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试点论证”到“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2022-08-05高明高鸿

职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试点校企特色

□高明 高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年)中首次提出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部署,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工作,并于2015年遴选出首批165 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 并要求试点单位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理论升华和国际比较,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和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7年)“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2]的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和2018年启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确定试点单位分别为203 家和194 家,并对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单位进行验收。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将“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列入2019年的工作要点,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吹响了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号角。 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则引领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向高层次迈进的步伐。

在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下,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获得研究所需文献样本。于2022年1月8日在CNKI 的专业检索中输入专业检索语法表达式“TI=现代学徒制”,选择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文献11,257 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采集的文献样本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分析文献样本基本状况,二是梳理国内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主题,三是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展望。

一、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文献的基本状况

(一)发表年代分布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数据显示,历年论文数及占比各不相同。 在2010年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研究成果只有3 篇,仅占样本总量的0.03%;现代学徒制提出的元年2012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41 篇, 仅占样本总量的0.36%;2014年在教育部正式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之后,为学界研究现代学徒制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引,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该年相关成果达到158 篇,占样本总量的1.41%。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不断增加和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于2019年达到峰值2357 篇,占样本总量的21.00%,比2010年增加了886 倍。 但之后,相关文献研究呈现回落的趋势, 但每年的发文总量仍在1000 篇以上(见图1)。

图1 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文献的发表年代分布

(二)发表的期刊分布

从资源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学术期刊,共8,197 篇文章,占总数的72.82%;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特色期刊,共2,760 篇文章,占总数的24.52%(见图2)。 在所有期刊中,发文总量超过100 篇的期刊共11 种,共计2,237 篇,占总数的19.87%。在11 种期刊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 种,刊发论文623 篇,占样本总量的5.53%(见表1)。 这表明,虽然现代学徒制的文章大幅增长,但所刊发的期刊水平不高,也反映出现代学徒制论文的质量不高。

图2 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文献的来源

表1 2010—2021年刊发现代学徒制文章的期刊(数量排名前10 的期刊)

(三)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现代学徒制最多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学院, 是现代学徒制相关论文的绝对主力,前40 家论文产出机构中,职业院校占了36 家,共发表论文1,541 篇,占前40 家论文总量的90.86%,其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成果为77 篇,在职业学院中排名第一。 一类是师范大学和开放大学,共4 家,发表相关成果155 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成果最多,为57 篇(见图3)。

图3 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文献排名前20 的机构分布

(四)研究者分布

现代学徒制研究成果的作者分布较为广泛,从数量上来看,2010—2021年发表现代学徒制论文排名前十的作者分别是李传伟、徐国庆、杨锦凤、赵鹏飞、关晶、王利刚、张法坤、崔发周、董先、欧阳忠明、李明灵(见图4),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李传伟,共发表成果26 篇;以独撰或者第一作者发表成果最多的作者是李传伟,共发表成果21 篇全部为第一作者。 从质量上来看,以发表刊物的级别为主要指标,以第一作者完成最多的是关晶老师,总成果中全国中文核心及以上文章12 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5 篇。

图4 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文献排名前10 的作者

二、2010—2021年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主题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可以分为: 试点提出(2010—2014年)、试点实施(2015—2018年)和全面推广(2019年至今)三个阶段。 而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大致也可以划分为: 试点前的理论准备、试点实施后的跟踪研究和提出推广后的对策研究三个阶段,但时间断代不明显,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交织,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辩证统一。研究主题的视角可以跳出时间节点的制约,更好地呈现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全域景象。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和总结推广。

(一)理论探讨:先行先导助推现代学徒制试点

国内专家学者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学徒制,去剖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主要围绕“为什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从哪里来”等方面进行探讨,避免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盲目性。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是破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用工荒”的应然之举。现代学徒制可以帮助很多弱势青年通过非正式学徒制学习技能并实现就业,减缓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完善的共同趋势[3]。20 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与21 世纪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奠定了很好的群众与产业基础[4]。 现代学徒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优势,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育人”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标本兼治”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5];有效地满足了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四方的需求,解决了企业内顶岗实习质量不高、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学生积极性有限等问题,是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良药[6]。

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是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起点。重点围绕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属性、特征等基础问题展开。 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主要形成了“制度说”“模式说”和“综合说”三种观点。“制度说”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一种固化和规范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对校企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建立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建立“师傅”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赋予“现代学徒”作为“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法律身份;确保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通过合同等方式保障学生“双重身份”以及相应的受教育、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7]。制度的关键点在于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加快改革劳动和用工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8]。 “模式说”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9],可以通过校企一体化的结构新体系、合作新模式、培养新模式、目标新体系和考评新体系来加以构建[10]。“综合说”在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把现代学徒制定义为培养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制度[11]。 从教育性质看,现代学徒制属于正规教育;从教育目的看,现代学徒制兼顾服务企业发展和学生发展;在培养方案方面,应该融合分立和一体化模式[12]。 而“现代性”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13]。 在要素方面,包括:校企合作的平台、学习载体的重建、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教学团队的目标集聚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14]。

现代学徒制不是新生事物,在一定意义上由国内外的传统学徒制演变而来。 从历史维度看,根据阶段性特征, 西方学徒制发展可以分为前学徒制、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行会学徒制、集体商议工业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等五个阶段;我国学徒制的发展经历了民间学徒制、官营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双元制和工学结合[15]。 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借鉴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经验[16],取长补短,使现代学徒制落地生根,并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从发展动因角度出发,学徒制在传统向现代发展过程中,为技术传承与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企业需求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教育理念多元化发展增强了引领,为制度管理与经费支撑提供了保障[17]。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历史、政策、社会、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具备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18];而对于双元制试点工作的总结,将为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技术手段[19]。

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为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重要借鉴。德国现代学徒制形成了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企业内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企业师傅和职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制度结构,以职业和职业能力、“一致原则”和“社团主义”原则、“行动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要素[20]。 英国通过实施主体的现代分工与合作、现代化的管理与评价方式、兼具“准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与高教体系相契合的现代学徒体系、以雇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培养制度、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和完善的经费机制,建立起了成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1]。 美国通过强有力的立法保障、联邦和州层面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州范围内完善的管理制度、政府支持和各方积极参与、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证书体系,形成了注册学徒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22]。 澳大利亚设立“国家培训署”和国家产业技能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培训框架,通过资助实施单位和学徒个人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在利益者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健全法律体系、发展第三方机构,从而使之不断完善[23]。

政策的推动与保障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徒制政策不断演变,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以及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调适现代学徒制的政策[24]。 从政策文本阐释视角,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意图是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政策行动是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和知行合一的招生即招工等,实现校企双元办学、校企双元育人和赋予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未来的政策走向应该是树立具有张力的政策价值追求,提高企业对政策实践的认受性,构建多方权益保障机制[25]。 展望未来,我国现代学徒制政策内容应明确责任主体权责关系及合作细节、明确责任主体权责关系及合作细节和扩大企业参与保障机制的范围等[26]。

(二)实践探索:紧跟试点脉搏巩固现代学徒制理论

实践决定理论,没有实际探索的现代学徒制理论是空虚的, 没有理论研究为指导的试点是盲目的。 实践研究赋予了理论研究新的活力,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正。随着教育部陆续开展三期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研究逐渐从星星点点的院校探索转向结合国家试点要求,围绕如何试点、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是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的保证。 制度突破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招生招工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师资队伍互聘共用制度以及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27]。 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制度性特征,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学位制度的融通,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和利用好区域内的资源以及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28]。 为了解决学徒身份尴尬、企业参与热情有限、办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应在招生招工制度、企业激励制度和质量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29]。

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 依托职教集团,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的招生管理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学做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打造校企一体、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出“261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2双”(双主体和双导师)、“6 共”(在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开发、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实现校企共同)、“1 交替”(校企交替学习)和“1 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30]。 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结合秘书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构建了“23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是指“校(徒弟)—企(师傅)”的“校企双主体”,“3”是指“职业认识—职业认同—职业塑造”的“三阶梯递进”阶段,“4”是指“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31]。 根据行业变化和专业特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构建起“3485”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职业通识、核心岗位和职业综合的3 种能力,岗位认知到定岗培养的4 个环节,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到定岗培养与毕业设计8 个阶段,以及学校到畜牧服务市场的5 种环境[32]。

企业的参与是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的关键。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都十分有限。从责任的角度看是因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内在驱动不足和融合程度不深[33];从成本的角度看是因为校企双方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多种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性等因素造成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交易费用高昂[34];从制度角度看是因为缺乏可信承诺制度、校企合作政策供给失衡、缺乏制度化的双赢机制、欠缺激励机制[35];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是因为企业话语权不足、激励政策“落地”难、学徒易流失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积极性[36]。 为使企业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制,在政府层面,应制订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设计企业分类制度和合作企业认定指标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去激发企业参与的热情[37];在院校层面,应建立起校企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院校应适当将职业教育权利让渡给企业,使企业真正获得话语权;在企业层面,应增强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和增强沟通能力[38]。

问题和困境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垫脚石。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还存在校企联育融合、双招同步落实、导师联动动力、质量管理保障等问题[39]。 从全面实施的角度看,面临着顶层设计缺乏强有力规章制度的支撑和保证、缺乏学校利益与行业企业利益对等统一的规范机制、交替式的学习培养模式伴随着学生考核评价的失范等困境[40]。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野下,政府层面顶层设计不足、法律界限不清晰、缺乏必要机制,行业企业层面组织效力不高、校企合作较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院校层面吸引力不足、专业和课程开发力度不够、管理制度滞后、师资管理失衡,学徒层面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动机不强、对企业文化认同不够[41]。 根据扎根理论,政府、院校和企业面临着制度保障不充分、项目资源不充足和利益需求无保障的组织困境,“双师”和学徒面临着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学徒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的个体困境,各主体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冲突和单向关系失序的困境[42]。

区域探索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形成提供养分。河北省通过建立符合省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运作机制,“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利益均衡的合作保障机制和“准标+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现代学徒制[43]。 广东省将职业教育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相结合, 形成了“素质为先、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双元身份”的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交互训教、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岗位培养、在岗成才”的成才方式,“一体化育人导向”的运行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44]。 江苏省多地教育机构以多种政策试点形式,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形成了学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模式,在构建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平台、企业引领创新改革、创新育人协作模式和侧重专业技能类实训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45]。 天津市在试点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在双主体育人模式方面,形成了独立运行适用于本单位的特色模式并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顶级”领导机构;在“双招一体化”的招生机制方面实现了“谁试点谁做主”和不扩大招生规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民企和当地企业占多数,以省市级企业为主、国家级企业为辅[46]。

(三)总结推广:建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告一段落,总结试点的成效和经验,为成功推广奠定了基础。 学习借鉴外来的现代学徒制,不仅要在我国实现本土化,更要具有“中国特色”。

对于试点单位经验的总结是现代学徒制全面推广的必要前提。三批562 家试点单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确立了校企共育机制,招生招工模式趋于多元,企业师傅引进初具规模,质量管理体系初上轨道[47]。 但在全面推广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积极性衰减,招生招工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风险较高,资金奖补政策难以延续、各项保障措施难以跟进、实施环境难以简单复制等保障功能弱化的问题[48]。 为更有效地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构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实践场所、基于工匠精神的实践文化和基于合作共赢的实践机制,通过行政部门之间权利的让渡、政策综合改革和调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实践空间的融合、观念的转变和实践工具的优化[49]。

全面推广是我国现代学徒制“三轮”试点之后的首要任务。 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完善制度政策来营造良性社会环境,确立企校双主体弹性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和企业制定学徒制专业标准的主体地位,创新校企“双师”团队教师选拔考核标准、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和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50]。 在全面推广过程中,应注重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制定完善的导师制度、开发企业课程、优化相关制度、研制现代学徒制标准,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度、构建新型师徒关系、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构建高层次学徒制和完善评价机制[51]。 此外,应将全面推广与“双高计划”相统筹,明确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定位、校企双元育人的特征方位、岗位成才的工作本位和三方责任的法制保障地位[52],完善政府、行业与社会支持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点线面”立体评价体系[53]。

试点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行业企业对于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也必须提质升级, 进一步凸显类型特征,向着“一体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本体化”的方向发展[54]。 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满足学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彰显特色、优化过程和提升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从关注教育主体、资源投入和经验推广,转向学徒成长、成果产出和持续改进[55]。 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健全学徒制标准体系、构建学徒制评价与监管体系、研制与实施学徒制工作实施指南和开展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打造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纵向贯通的职教体系,提升各参与主体的动力[56]。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在职业教育领域试点“现代学徒制”,既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题。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不可能一片坦途,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既不能完全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能重走传统学徒制的“老路”,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根据我国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区域产业发展态势、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就业市场变化、职业院校专业或专业群建设等情况, 不断地摸索、总结和修正。

随着教育部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内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逐年增长,形成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试点案例,主要集中在:意蕴、必要性、目的及价值、内涵与特征、国际比较、教学过程[57]、试点实践及其成果[58]、主要问题和路径选择等方面[59],但在研究深度和方法等方面仍有不足。对于现代学徒制内涵和特征未达成一致,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的研究不多,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归宿都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对试点实践探索的总结水平不高,未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现路径形成“共识”,既缺乏理论指导,也缺乏对经验的理论升华,较多地描述已有实践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或路径。对相关的案例研究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不多,更多的像是试点经验的片面总结和原有校企合作的“加强版”,“规定动作”完成多,“自选动作”的创新少,专业、院校、行业和地域的特色不突出,成果多发表在高职院校学报等普通期刊。 此外,现有研究成果仍有许多难题待破解,如:尚未形成自己的现代学徒制理论?如何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如何在试点的关键领域或环节形成重大的制度突破?试点单位形成的典型案例如何为本单位其他专业、本地区的其他院校或其他单位的相同专业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经验?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除了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更需要人社、发改、经济、财税、行业和企业等方面专业人士多方协作,共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是国家相关政策、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强烈的国家政策倾向和问题意识等特征。当现代学徒制实践中的某一矛盾和问题成为研究前沿并逐渐得到解决后,其研究文献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或转向对更深层次问题和原因的研究,而新出现或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成为新的研究前沿。这说明对于现代学徒制研究具有时段性,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部分研究前沿与之前的研究有较强的传承性和关联性,如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并通过现代学徒制来深化校企合作是学界一直努力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学徒制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超出职业教育范畴的问题,涉及教育、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 从现代学徒制理论探讨、到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跟踪、再到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对于现代学徒制研究逐层推进,不仅镌刻上时代的烙印,也反映出学者们对于现代学徒制认知的升华。从现代学徒制研究前进的方向看,由关注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研究向关注现代学徒制外延的转变,由关注宏观的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向微观的培养现代学徒模式转变,由关注高职院校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向关注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转变,由关注如何总结试点经验向如何全面推广的转变,由关注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向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转变,表明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研究的长期积累,现代学徒制研究范畴将不断拓展。

未来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应聚焦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内涵和外延的阐释,在现有理论研究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是什么”,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在院校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基础上,衍生出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推广的基础是试点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在案例研究方面,应在试点单位总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提高案例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提升试点单位案例的真实性、专业性、客观性、典型性和可复制性,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指导试点、试点丰富理论的融合。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根在“制度”,在对策研究方面,应“跳出”职业教育的小圈子,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学徒意愿的视角,综合运用制度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评价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未来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设做出预判,当前哪些制度有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哪些制度之间需要衔接或配套、哪些制度需要突破,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和形成中国特色提供有力支撑。“类型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向上突破,在路径研究方面,应关注高层次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回应,也是提高现代学徒制吸引力的重大举措,重点应关注“高层次”的内涵和标准, 实施高层次现代学徒制的专业、院校和企业,高层次现代学徒的招生、培养、评价等方式,不同层次学徒制之间的衔接,高层次学徒与学历学位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称制度之间的融通,构建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猜你喜欢

试点校企特色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