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2022-08-04张新华毕鑫煜孙新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农户农民

张新华,赵 鑫,崔 坤,毕鑫煜,孙新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村劳动力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当前农民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已无法跟随时代步伐。我国是拥有6 亿农村劳动人口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基数决定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传统的小农思想下,农业的生产并不刻意追求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对于新型技术的应用始终持保守态度。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农民职业化迫在眉睫,对新生代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是保证当前农业平稳发展的关键,可切实解决当前农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现实困境。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全面推动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1-2]。高素质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引领绿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3]。因此,本研究关注当前农民教育的发展形势,发掘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需求,为今后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2020 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3 亿元支持各地培育高素质农民,基本实现农业县全覆盖,重点培育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植、养殖、加工能手。2019 年,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共培养高素质农民93 万人。同时,各地也积极开展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农民职业素质提升培训实施办法》,为全市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田间课堂、职业技能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开发适合现代职业农民发展需求的课程。依托现有大中型企业、成人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重点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建设。2021 年针对“三农”生产经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涉农院校及职教部门组织京郊农民开展了以果树冬剪和春季管理技术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民宿旅游培训、文化艺术培训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疫苗注射知识讲座等综合知识的培训活动。

在农民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北京市农广校”)率先做出了诸多的创新与尝试。构建了校企合作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机制,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北京市农广校与首农集团、农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等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结合企业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联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产学有效对接,推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作为北京市农民教育的主阵地,北京市农广校探索性地开发了适应农民需求的“十步培育法”,促使培训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匹配。通过基层调研把握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组建团队、确定方法、实施培训,做好培训后跟踪服务,使培训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匹配,形成了高素质农民培训闭环式管理的新方法。

(二)当前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心村”问题日趋常态化。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技能供给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4];农民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仍存在系统漏洞,涉农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培训面临着农业人才需求与供给错配,个性需求与专业供给矛盾凸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偏差以及师资与教学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

1.农民学历层面低,受教育年限短

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不足。根据2015—2018 年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结构来看(图1),其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5.51%。调查样本中,2018 年末具有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为1.549 万人,本科文化程度19.228万人,大专文化程度83.476 万人,高中(含中专)424.571 万人,初中944.002 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27.633 万人,整体来看当前高素质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返乡“双创”人员被列入了高职院校目标生源之中,他们亟需“回炉再造”,学习先进的生产技能及经营管理方法,提升职业核心素养,最终投身农村家园创新创业,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5]。

图1 2015—2018 年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结构

2.农民学历教育体系尚需健全完善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滞后问题,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高水平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影响力偏小。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多数还都是全日制、正规教育为主,主要受教育者是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开发受众面更广的农民职业教育。其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单一,以职业院校为主,缺乏商业协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及企业或行业与农民的沟通培训,能够使得市场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也能够让更多有水平的新型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更替与市场管理的技能,但由于缺乏这些市场主体的参与,高素质农民的职业培养受到制约。其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亟需调整。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涉及农业专业明显太少,而且这些专业的内容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基本脱节,很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指导,难以满足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诉求。

3.农村职业教育无法适应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多元化要求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明确未来谁种地问题,关系到稳定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前提。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依旧沿袭着较为传统的办学方式,培训师资大多来自普通院校的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教学模式与内容单一,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在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环节上,课程及专业设置在市场服务、加工生产、互联网应用等方面较为缺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手把手地进行示范教学和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较少。培养体系机制有待完善,高素质农民的培养需要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等多部门合力推进,但目前的培养工作并未完全实现多部门之间联动。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为全面了解北京市高素质农民产业经营状况、获取技术途径与培训意愿及各类培训需求,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户生产经营及农民教育培训的影响情况,寻求适合高素质农民发展、适应高素质农民需要的培训方式,北京市农广校于2020 年4 月20 日—5 月20 日进行线上问卷调研,以期提出促进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调研问卷通过线上调研软件问卷星发放,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11 个分校负责宣传及通知农户进行问卷作答,参与农户覆盖北京市各个郊区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收集问卷总数1 121份,其中昌平49 份、大兴10 份、房山61 份、丰台22份、海淀47份、怀柔115份、门头沟33份、密云104 份、平谷137 份、顺义29 份、通州91 份、延庆423 份。

调研问卷共涉及4 个方面内容,设置43 个题目。具体包括农户基本情况,例如性别、年龄、区域、家庭成员数量、教育程度、村级身份、个人年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包括高素质农民类型、从事产业类型、土地规模、生产成本收益、合作社(企业)规模等;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涉及培训次数、参与的培训项目、培训需求、培训满意度、培训内容与生产经营的相关性、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希望的培训方式及培训次数、影响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当前培训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参与培训的目的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种养殖结构、产业规模、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受访农户基本情况整理如下。性别结构有效填写人数为1 121 人,其中男性343 人(30.6%),女性778 人(69.4%);年龄结构方面,20 岁以下2 人(0.18%),20~40 岁226 人(20.16%), 40~60岁844 人(75.29%),60 岁以上49 人(4.37%);京郊农户的老龄化程度较高,而年轻人从事农业的比例较低;农户小学水平27 人(2.41%),初中379 人(33.81%),高中272 人(24.26%),中职、职高234 人(20.87%),专科140 人(12.49%),本科及以上69 人(6.16%),农户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未来提升空间较大;受访农户大多为普通农民761 人(67.89%),村民代表179 人(15.97%), 村两委人员92 人(8.21%),其他人员89 人(7.94%);共产党员农户普遍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在村集体中受到其他农户的尊敬与拥护,受访农户为共产党员的为273 人(24.35%),非共产党员户848 人(75.65%);获得乡镇表彰奖励农户比例方面,曾经获得乡镇及以上表彰或奖励的农户219 人(19.54%),未获得表彰或奖励的农户902 人(80.4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 万元以下的有270 人(24.09%),1万~3 万元496 人(44.25%),3 万~5 万元199 人(17.75%),5 万~10 万元115 人(10.26%),10 万元以上41 人(3.66%),受访农户人均收入不高,近一半农户户均年收入不足3 万元,农户收入的提升潜力巨大。 受教育年限低,缺乏一技之长是限制京郊高素质农民扩大生产,实现增长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京郊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1.京郊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类型

具体见表1,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类别以生产经营型、生态服务型、乡村管理型为主,依次占比27.21%、24.71%及14.81%; 专业技能型、创业创新型、文化素养型的高素质农民类别农户占比较小,分别占比11.8%、9.63%及11.78%。农户主要从事种植业及休闲农业,从事上述产业的农户分别有756 人、229 人 ,依次占比67.44%及20.43%。京郊农民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休闲农业为主,农业三产融合趋势较明显。受访农户农二代比例较高,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代际传承性。 受访农户77.25%表示自己是农二代,22.75%农户则非农二代。

表1 京郊高素质农民主要类型

2.京郊高素质农民的生产经营规模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业生产投入比重不高。以小农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仍是京郊农业的主要形式。受访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在3 335 m2以下的有798 户(71.19%),3 335~6 667 m2的农户有185 户(16.5%)。近90%的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不足6 667 m2; 经营666 667 m2以上的农户只有4 人(0.36%)。

农户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较低,52.9%受访农户农业生产投入金额为5 000 元以下,21.59%农户投入金额为5 000~10 000 元,农业投入成本普遍不高。但也有6.6%农户农业生产投入金额达到50 万元以上。

三、京郊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情况分析

京郊农户参与培训比例较高,对培训满意度较强。57.18%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类培训,农户对农村使用人才培训、高素质农民示范班培训项目参与度较大,培训满意度平均得分4.61分(满分5 分);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乡村治理等实用性课程需求较高;农户目前大多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家庭成员对继续教育需求也较大,76.81%受访农户需要继续教育,有419 人目前正接受继续教育,其中68.26%农户进行中专学习,其子女及配偶的教育培训需求也较强,农户对大专及以上的学历需求较高(80%以上);课堂讲授及外出现场教学为最佳培训方式,1~3 天为最适培训期,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实用性较强,时间地点不便是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主要原因。

(一)农户培训次数及满意度评价

半数以上受访农户曾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类培训,有40.23%受访农户参与1~5 次培训,16.95%农户累计参加培训达5 次以上。其中农村使用人才培训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及高素质农民示范培训是农户参与较多的项目。已参加培训的641 名农户对培训的满意度得分达4.61 分(满分5 分),73.79%农户表示很满意所参加的涉农培训。

(二)农户培训课程需求情况

受访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绿色生产、农产品销售课程的需求度较大,分别占比56.74%、55.84%及48.97%,此类课程实用性较高。除此以外,受访农户对市场信息获取、农民职业素养、乡村治理方面的课程较为关注,分别占70.12%、59.05%及46.57%,这类课程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户学历及继续教育需求

受访农户有419 人目前正在接受学历教育,占比37.38%,其中接受中专教育的有286 人(68.26%),接受大专教育的有105 人(25.06%),接受高等教育及大学本科的有23 人(5.49%),接受硕士及研究生以上教育的有5 人(1.19%)。861 名(76.81%)受访农户表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未来也有继续教育的需求,本人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占比75.15%、子女占比50.87%、配偶占比43.39%。 有继续教育需求的861 名农户中,19.51%有中专学历需求,42.62%有大专学历需求,19.48%有本科学历需求,18.56%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

受访农户表示当前学习的主要方式为网络培训、现场培训和同行交流。图2 显示了受访农户参与培训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技能、了解政策方向三个主要方面。除此以外,拓宽人脉资源、提升学历水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不少农户愿意参与培训的原因。

图2 受访农户参与培训的主要原因

(四)农户参与培训的主要方式

受访农户认为课堂讲授、外出现场教学及网络教育是最优效的3 种培训方式,38.98%的农户能接受的培训时间为1~3 天,培训地点最好为本村或者本镇(乡);受访农户反映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培训最为有效,此外,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开展的培训效果良好。

时间不合适、培训地点远、工学矛盾及培训的实用性不强是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作为培训的供给服务方,在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地点选择、培训专家聘请方面应格外关注,要确保课程安排更有针对性,授课内容更具实用性,能够更好地匹配农户培训需求,提升培训效率。

(五)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依赖政府下达任务,农民接受培训,是单向传统模式,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的积极性和培训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民、不同需求,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农民和培训者之间的双向选择都没有完全实现。在培训途径上主要侧重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而后期技术保障、产品销售以及项目管理经营等农民具有劣势的环节上却明显不足,阻碍了农民将所学的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新冠肺炎疫情对京郊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18%)、生产材料运输受阻(47.64%)、劳动力无法及时到位(52.19%)、技术服务无法及时获得(34.97%)、融资难度加大(20.7%)等方面,也有4.37%农户表示疫情未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疫情对农产品经营销售也造成了一定困难,例如农产品市场需求下降(58.7%),农产品储运困难(51.74%)。疫情暴发同样影响农户种植及养殖结构,49.24%受访农户表示会减少种养殖品类或品种,53.35%农户会降低产业规模。疫情会对农户收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9.89%受访农户认为收入会减少75%以上,22.12%受访农户收入减少50%~74%,20.43%农户认为收入会减少25%~49%,但也有近20%农户表示疫情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基本无变化,甚至有可能会增加收入。 疫情对农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同样也带来了机遇。部分农户能逆流而上,疫情当下调整自身经营思路和销售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为企业或合作社带来盈余。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提升涉农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职责。要增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必须认识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出符合农民和乡村特点的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各类实用技术的传授,要特别重视新发展理念、农业特点和现代产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的农业技术与技能。一是培养农民农业生产及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如土壤改良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储藏技术等。二是提升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备的核心技能,如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需要培训组织强化对培育对象在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营销推广、投融资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课程培训。涉农类培训需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受训农户的生产技能。科学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在提升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改善农产品品质,这对于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具有积极作用[7-8]。

(二)优化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路径

涉农培训应坚持分层分类实施,受教育主体应更具针对性。对缺乏农业现代化技能的现有传统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能鉴定,提升农民现代化生产水平;对年轻的农二代开展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方式使其成为具有高等学历的年轻职业农民;对农村中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农业合作社骨干进行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培训,开展职业农民素养、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方面教育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在培训途径和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特别是对现有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要注重示范的作用,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高素质农民的现代发展理念、社会责任以及组织观念等,只有在相互交流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应充分了解京郊农业的生产特点,提供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培训内容,切实解决农民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对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成果

开展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跟踪服务台账,了解农民发展现状,掌握实地所需所求,巩固培训成果,并及时将跟踪获得的情况反馈给培训主体,调整培训内容。成立培训跟踪服务指导组,通过实地或者电话等方式回访,与高素质农民对接,及时了解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和培训后变化,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9-10]。

(四)通过信息平台搭建完善风险化解机制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冲击,主要是疫情防控导致流通环节不畅所致。虽然随着疫情发展逐步稳定,打开了农业生产运输通道,但也折射出规模经营主体对公共突发事件风险应对的脆弱性。政府应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降低农业规模经营风险。打造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保障农业经营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健全农业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重要生产资料的储备能力,提升农业经营危机应对能力。

为充分保障物资供需信息畅通,农业职教部门通过社交平台建立了沟通宣传机制,有效缓解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物资供给不足的负面影响。例如北京市农广校启动了“冬春高素质农民培训行动”,利用北京市农广校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办现代农业科技、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等网络课堂,向首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开展远程培训,畅通信息交流平台,降低疫情的影响,保障了京郊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农户农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