命巨鲨》(史强,2021)《狂鳄海啸》(周九钦,2021)《变种狂蜥》(王冠迪,2021)等影片融合了更多的冒险、奇幻、灾难的类型元素,通过塑造魔幻异化的动物形象,表达对于生态危机的想象。剥去这类形象感官刺激的表象,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仍然在于通过塑造有人文关怀和生态启蒙意味的动物形象实现,强化人文生态整体主义为基准的价值尺度。

《夺命巨鲨》通过塑造巨型鲨鱼的形象,预警技术进步背后的生态危机。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海洋生物生存的海域变得越来越小,最终造成动物与人类、海洋与人类的紧张对立关系。鲨鱼变得嗜血、巨大、狂躁,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华丽游艇最终被由自己造成的异化海洋与巨鲨所吞噬。当游艇沉没,安琪、刘维和几位好友面临随时遭遇鲨鱼袭击的死亡危险时,对于个体私欲的追逐又进一步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影片在片尾通过字幕进一步宣示主题:“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狂鳄海啸》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姜芃父女与众人齐心协力,与海啸带来的巨兽奋力搏杀,历经生死后发现原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看似海啸天灾恰恰由于人类的工业试验而导致的。影片的价值基底依然是在强调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以及反思人类的生态观。《变种狂蜥》讲述一群贪婪的食客本来打算享受一顿野味大餐,暴怒的变异巨蜥却冲破铁笼成为真正的猎食者,故事创作团队以巨大的变异生物形象喻指环境污染后出现的种种危害,贪婪的食客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影片都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衔接,尝试通过魔幻化的动物形象,探讨受到普遍关注的生态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夺命狂鲨》《狂鳄海啸》《变种狂蜥》《狂暴迅猛龙》(香伟强,2020)《蛇王岛》(陈幻翔,2021)等影片持续维持动物魔幻题材创作热度,对动物的异化想象与恐惧呈现,反映出当下时代群体性的生态焦虑,揭示所谓科技和启蒙光环下的生态危机。电影的网络化给予这类作品更大的表达空间和更宽松的话语场域。网络电影作为具有“网感”的文化商品做出集中响应,侧面体现出当下社会价值取向对这一问题的充分关注。从工业革命至今,百年来人类社会思潮经历了强调人的力量和改造自然,转向为顺应自然而认识到人类的渺小的变化过程。“新科技革命下的工业文明在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惶惑不知所措,忧虑焦虑,社会的沉沦和个人精神的颓废”。提倡人文精神,把尊重人性、解放人性为己任的理性启蒙渐渐失去了批判和超越的性质。霍克海默将这些表现归结为工具理性占据上风的结果。在他看来,工具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统治理性,它本身不是作为现存世界批判和否定的强大武器,而是默认现实存在的判断标准。恰巧在网络场域之下,文化与媒介的社会化“刺激了基于弱社会联系的软性个人主义的发展”,为文明、科技、生态等宏达议题提供了表述可能性,拓宽了个人与大众、精神与世俗、民族与国际相联系的通道。在这种宏观价值取向指引下,夹带着后消费时代的价值转向,探讨动物成为试验品、动物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私欲与现代科学逻辑的竭泽而渔等成为一种更富生命力也更富挑战性的可能。网络媒介环境携带的带有后文明质感的技术反思与现实批判,有意或无意地应和了生态母题,并由于这种更富参与感的观看行为而进行了深化。动物题材网络电影的奇观导入,为动物文化建立提供新的数字化语境,使动物题材电影得以持续发展,与更多的网络使用群体达成共鸣,传播人类和自然万物和谐的理念,呼应了新一轮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社会集体需求。

三、通过塑造视觉奇观与情感表意维护商业属性与审美价值

基于网络电影独特的商品属性和传播渠道,“院线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从本性上说,都兼具审美和大众的双重文化属性。但从学理意义和现实上观察,院线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而网络大电影主体倾向于大众文化”,虽然审美属性退居其次,但中国网络电影也逐渐衍生出一些独特的审美趣味。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青年文化正在以强劲的生命力穿破电影内部的题材类型壁垒,引领着网络媒介下快消费的电影审美潮流。动物题材在延续好莱坞大片呈现传统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富有网络感的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网络电影市场的“视域位移”,新生代的审美逻辑也在网络媒介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全新的审美文化维度,达成一种“品位的社会化”(socialize taste)。另外,“网络自制电影无论从叙事的内容表达,还是表现的剧作结构方式,其实与传统院线电影在创作层面突破不大,并且在制作的画面质感上逐渐靠近。但是,网络自制电影在借题发挥的符码建构中确实为它的创新提供了有效方法论。”对20世纪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动物冒险题材话题的再度消费,体现出网络电影出于制作方式、市场需求等诸多原因,强调打造视觉奇观以适应快消费的收看习惯和维护富有刺激感的受众需求的偏向,将动物题材电影中的视觉奇观与自然环境呈现作为更加直接和显著的看点。

《蛇王》(陈幻翔,2020)中幽暗的蛇谷、《蛇王岛》中泰坦巨蟒生活的蛇王岛,《狂暴迅猛龙》《狼王》(赵世磊,2021)等影片中所展现的动物/怪兽的生存环境,不是传统动物题材电影中田园式风光的静谧和祥和,郁郁葱茏的森林和纵横交织的空谷,而更多的是在中国网络电影中普遍化地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神秘空间;超然世外却又暗藏威胁、恐惧与攻击性,充满力量的异化怪兽与被工业污染的人类社会气息混杂在一起,形成带有末世感的诡异时空,营造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并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基于动物题材的亚类型怪兽冒险片。通过不断抓取奇境制造的吸引力和想象空间来构建网络影像的话语风格,或是现实时空下的动物视角开辟出社会人类逻辑与价值取向之外的另一维度,或是完全摆脱现实环境束缚的异化时空。尤其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满足受众‘梦幻’、超验想象、游戏娱乐、心灵抚慰等需求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动物题材网络电影打造视觉奇观的创作取向与数字平台底层强烈的商业逻辑密切相关,削弱创作难度的同时满足一般性的文化商品的观影消费,提供了一种粗糙的观看满足的同时又迎合受众跳脱出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想象力工业”的潮流之中。

时代价值与社会思潮是文化商品重要的价值基底。无论是“萌宠”还是“猛禽”,摆脱掉“人”的形象的自然或异化的动物造型帮助受众摆脱惯常的审视“人”的眼光和逻辑,而更关注其内在的情感动因;更容易刺激内在的心理愉悦、宣泄情绪后的情感净化,乃至对于理想境界中的审美价值的探寻,写实动物形象形成可视化的情感展露,融合了动物情感的悲欢离合的情节更好引导人们的情感动势。动物题材普遍带有的牺牲精神和悲剧色彩,又将这种情感动势进一步跃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的论述提出了卡塔西斯(Catharsis)效应。卡塔西斯效应代表了悲剧宣泄、净化和陶冶的三种作用。“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影片中的角色所影响,并在潜意识里将个人的情感寄寓在角色人物上。动物题材网络电影中所展现的人与动物之间、经历动物情感触动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对抗之后的情感认同与升华,弥补了处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情感疏离、常感孤寂的心理,形成了商业化奇观形象与视觉刺激之外的温存慰藉,为青年人当前快速、高压的社会生活开辟出一块精神消费空间。对于情感审美需求与慰藉感的追求成为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商业追求和电影文化属性的契合要点,一方面让作为人类的观众更多关注身边的动物群体,亲近自然、了解本真本性;另一方面,“社会将它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物变成了进步与开发、苦役与满足、自由与压迫的潜在来源。”藉由动物叙事的文本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通过动物形象关照人类自身,强化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以及大众传播与价值传导中的积极作用。在物质日趋丰富而精神需求逐渐高涨的时代背景下,迎合了人文内涵的回归,建立影像消费力。

四、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的价值取向偏差与价值表述缺憾

商业逻辑下的娱乐性与审美趣味的探索,政策推动下生态价值和向善品格的彰显,赋予动物题材网络电影更多面向的价值取向期待,也成为中国网络电影中特点鲜明的题材板块。动物形象在电影的接受过程中以载体的形式来承担人们精神世界与观影时空下的内在呼应。限于当前网络电影的创作格局和表述,动物题材网络电影还存在价值取向偏差问题和价值表述的缺憾。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于,动物题材电影本应以动物角色及其主体意识作为主体,但在实际叙事与价值表达的过程中,动物角色往往只作为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或者是渲染情绪的一个支点,甚至完全成为人类主体的附属,顺应着人类中心的叙事视角和人类主观需求;而动物题材作品的魅力与特点恰恰在于通过挖掘和表现动物意识下独特的价值取向表现来反思人与社会的局限性。《战狼犬》《战犬出击》等影片塑造的动物形象具有动物题材之形,缺乏动物题材之神,在内涵上没有确立相应的价值构造,对动物主体的观照不足,存在主体偏移的问题,人性化不足、情感诉求的缺失在动物题材网络电影中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魔幻动物形象作品共同反映出中国网络电影中动物形象的极端化色彩:或是无条件地为人类付出与牺牲,以致于缺乏最基本的行为驱动力和深层的行为感染力;或是极端地与人类对抗,弱化动物角色本身的智慧与逻辑。这种理性弱化的表达趋势使价值取向流于表面,价值取向的传导力和感染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影响。动物形象沦为人类情感、欲望或想象的附庸,源于人类对于动物的功能性想象而非动物真实的意识表达,而没有深层触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狂鳄》《夺命狂鲨》等影片的叙事冲突表现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不可抗争的死亡意识冲突,根本上是人类自身关于死亡冲突的衍生,需要最终完成与观众的内在冲突相同步,而现有的立足于生态观的价值涵养难以完全通过视听要素完成相应的建构。结尾处略显跳跃地通过字幕宣示主题,反映出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制作水平和制作思维的局限,也就罔论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价值意图和内容主体相割裂,使价值取向传导生硬刻意。《蛇王岛》《巨鳄岛》等系列影片在迎合与形塑新型亚文化审美趣味之余仍需要恰当的审美引导,规避其附加携带的不良价值。

电影《多哥》剧照

另外,动物题材中的动物形象本应具有无拘无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但当前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同质化还比较普遍,没有充分打开想象力而是更多地陷入程式化创作之中。相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中的动物形象还比较单调,缺少动物形象独特的欲念、思想、性情、力量,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浪漫想象与神话色彩继承不足。作为更加自由的网络电影,这方面是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可以深入挖掘的要点。

综上所述,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本身在达成价值意向、促成价值选择、开展价值实践、形成价值取向,乃至最终完成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和独特的吸引力,并在商业价值、人文生态价值、网络文化价值等多重取向的关系中形成了基本契洽。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在挖掘反馈公共话语需求和影响大众文化立场方面还远远不够;其价值取向生成仍在相当程度上处于无意识阶段,没有真正认识到处在网络媒介下的动物题材创作其自身的价值优势与价值特点,“每个人在欣赏和接受大众文化作品意义的过程中,总是选取他们需要的,拒绝他们反对的,总是站在他们的文化立场解读作品。”实际上,无论是商业、文化抑或审美,都与价值取向问题有着深层关联,尤其将动物题材纳入现实题材的叙事中时,动物角色面临更复杂的社会和人际价值关系系统,其价值取向呈现出模糊与偏差,并自然带来了当前中国动物题材网络电影存在的价值取向前置、价值传递目的先行带来的价值传导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于价值取向问题的重视,应成为当前中国网络电影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题材动物价值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粒米的价值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给”的价值
动物可笑堂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