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首歌剧溯源
2022-08-07萧白
萧白
歌剧从西方进入中国已经百年。但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明确而坚定的回答。诸如:歌剧从哪里来?怎么进入中国?在哪里登陆?“歌剧”一词何时出现?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欧洲歌剧和我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此等等。
有位哲人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最好去了解它的历史。”于是我照办,去查询历史记载、寻访故地,让真实的历史做出回答。
1920年
“11月6日,俄国彼得格勒音乐演剧团为中国北方各省受灾举行俄罗斯音乐义演大会。该团著名演员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是可查的最早的有关歌剧活动的记录,这一记载确定了以下三点:
一、歌剧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1920年,由俄罗斯人引进,演出于上海。
二、从记载可见,这次并非歌剧正式演出,只是一场歌剧音乐会。
三、将演出团体翻译为“音乐演剧团”,此时尚无“歌剧”词汇。
1925年
“12月12日,意大利歌剧团贝若雷士班,在上海夏令配克戏院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
这一记载的意义重大,它宣告“歌剧”一词的诞生——它是欧洲歌剧的译文,此前不存在这一汉语词汇,它和欧洲歌剧同义,即歌剧=OPERA。
这确定了“歌剧”一词是专有名词,同时澄清了广泛的俗解:有歌有剧就是歌剧的混沌,歌+剧≠歌剧。
1927年
“1月29日,意大利歌剧院自本月29日至2月9日在博物馆路兰心戏院演出《托斯卡》《茶花女》《弄臣》《阿依达》《歌唱者》《塞维利亚理发师》《波西米亚人》《奥布朗》《蝴蝶夫人》等9部歌剧。”
1929年
“2月15日-23日,意大利歌剧团75人抵沪,由著名演员奇奥瓦尼尼(Giavanini)、加利泰(Giletta)、阿古奇尼(Agozzini),自15日起在兰心大剧院上演《游吟诗人》《弄臣》《托斯卡》《茶花女》《阿依达》《蝴蝶夫人》《欧那尼》《塞维勒理发师》《乡村骑士》《小丑》等。”
三年内两次在上海演出如此盛大的歌剧季式展演是历史性的,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近百年未曾再见的。它全方位地展示了拥有欧洲纯正血统的意大利歌剧的风貌。它集中意大利三代浪漫主义歌剧大师——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马斯卡尼的代表作,将这些歌剧的颠峰之作系统地摆在我们面前,可谓国人认识歌剧的教科书——只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歌剧”。
要深入其中,走进它的纵深,分析它的细节,了解它的历史进程,观察它的创作规律——站在歌剧的外面观察是不会得到真知的;一知半解只能产生误解。
一、认识歌剧的核心是认识歌剧的属性。纵观这些经典剧目的共同特点,都是以音乐为主体的综合舞台艺术。音乐的主体性首先是歌剧的传统,其母体是宗教音乐套曲,属于文化序列的音乐大系。它在历史发展中始终沿着音乐轨道进行广泛的融合,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与戏剧的关系:“把故事化为音乐,把音乐化为戏剧。”不以戏剧为主体,这是歌剧独有的区别于其他的属性。
二、音乐主体性表现出4种艺术特征。
1.音乐的整体性:歌剧创作在第一时间就需要确立音乐布局和结构框架。
2.音乐的贯穿性:歌剧的音乐从第一个音符响起就进入音乐流动的长河,或急或缓从不停息,不间断地述说故事。
3.音乐的逻辑性:歌剧音乐中所有的元素,都处在互相联系的不同关系中,上下交织、前后呼应,排斥任何随意的、孤立的、偶然的、无序的音乐进入。
4.音乐的立体性:歌剧创作思维是立体多声的交响思维,是以声乐为主线,以器乐为基础,互相交融推进地立体展开。
1930年
“8月31日,曦社歌剧部将在北四川路东方剧场演出张曙创作的歌剧《王昭君》。李丽莲主演。”
[注:张曙(1908~1938),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专),主修声乐、钢琴、作曲及民乐。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与冼星海组织“全国歌咏协会”推动抗日歌咏运动,创作歌曲200余首。1938年在广西牺牲于日军轰炸,在其追悼会上,周恩来在致辞中说:“张曙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以上短短的历史记录,明确地说明五幕歌剧《王昭君》和完整的演出机制在上海的公演,是我国歌剧历史的源头。
歌剧《王昭君》诞生的价值何在?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更多详情以及作者的思路历程,但我们从下列的年表可以看出它绝非偶然。
1927年1月,第一次意大利歌剧展演。
1927年11月,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专)成立。
1928年,张曙入上海音专。
1929年,第二次意大利歌剧展演。
1930年,中国歌剧《王昭君》诞生。
两次盛大的歌剧演出,在具有歐洲文化基础的上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集中激发了张曙的创意,选择了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写出以意大利歌剧为范木的中国歌剧。
我们把它概括为:“运用欧洲歌剧的形式与艺术手段,去叙述中国的故事,表现中国的人物,弘扬民族的精神。”这不正是今天的宗旨和道路吗?虽然《王昭君》的创作可能还有些幼稚、粗浅,但它确是开启中国歌剧之路的起点。
歌剧的路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一百年过去,依然艰辛,依然迷茫,但如果清醒坚定地钻研探索,依然大有可为。如何在歌剧的范式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发出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国的精神,都是我们的大课题。若我们能踏实地研究、刻苦地实践,用作品铺路,整体发展,建成歌剧的中国民族乐派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