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研究

2022-08-04周秋玉

成才之路 2022年20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渗透高职院校

周秋玉

摘要:高职院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德为先,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道德操守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为提高学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高职院校除应加强礼仪课程教学外,还应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功能的渗透。文章从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概述出发,论述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意义,分析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路径,以期提升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质量及德育渗透效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育人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0-0037-04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高职院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德为先,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道德操守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该在礼仪课程中渗透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的有效渗透展开探讨。

一、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概述

1.导向功能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应重视礼仪课程。礼仪能够引导学生利用道德约束自身言行、规范自身表现,为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导向。有学者认为,礼仪与法律及基本道德规范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社会控制作用。以礼引德,能够正言行;以礼导行,能够辨得失。高职院校开设系统的礼仪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导向。通过礼仪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礼”服人关键所在,并为个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指明方向。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就必须在礼仪课程中发挥礼仪导向功能,逐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型人才。

2.保障功能

礼仪教育,对于个人品德形成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良好的礼仪规范,能够为学生道德规范的形成保驾护航。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中,能够根据教师引导形成完善的礼仪标准评价体系,从而为个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与此同时,学生在具体社会交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礼仪规范能够为其提高社会交往有效性提供保障。

3.承载功能

礼仪为学生内在职业道德素养的体现提供了外在载体。礼仪作为道德的载体,具有较强的承载性。学生的内在品格及道德素质需要通过规范合理的活动展现出来。而礼仪则是学生规范合理言行的具体表现形式。道德以礼仪为载体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既能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在今后职业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效率。高职院校通过礼仪课程引导学生将内在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在化地表现出来,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活力与水平。

二、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意义

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但由于当前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难以准确辨别是非,其思想道德发展方向也摇摆不定。而在高职礼仪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能够在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同时,为其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具体而言,学生在礼仪课程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所传递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学生拨开云雾,指明正道。在大学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为其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高职礼仪课程中渗透德育,可以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仪”轻“礼”,欠缺德育渗透

现阶段,部分高职礼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并不涉及礼仪知识背后的礼仪文化及核心思想等,也就难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比如,有些教师在礼仪课教学过程中会设计古代礼仪模拟活动,让学生行拜师礼等,学生在该模拟活动中虽然会感觉很有意思,也比较投入,但课程一结束就容易把礼仪知识中的关键点全然忘却。这是由于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只把关注点放在了双眼应当看向哪儿、双手应当放到哪儿等外在标准,只关心礼仪知识中的“仪”,忽视“仪”的亮点———“礼”,即只注重外在形式,忽视核心思想。这样的礼仪课程教学是无法从根本上打动学生和影响学生的,学生对在课堂上学到的礼仪知识自然忘得也快。

2.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不足

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很多教师对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但仍有不少教师对专业课程与德育的融合感到茫然、无从下手。不同的课程,融入德育的切入点、方法也不同,就礼仪课程来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礼仪知识与德育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礼仪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并不太难。然而,很多礼仪课教师将德育融入礼仪课教学时,要么重“仪”轻“礼”,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德育能力不足,不具备较高水平的德育素养,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德育实践经验,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礼仪课教师,让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兼任礼仪课教师,这样的师资安排既不利于礼仪课的有效开展,也无法引起学生对礼仪课的重视,更谈不上在礼仪课程教学中很好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3.考核方法简单,实际效果不佳

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是礼仪考查,即教师对学生考评时通常是让学生做一整套礼仪操,或是做一些基本礼仪姿势,回答一些礼仪知识等,极少考查礼仪课程带给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的影响的实际效果。这种浅层次的考核容易导致学生在礼仪课学习中仅停留在了解一些礼仪知识上,学生只追求在考评时把姿势做好、把礼数步骤记好,能合格就行,而不是深植礼仪观念,明晰礼仪文化,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学习过礼仪课程的学生,仍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吵闹、口出脏話、乱扔垃圾等现象。显而易见,这样的学生虽然在礼仪课程考试中合格了,但并没有在课程学习中真正受益,做到知行合一。因此,礼仪课程只重视对学生浅层次的考核,无法使学生把礼仪知识转化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礼仪课程学习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主要内容

为了在礼仪课程中更好地融入德育,提高德育效果,礼仪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在个人修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塑造。

1.以诚实守信教育塑造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在以往的高职礼仪课教学过程中,诚实守信教育缺失,许多礼仪课教师没有把诚实守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礼仪课教学,反而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有偏差的。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信用之邦,拥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便是眾多传统美德之一。在我们这个讲文明、树新风的国家,诚信就是社会道德之本,是为人处世的“根基”,以礼仪课教学为媒介对学生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是礼仪课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诚实守信对塑造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极为重要。诚信是人和人之间相处时必备的品德修养,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的基本反映,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正直之本。诚于内,而信于外。只有做到诚实守信、为人正直、以诚相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高职学生只有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做到有“礼”行万里路,为其未来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礼仪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诚实守信教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礼”规范自身言行,以“诚实守信”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诚恳待人、诚信办事、遵守承诺、言出必践,争做文明、诚实、守信、守礼的公民。教师要教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明白考试时诚实守信的缺失、造假得到贫困生助学金时诚实守信的缺失、与人相处时诚实守信的缺失等,都是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

2.以公德教育塑造学生社会公德精神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在本质上,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高职学生应自常遵守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公德素质,这既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教师在礼仪课教学中,应融入公德教育,通过公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公德礼仪知识教育,带领学生共同制定详细的社会公德规范和校园公共场合中的礼仪规范等,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3.以尊重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懂得尊重别人,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礼仪课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是一种礼貌,对他人做到尊重和以礼相待,还要让学生领会礼仪知识的深层次含义,即能够真正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人真正感受到真诚与尊重,才能赢得相互的尊重。学生只有从尊重和被尊重中,才能深刻感受到为人的价值,继而审视自身、发现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积极向上的个体。因此,尊重教育是礼仪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具体路径

1.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德育效果

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礼仪课程多以现代礼仪为教学内容,现代礼仪指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的总和。然而,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礼仪课教师开展礼仪课教学时,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现代礼仪,还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礼仪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礼仪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为此,教师应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入手,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以敬致人。以敬致人实质上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即发自内心地尊敬别人。《荀子·礼论》称:“礼者,敬人也。”《左传·僖公十一年》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失去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的表面尊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温度,无法使人感受到真心实意,很有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各单位之间,甚至两国之间关系的恶变。因此,教师在礼仪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引导学生将“尊重别人”“以敬致人”内化为品格、外化为行为。这种自内而外的塑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以敬致人,才能提高礼仪课程德育效果。

(2)以礼修身养德。曾子在《曾子·子思子》中说:“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集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这说明习礼而确立志向,就不会萌生贪欲之心;时刻想到用礼修身,怠慢、懒惰等事就不会发生;修礼以讲求仁义,就会远离忿恨、争夺、残暴、作乱的言辞。因此,教师要借助礼仪课程帮助学生修身养德,在课堂上对仁义礼智信做出精准而深刻的阐释,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知识时做到表里合一,做到止贪婪、戒怠惰、远争夺,让学生通过礼仪学习领略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理想化人格特质———“内圣外王”。从个体的品德修养角度而言,“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而“内圣外王”离不开仁义礼智信。从现代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友善爱国”“公平正义”“文明和谐”“求真敬业”“诚实守信”便是仁义礼智信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在礼仪课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礼仪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礼”的本质和礼仪文化,让学生懂得以礼修身养德,并掌握以礼修身养德的方法,从而修炼自己、提高涵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开设第二课堂,强化德育实践

第二课堂的开设在强化礼仪课程德育效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指区别于教室内正式授课时间的课外学习课堂。第二课堂有自由化程度高、灵活性强等特点,教师在开设礼仪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应强化德育实践,让礼仪学习与德育相互协调融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到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自主观看礼仪知识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学视频。当学生完成视频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展示自身所习得的礼仪知识及所掌握的德育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礼仪与德育的主题班会或社會实践活动。在主题班会中,学生可以通过播放PPT的形式向班级同学阐述个人礼仪学习及德育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学生阐述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大家交流观点,让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深化礼仪知识和德育理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身边的社区,积极参加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开展旧衣物回收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尊老爱老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强化节约资源及环保意识等。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促进德育渗透目标的实现。

3.调整考核模式,检验德育效果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考核的模式一般是3∶7,即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综合汇总而成。而期末考核成绩主要是指学生在期末考试中通过书面形式回答相关理论知识时所获得的成绩。该考核模式所考查的范围囿于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而未涉及对学生礼仪实践能力及道德素养的实际检验。因此,教师要想有效检验礼仪课程德育渗透效果,就要调整课程考核模式及考核标准。例如,教师可以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占比调整为5∶5。平时成绩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表现与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汇总而成。而期末成绩则由书面回答调整为论文书面表达加实践活动表现来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刘晓红,马兰.高职院校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育人实践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

[2]王志方,孔德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礼仪养成教育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7).

[3]陈安慧.略论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02).

[4]贝新茝.文明礼仪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J].中国德育,2011(02).

[5]蒋璟萍.高校礼仪课德育功能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3).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tiquett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Qiuyu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545002, China)

Abstract: Al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ut morality first and take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with moder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quality as the main goal.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professional moral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etiquette courses, but also infiltrate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overview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tiquette cour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tiquett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of etiquett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s and specific path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tiquett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effect of etiquett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etiquettecourses; thefunction ofmoraleducation; infiltration;educationalquality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渗透高职院校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