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女性与人生的思考(创作谈)

2022-08-05◎觉

椰城 2022年8期

◎觉 子

一趟母女二人的年夜返家之旅,牵扯出对女性、对家庭婚姻林林总总的思考,这些是思考又是相互杂连在一起,历经起伏波澜之后,在最后写出这些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应该是一个大体,也就是以亲缘关系展开的叙事。外婆和母亲,母亲和姨娘、舅舅们,母亲和妮子,这是三重关系。外婆和母亲以及母亲和妮子都是有爱的关系,而母亲和姨娘舅舅们,只是在维系亲缘关系的存在。小说最开端人物的冲突性异常尖锐,看出外婆对母亲的成见特别大,但到后文,我们就可以读出“爱之深,责之切”的那份浓浓母爱。母亲和姨娘舅舅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因为在背后的这层关系已经到了疏远的地步。她承载了这么多年的痛苦,无论是所谓的“娘家港湾”,还是自己曾经以为可以拥有的“温馨家庭”,终究是过得十分委屈。对于当下的妮子,其实和母亲青春的那段时光是一样的写照。母亲本人很优秀,妮子也是像她一样优秀的女性,但是母亲因为青春的冲动,让自己接下来的路走得非常艰难。而小说中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在母女两人的描述中,已经把父亲的形象定格下来。间接性地,也流露出对母亲遭遇的同情与怜悯。我也产生了理解的心理,在这个社会来说,以亲缘关系固化的人际关系网,更多不是依赖于血缘的亲缘维护,而是背后自身实力的高低去维护,也就是利大于情,这是社会潜存的现状。对母亲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不可能做到十分理性,当感性占据了理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现实过于理想化,在青春对婚姻的懵懂之际就决定了余生的道路。在这个大家庭里,我赞颂了外婆作为一家之主的不容易,一个人让这么多儿女的长大成家,到老了,还在关心小女儿的处境。她不能改变小女儿的状况,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唠叨与无力斥责,所以这是一份浓浓的爱。她以能者居之的态度,让能读书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尽力走得更远,小女儿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在终身大事面前,她以过来人的身份敏锐地察觉到未来潜伏的危机,试图来阻止这场缺乏深思熟虑的婚姻,但最终还是爱莫能助。以及大舅并没有显得那么刻薄,至少为人处世能力足以担起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主,说明大舅还是一个很明事理的人。

上面的一切,总的来说还是归结于母亲自己人生道路的最初取舍导致的后果。在三代人中,母亲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她既有外婆那一辈人的教诲以及自己人生道路的经验,也面临一位母亲去警醒女儿妮子的使命。随着归途的推进,小说也由此进入了第二部分,围绕了一个乞丐的展开的所言所感。

在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里,大年初二是去娘家拜年,按理来说,本来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回到家的时光。但妮子和母亲却并非如此,开始落魄地步行回家。当碰到那个黑夜中的乞丐时,他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卖艺乞讨,母亲的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像是白居易见到琵琶女那般,相互同情相互怜悯各自浮世的坎坷。所以接下来才会发生母亲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条红色的围巾,原本灌注了父亲与母亲对女儿的爱,这是家庭的小爱。但在乞丐面前,母亲把围巾裹在乞丐脖子上,从小爱上升为大爱,也是母亲对乞丐人生的同情与勉慰。但是在最后,乞丐走向的是黑暗,妮子和母亲走向的是光明,其实也预示着,乞丐的余生或许在现实中会更加凄惨,而妮子和母亲的余生也许还会有光热可寻。

这篇小说是在写人生,透过母女二人的言谈,也道出了许多家庭以及亲缘关系所存在的现状。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应该就是通篇对女性的塑造。全文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女性,所以女性的塑造也成为重点。作家吴晨骏老师对于这篇小说这一点,觉得我对女性的刻画很好,并且还特意问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告诉他我是男孩,而且对于女性的塑造,也是我长期通过观察生活所观察出来的结果。相比而言,作为一个男性去塑造女性形象,可能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完美,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差异性。之前我看过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我觉得对里面女性塑造非常成功,也非常细腻,特别是颂莲这一女性形象,这是我觉得很值得学习的一点。

关于这篇小说的原型,是一次我在乡下做客见到一位女性在亲朋好友家里当着众人的面就被醉酒的丈夫家暴。作为旁观者也感到震惊,但毕竟是人家家事,外人也不好干预。之后听亲戚得知她是远嫁他乡,还是在大学结识的婚姻,虽然现在住在城里,可那位女性的生活却显得憔悴黯然。因为那位女性在结婚后,顺从了丈夫和婆婆的强烈要求,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照理家中的一切。她的娘家人也是忍着泪水,毕竟培养一个念了这么多年书的子女也挺不容易,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到了覆水难收的地步。她就连平时买菜的钱,她都只能向丈夫讨要,还得看丈夫的脸色行事。类似的情况,我也在很多地方有所见闻,所以执笔写下这篇小说。

插图作者:曹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