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背景下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8-04尹芳霞李丹丹
尹芳霞 李丹丹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抓手和创新举措。课程思政通过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文章以“一流课程”建设为背景,以西藏大学的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西藏自治区的育人需求和民族工作要点,探讨因地制宜地凝练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对已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7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对财政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意见,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行动路向,提高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政学;一流课程;立德树人;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0-0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一流课程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理念、维度和实践路径探究———以《财政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XZDXJXYJ202106)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一般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西藏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嵌入设计及实施路径探讨”(项目编号:XZJYKT321004)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自身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重任。高校“一流课程”必须同时满足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通过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盐溶于水”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西藏大学为助力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自建校之初就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发展的紧密结合。本文以“一流课程”建设为背景,以西藏大学的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结合西藏自治区的育人需求和民族工作要点,探讨因地制宜地凝练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思政精品课,为西藏民族团结和建设发展培养有担当、有作为、有情怀的青年有志之才的有效措施。同时,通过对已完成财政学课程学习任务的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财政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意见,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行动路向。
一、課程思政的理念和维度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课程思政研究的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梳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维度,既能强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又能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工作中课程思政的落地和具体执行。
1.课程思政的理念
(1)育人为重。教育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修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自身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涵盖知识、技能,还必须注重价值和情感的建构,使课程既有“术”的理性和实践,又有“道”的文化与精神。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课程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育人为重,就是通过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的个体成长赋予精神意义,另一方面要遵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进行价值引导。以德为先,是对“培养什么人”和立德树人任务的价值阐述。
(2)德才兼备。课程思政把求知和立德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和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也把学生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课程思政的维度
(1)价值维度。国家层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服务国家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强调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同频共振,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目标。学校层面,专业课教学至关重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层面,课程思政体现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旨归,有利于学生“学以进德”,使学生通过教化获得知识与德性,而德性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
(2)认知维度。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教书育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做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师还要不断追问自身作为教师的价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之所在,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努力塑造学生的人格。
(3)情感维度。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关怀。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感受和期待放在重要位置,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成熟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度,情理交融,让其主动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思政要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如沐春风般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4)行动维度。凡事预则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大纲制定、讲义设计和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与确定课程思政素材、案例、具体内容等。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思政素材,使学生对思政内容有亲近感,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样化、趣味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
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应像盐溶于水,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形成育人合力。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自然融入,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例如,讲授“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背景,为学生梳理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全国各省市横向对口支援下,西藏一越跨千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财政转移性支出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深刻感悟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关心与支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常态课程思政和应时应急课程思政的结合
常态课程思政指具有普适性和全局性的课程思政,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时应急课程思政指针对特定场景或突发事件展开的课程思政,如以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和社会事件为主题开展的特色教育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常态课程思政与应时应急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常态课程思政就像“涓涓细流”持续滋润心田,应时应急课程思政就像“点点滴滴”不断融汇聚合,进而产生更大的育人能量。例如,讲授“财政投资性支出”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拉林铁路的建设,向学生讲述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市区全覆盖,并结合青藏铁路、川藏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感受强大基建所带来的家门口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中国高铁、中国速度及技术不断创新、技术赋能经济发展蓬勃动力生发由衷的赞叹、自信、骄傲之情。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并重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扮演好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角色。教师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塑造者”和“观察员”,要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准确把握、引导。教师与学生只有共同配合、相互影响,才能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例如,讲授“财政税收”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体会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财政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
三、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在分析课程思政的理念、维度和实施路径的基础上,西藏大学财政学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的行动路向和教学方法应用到2019级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财政学教学实践中。两个教学班级总共78名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参加了问卷调查,对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问卷设计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问卷回收有效率100%。现对本次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
1.对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评价
对于“在财政学或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问题,有52人选择“很有必要”,24人选择“有必要”,2人选择“无所谓”。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及专业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是认可的。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真正做到學高为师、身正为范。
2.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
对于“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满意度”问题,有46人选择“非常满意”,22人选择“很满意”,10人选择“满意”。这说明在财政学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和维度,选取了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加深程度的评价
对于“在学习过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和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内容后,是否比以前加深了对民族团结的理解”问题,有39人选择“很大加深”,28人选择“较大加深”,11人选择“一般加深”。这说明结合学情有针对性地挖掘具有西藏特点的思政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对西藏实行的财政政策及各省市援建的“山海情”,使学生们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增进了解和友谊,能够更好地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加深程度的评价
对于“在学习过国防支出、抗疫支出和精准扶贫等财政支出内容后,是否比以前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问题,有44人选择“更加坚定”,24人选择“较大坚定”,9人选择“一般坚定”,1人选择“没有变化”。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对财政支出内容的学习,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更加深刻。财政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发现现实问题和了解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学生对国家财政制度和改革发展成就的理性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5.对党和政府的财政工作的理解加深程度的评价
对于“在学习过财政学之后,是否对党和国家的财政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问题,有36人选择“很大加深”,30人选择“较大加深”,12人选择“一般加深”。这说明所有学生都对我国财政的收、支、管、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小到在校园生活中对宿舍公共生活空间的责任意识,大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切意识,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
6.对时代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增强程度的评价
对于“在学习过财政学之后,时代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是否比以前增强”问题,有33人选择“很大增强”,33人选择“较大增强”,11人选择“一般增强”,1人选择“较少增强”。这说明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及时代责任感。
7.对财政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观评价
问卷中的主观题是让学生对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出反馈和建议。现将部分评价内容展示如下。由于是匿名调研,因此以答题序号指代学生。12号学生评价:“老师的知识范围很广,能使我拓宽知识面,还能对国家及社会有更多了解。”14号学生评价:“课本上的展示讲得很透彻,拓展性强,还会让我们了解财经新闻。”32号学生评价:“老师上课很自然,没有强硬的知识输入的感觉,做到了教书育人。”34号学生评价:“希望在财政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能更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38号学生评价:“老师教学富有热情,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国防支出时让我们观看的视频,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有人为之负重前行。”63号学生评价:“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养成了关注和思考财政新闻、财政政策的习惯。”68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四、结语
总之,财政学课程经过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实现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课程目标,学生们也给出了清晰、积极的评价,这既是对一学期教学任务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教学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體系正在搭建,价值观正在成型,情感心理趋向成熟,亟须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西藏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对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挖掘和融入适合学生的课程思政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西藏地区特点的课程思政精品课,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0(09).
[2]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06).
[3]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
[4]韦春北.把握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20(09).
[5]富海鹰,杨成,李丹妮,张铮.“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
[6]王莹,孙其昂.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1(02).
[7]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Financ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ourses
Yin Fangxia, Li Dandan
(Tibet University,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innovative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cast the soul of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as the background,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inance course in Tib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needs and key points of ethnic work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ref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reate a high-qual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of"entering the ear, brain and heart", and analyz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78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the course learning task, understand their evaluation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inance, so a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action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inance.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nce; first-class cours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eaching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