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应面法优化竹笋笋头中黄酮、甾醇和三萜类化合物的联合提取

2022-08-05谭志梅王晨戍王淑培张静杭方学张炜盛

中国调味品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萜类三萜甾醇

谭志梅,王晨戍,王淑培,张静,杭方学*,张炜盛

(1.广西大学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2.南宁师范大学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南宁 530001;3.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竹笋(bamboo shoot)是禾本科亚竹科植物的嫩苗,食用部分为竹初生的芽和嫩茎[1]。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种植的竹笋包括毛竹笋、麻竹笋等30多种[2]。竹笋含多糖、蛋白质、膳食纤维、多酚等多种营养物质[3],此外,有研究表明,竹笋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现今,我国虽为竹笋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国,但竹笋深加工产品少,资源利用率低。以毛竹笋为例,可食用部分仅占30%,而废弃的笋头和笋壳占50%~70%[4],这部分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从而造成竹笋原料的浪费及环境污染。近年来,为综合利用竹笋资源,科研人员对竹笋加工废弃资源(笋壳、笋头、笋渣)的营养价值和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将其开发为饲料、纺织纤维、功能性食品以及提取其中的功能活性物质,如多糖、甾醇、酚类等[5-9]。黄酮、甾醇、三萜类化合物作为竹笋废弃物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黄酮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10-12];甾醇能抗炎、抗癌、延缓衰老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行业[13-14];三萜类化合物能抗炎、抗肿瘤和毒细胞、提高免疫调节[15-16]。对于这3种活性物质,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17-18],但联合提取研究较少,其中,超声辅助提取以成本低、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的优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研究旨在对竹笋笋头中黄酮、甾醇和三萜类化合物进行联合提取并优化其提取工艺,以期为竹笋笋头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竹笋笋头:由福建三信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剂

芦丁、混合植物甾醇、齐墩果酸:均为对照标准品;石油醚(30~60 ℃)、氯仿、冰醋酸、高氯酸(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三圆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亚硝酸钠、乙酸酐、硫酸(AR):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硝酸铝、氢氧化钠(AR):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KQ-300E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 常州中捷实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天平 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SHZ-D(Ⅲ)循环水式真空泵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HZ-9070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V-1100D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PW80超微粉碎机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RE52-99旋转蒸发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4 试验方法

1.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参考王俊青等[19]的方法进行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用于黄酮提取得率的计算。以溶液在λ=510 nm处的吸光度为纵坐标,芦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试验所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9.2366x+0.0665,R2=0.9997;参考项发晖等[20]的方法绘制甾醇标准曲线,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甾醇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关系式为y=1.117x+0.0053,R2=0.9993;参考曾慧慧等[21]的方法绘制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用于三萜类化合物得率的计算,得标准线性方程为y=65.875x-0.032,R2=0.9991。

1.4.2 样品的制备及含量的测定

将竹笋头晒干烘干后粉碎,过60目筛备用。准确称量2.0 g样品粉末于250 mL平底烧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乙醇溶液,置于已加热至预定温度的超声波清洗仪中进行浸提。提取时间结束后趁热抽滤,冷却后用20 mL石油醚萃取3次,完成后分装于50 mL刻度试管中,原溶剂定容后摇匀。乙醇相溶液取1,0.2 mL,石油醚相取20 mL于试管中,蒸干溶剂分别作为黄酮、三萜类、甾醇样品。

根据标准曲线绘制方法处理样品并测定吸光度。以样品吸光度对照标准曲线得到样品中黄酮、甾醇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浓度(mg/mL)。得率计算方法:得率(mg/g)=(样品浓度×样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质量。

1.4.3 单因素试验设计

以黄酮、甾醇、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以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各个因素选取5个不同水平(乙醇浓度50%、60%、70%、80%、90%;料液比1∶10、1∶15、1∶20、1∶25、1∶30;提取时间10,20,30,40,50 min;提取温度40,50,60,70,80 ℃)进行单因素试验。

1.4.4 响应面试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Design-Expert V8.0.6.1 软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黄酮、甾醇、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得率为响应因子,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进一步寻求联合提取的最优条件。试验的因素和水平见表1。

表1 响应面试验因素和水平Table 1 The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

1.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Excel 2019统计所有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软件。方差分析采用ANOVA分析,采用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图表绘制采用Origin 9.0软件。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使用Design-Expert V8.0.6.1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乙醇浓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

乙醇浓度对黄酮、甾醇和三萜提取得率的影响见图1。

图1 乙醇浓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由图1可知,黄酮和三萜的得率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而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80%、70%取得最高得率,甾醇得率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乙醇浓度达80%后上升变缓。这可能是由于黄酮、甾醇、三萜类化合物都是羟基化合物,它们会与笋头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等由氢键连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氢键遭到破坏,使得提取物溶出率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大,高浓度溶剂会使蛋白质变性,阻碍化合物溶出[22]。溶剂的极性也会影响物质的提取,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溶剂极性改变,在适宜的溶剂极性条件时提取效果最佳,超过适宜浓度时,提取得率可能下降[23]。综合3种物质的提取得率,选择联合提取的乙醇浓度为80%。

2.1.2 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

在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30 min、乙醇浓度70%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由图2可知,目标产物的提取得率在料液比为1∶10~1∶30范围内呈先上升快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过程。原因可能是整个提取过程是一种传质过程,随着溶剂量的增加,稀释了溶液中黄酮、甾醇和三萜的质量浓度,使得固液相间化合物浓度差增大,增加了提取过程中的传质动力[24]。此外,溶剂的增加使得浓度减小,传质阻力减小,利于提取。当料液比超过适宜范围后,其他杂质的溶出增加,对目标产物的溶出形成竞争性抑制[25]。因此,考虑到实际提取效果以及原料的消耗,选取联合提取的料液比为1∶25。

图2 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solid-liquid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2.1.3 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黄酮、甾醇和三萜的得率在提取时间为10~30 min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超过30 min之后黄酮和甾醇的得率变化不大,而三萜的得率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物质的提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溶出,在提取时间为30 min之前,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笋头样品与乙醇溶液接触得更充分,目标产物的溶出率增加,当提取时间继续增长时,溶剂中目标产物的浓度上升,浓度差减小,以至达到平衡便不会再溶出[26]。而三萜类化合物在提取时间达到30 min以后提取得率明显下降,可能是由于超声时间过长,溶液长时间处于70 ℃的高温下,破坏了已溶出的三萜类物质的结构,从而导致得率下降[27]。因此,选取提取时间为30 min。

图3 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2.1.4 提取温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

提取温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见图4。

由图4可知,黄酮得率在温度为40~80 ℃范围内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甾醇和三萜得率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甾醇下降更明显。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增加,植物细胞壁破裂,提取得率明显提升[28],温度持续升高到超过70 ℃以后,使得乙醇缓慢挥发,浓度降低,还可能导致目标产物的分解,致使产物的得率有所下降[29],因此,选择提取温度为70 ℃。

图4 提取温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Fig.4 Effect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2.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软件Design-Expert V8.0.6.1中的Box-Behnken设计,以黄酮得率、甾醇得率和三萜得率为试验因子进行了27个提取试验,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2。

表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The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mg/g

对表2中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回归拟合,得到黄酮得率、甾醇得率和三萜得率与各因素变量的二次方程模型,该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表5。

Y黄酮得率= 4.64-0.18A+0.37B+0.62C+0.47D-0.081AB+0.000AC+0.040AD+0.18BC+0.15BD+ 0.12CD-0.26A2-0.28B2-0.58C2-0.37D2。

Y甾醇得率=3.98+0.59A+0.077B+0.091C-0.20D-0.13AB-0.011AC+0.017AD+8.500E-003BC+0.14BD+5.500E-003CD-0.43A2-0.20B2-0.10C2-0.25D2。

Y三萜得率=9.20-0.15A+0.42B+0.39C+0.016D-0.028AB+0.095AC+0.000AD+0.057BC-0.057BD-0.085CD+0.026A2-0.53B2-0.61C2-0.28D2。

表3 黄酮得率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yield of flavonoids

表4 甾醇得率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yield of sterols

表5 三萜得率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yield of triterpenoids

由表3~表5可知,建立的笋头黄酮、甾醇、三萜提取模型的P值均<0.0001,模型极显著,失拟项不显著,回归模型的RAdj2分别为0.9614,0.9502,0.9061,表明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良好,试验误差小,可用于笋头中3种化合物提取得率的预测和分析。黄酮提取试验中一次项和二次项均为极显著,交互项中BC、BD的交互作用显著,由F值可知,4个因素的影响顺序为:提取时间(C)>提取温度(D)>料液比(B)>乙醇浓度(A);在甾醇提取试验中,一次项A、D极显著,B、C显著;二次项A2、B2、D2极显著,C2显著;交互项AB、BD显著,4个因素的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A)>提取温度(D)>提取时间(C)>料液比(B);三萜提取试验中一次项A、B、C极显著,二次项B2、C2、D2均为极显著,交互项均不显著,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B)>提取时间(C)>乙醇浓度(A)>提取温度(D)。

2.3 验证试验

通过回归模型预测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2.46%,料液比1∶27.24,提取时间34.74 min,提取温度71.84 ℃,在此提取条件下黄酮、甾醇和三萜得率分别是4.97,4.07,9.29 mg/g。考虑到实际操作情况,调整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3%,料液比1∶28,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72 ℃,在此条件下经过3次平行验证试验,得出黄酮得率是4.88 mg/g;甾醇得率是3.98 mg/g;三萜得率是9.25 mg/g。验证试验结果与模型理论值相近,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用于黄酮、甾醇和三萜联合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3 结论

本研究以竹笋加工废弃物的笋头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对竹笋笋头中黄酮、甾醇、三萜的联合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优的联合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3%,料液比1∶28,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72 ℃。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是4.88 mg/g,甾醇得率是3.98 mg/g,三萜得率是9.25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26%、0.022%、0.004%,表明试验建立的回归模型能有效预测3种活性物质的提取率。该试验工艺为开发竹笋加工副产物,从而提高竹笋产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三萜类三萜甾醇
高甾醇植物油研究现状
白芨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泽泻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悬钩子属三萜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紫芝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大孔树脂纯化马甲子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佩氏灵芝中三个新三萜
茯苓皮总三萜滴丸制备工艺的优化
微波辅助植物甾醇油酸酯的酶促催化合成
UPLC-MS/MS法测定多裂翅果菊中植物甾醇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